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成语】:忠孝双全
【拼音】:zhōng xiào shuāng quán
【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成语】:忠孝双全【拼音】:zhōng xiào shuāng quán【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
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
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
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
“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
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1380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孝义之名由来有两个故事,“兴割股奉母”讲述了关于“孝”的故事:“今之孝义,唐初为永安县。
时永安堡村民郑兴,耕作奉母。母久病,郑兴乃割股为羹以进母,母病始愈。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知县报于朝,唐太宗李世民诏政永安为孝义。铭曰:郑兴立本,割股奉亲。
明君重德,孝诏古今。富民强市,羽翼乾坤”。
“义虎报恩记”是关于“义”的故事:“古之孝义,林茂草丰。西山有虎,其掌著木刺。
一老樵闻其鸣,察其状,冒险为之拔除。虎感其德,遂日捕野物以赠。
樵老去世,其虎为之守墓三年,众人称之为义虎。铭曰:善哉樵夫。
1)孝义: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
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
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
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
“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
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2)介休: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
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3)左权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始置辽州,治所辽山县,辖辽山、交漳两县。大业二年(606)废辽州。
唐武德三年(620)复置,辖辽山、乐平、和顺、平城、石艾5县,治乐平。六年(623)徙治辽山。
八年(625),辽州易名箕州(故县村传为古箕城,故名)。先天元年(712)易箕州为仪州。
天宝元年(742)改仪州为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复名仪州。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仪州复名辽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辽州。
元丰八年(1085)复置,辖辽山一县,榆社、平城、和顺三镇,黄泽一寨。金天会六年(1128),辽州更名南辽州,天德三年(1151)复名辽州,辖辽山、榆社、和顺、平城四县,隶河东南路。
元代,辽州隶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升辽州为直隶州,辖榆社、和顺两县,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九年(1731),辽州隶冀宁道。民国元年(1912)废州,改名辽县。
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以平辽公路为界,划县境西北部置辽西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蒿沟村,隶属太行第三专区。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十字岭壮烈牺牲。
为纪念左权将军,是年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4)和顺县:和顺,春秋时名盖与,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
战国改名为阏与,隶上党郡。北魏孝昌二年(前236年),阏与改置为乐平郡及乐平县。
北齐置梁榆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定名为和顺县。
5)蒲县:据古籍记载,蒲衣本姓伊,名畴,因为他常年穿一件蒲草编的粗服,所以人们称他为蒲衣,或蒲衣子,也有的古籍记为蒲伊子、伊蒲子。相传他浑浑噩噩,淡泊名利,隐居深山之中。
帝尧闻其贤,特登山造访,拜他为师。《高士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说帝舜也曾拜蒲衣为师,还要把天下禅让给他,蒲衣不受而去,继续隐居山间。
蒲衣的神化传说通过蒲邑、蒲阳及蒲子、蒲川、蒲县等县名的演变,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县北的蒲子山上还留有蒲衣庙和讲道坛的遗址,相传蒲衣隐居于此,并曾为帝尧讲道。
诚如清代《蒲县志》中对悠久历史的赞叹:“帝师高隐而蒲可名国;公子分封而蒲始有诚。蒲之由来尚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