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yiya/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63
/zhuanti/index.kongzi.htm
沽名钓誉之灾——孔子故事之十六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
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
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
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韩非子·说林》) 自以为了不起的是小人——孔子故事之十七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
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韩诗外传》三) 安身立命的原则——孔子故事之十八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
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说苑·敬慎》) 自我节制:说来容易,做更重要——孔子故事之十九 孔子说:“从修养来说,有修养好的上等人,有修养一般的中等人,有修养很差的下等人。对中等修养的人来说,一旦东西有余了就会奢侈享乐,一旦东西不够用了才想起来节俭,一旦没有人来禁止就有无限的淫欲。
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分寸,不知道节制。没有分寸就会有过失,放纵欲望就会有失败。
一个人的饮食总会有个量,吃饱之后无法再吃;一个人所需要的衣服总会有数,应该适可而止;一个人居住的房子总会有限,应该知道睡觉只须一间;一个人的积蓄再多,也要有个节制;一个人可以有车辆器物,但是总需要有个限定。能够知道节制,知道分寸,这是防止祸乱的根源。
所以,万事万物的尺度分寸不能不明白,善良的愿望不能不尽心尽力。” (《说苑·杂言》) 修饰与境界——孔子故事之二十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
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说苑·反质》) 圣人在乱世能做什么——孔子故事之二一 孔子来到东周,拜见苌弘。
当时的东周虽然是天子所在之地,但是,其地位已经连一个诸侯国也不如了。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苌弘之外,还有刘文公。
孔子与二人谈完话而离去了。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有圣人的相貌。
双目如河,额头高耸,是黄帝的形象;手臂很长,背如龟形,身高九尺六寸,这是商汤的体貌。孔子如此,口中说话,都是说先王如何如何,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圣人之道,清廉而且谦让,闻见渊博,善。
少年志事 尼山降生 兄弟情深 幼年丧父 庙宇祭祀 好学勤礼 巧遇老子 初习周礼 重归故乡 初入仕途 寒窗学易 重归鲁都 草原放牧 徵在离世 茅下论礼 飨宴受折 鲁公赐婚 喜得鲤子 初显才能 问道求政 四出求学 开堂准备 杏下育人 得徒子路 因材施教 洛邑观赏 再见聃季 出走鲁国 辗转仕途 齐国之行 齐国三年 贤徒入门 庙前育子 阳虎作乱 清虎安国 官至都宰 振兴鲁邦 强化君权 周游列国 齐施计谋 卫不得志 匡城陷困 南子召见 茫然岁月 陈国三年 战中流亡 辗转游历 暮年岁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