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 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 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孟母三迁
秉烛夜读 师旷劝晋平公说好学总不会嫌晚, 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学习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孔子劝子路学习 (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 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增广贤文上是写的.."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向后."
和当官的在一起走不要走在当官的前面,自己要做了官,就不要走在下属的后面。这是一种礼仪。提醒人们为人处事要处处注意礼节。
也有版本说:见官莫向前,见客莫向后,意思是说,看见了当官的不要主动往前凑,否则十有八九没好事,可是见到客人要主动上前迎接招待。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鹅,古代既是家禽,还是看家守门之物。有吉祥之义。“与人不睦,劝人架屋”:架屋安梁在古代是喜庆吉利的大事(在今天的农村,家里盖房上大梁主人需要大摆宴席以示庆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向善,捐弃前嫌,勿结仇怨。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紧接着的句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句体现出来。
【葵花纵有心向日,亦不自清早降霜】
纵然葵花有朝向太阳的心思,但是也依然难免沾上凌晨的霜;
这句话对仗不算工整,所以本意很难完全解释清楚,我个人的理解是人无完人,有瑕疵是难免的,只要内心向善就是大善,隐含禅意。
【拈花有意风中去,微笑无语须菩提】
这句与佛教典故有关。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1: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2: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3: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海大鱼
靖郭君准备在自己的封邑恭筑城,他的门客多次劝阻都不听,并吩咐:
"不要替这些人通报."这时一个门客求见,说:"我只要求让我讲三个字
就行了,如果多一个字就把我处烹刑."于是靖郭君接见了他.门客快步走
向前,说了一声:"海大鱼."转身就走.
靖郭君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说:"等一等,你的话还没说完."
门客:"我可不能拿性命开玩笑啊."
靖郭君:"没关系,你再说下去."
门客得到允许,便说道:"你不曾听到海里的大鱼吧,网儿兜不住,钩
几钓不上,如果不小心到了没水的地方,那么小小的蚂蚁也可任意欺侮它了.
现在,齐国就是你的水啊,你要筑城脱离齐国,就和鱼儿离开水一样啊!"
靖郭君觉得言之有理,停止在恭筑城了.
春秋时,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花费无数钱财,浪费大量人力。有人劝他不要再修了,他不但不听,还说:“谁要再劝我停工,一律处死。”有个叫荀息的大夫求见晋灵公。灵公弯弓搭箭召见,只要荀息有半句规劝的话,就会被一箭射死。荀息说:“臣能将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9个鸡蛋。”灵公一听,不是劝他停工,就让荀息堆堆看。荀息谨慎地把棋子一个个叠起来,然后又把一个个鸡蛋加了上去,周围的人连气也不敢出,灵公也惊呆了,叫道:“这太危险了。”荀息说:“这不算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灵公说:“愿意听一听。”荀息说:“九层之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致使男的耽误耕地,女的耽误织布,国库也快空了,邻国正计划乘机侵略,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那时大王还有什么办法呢?”灵公听了,立即下令停建九层之台。
秦王政平了假父之乱后,当年四月,天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冻死,民间纷纷扬扬说是秦王子不认母所致,大夫陈忠进谏秦王,请求把太后从雍城迎归咸阳,以尽孝道,秦王大怒,将陈忠杀之,陈尸于皇宫门前楼下,贴了一张榜文说,“有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相继谏者有二十七人被杀,尸积成堆。齐国沧州人茅焦,在咸阳旅游,听到此事后决定去劝说秦王,第二天来到皇宫门前楼下伏尸大哭,声言上谏大王,秦王政得知茅焦仍是为太后事而来,并准备做28宿,怒不可遏,让手下人烧上一大锅开水,准备煮茅焦,当此之下,茅焦若有半句话不慎,就会被扔到开水锅里。茅焦慢慢腾腾走到台阶前跑下,说要给秦王讲讲生死存亡之计,看大王愿不愿意听,秦王表示可以讲,茅焦说了一番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后讲,我看危险哩!秦王听此,气消了不少,说:“你指的是什么事,我愿听听。”茅焦接着说:“今天下所以尊秦,并非独看你秦国强盛,也看大王为天下之雄主,手下人才济济。今天你车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扑两弟,有不友之名;迁母于外宫,有不孝之行;诛戳谏士,有纣之治。你想统一天下,却做这等事情,怎能让天一睥人服你。历史上这种教训已经很多了。我知道自己必死,但死后,不会有第二十九个人来劝你,到那时,大家看你这样霸道,必然离心离德,秦国的江山必然败到你手中。我要讲的完了,请让我下锅吧。”茅焦站起角衣往大锅处走,秦王急忙下殿,扶起茅焦,挥着右手让左右人员赶快把开水锅撤了。茅焦说:“大王已张榜拒谏,不烹臣,无以立信。”秦王又让左右收起榜文,命内侍与茅焦穿衣、让坐,感谢茅焦说:“以前劝我的人,总是数落我的罪过,没有人讲国家存亡大计,上天让先生开我茅塞,我怎么能不听呢。”茅焦再拜之后说:“大王既然听我的话,请赶快备车往迎太后,楼下死尸,都是忠臣,好生安葬。”秦王一一都照办了。并且拜茅焦为老师,封为上卿。
言多必失yán duō bì shī
[释义] 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语出] 明·朱柏庐《朱柏庐治家格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正音] 失;不能读作“sī”。
[辨形] 失;不能写作“矢”。
[近义] 直言贾祸 祸从口出
[反义] 谨小慎微 少说为佳 守口如瓶
[用法] 多含贬义。常用来规劝人说话要慎重;以免产生不良后果。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紧缩式。
[例句] 他做人一生谨慎;处世的格言是“~"。
1一见如故:
A、成语故事: 隋朝末年,羽骑尉房玄龄看不惯隋王朝的所作所为,毅然抛弃官职去投奔举义旗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对房玄龄早有耳闻,两人一见如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房玄龄跟随李世民走南闯北,九死一生,为李世民收罗有用的人才,唐朝建立后成为尚书令。
B、成语解释: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2、一意孤行
A、成语故事:西汉时,太尉周亚夫有个属官叫赵禹。此人文笔犀利,廉洁正直。汉武帝对他极为赏识,便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参与制订国家法律。赵禹等人根据汉武帝的旨意,补充和修订了原有的法律条文,以约束办事的官吏。当时许多官员都请赵禹作客赴宴,希望他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回旋的余地,可赵禹从不作答回请。后来,赵禹等人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以限制朝廷官员。公卿们知道消息后纷纷去劝说赵禹,要他不要把法律定得太苛刻。谁知赵禹见了携带重礼而来的公卿们时,只是和他们天南地北地乱聊,根本不理会他们的暗示。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只好起身告辞。在他们离开前,赵禹又把礼物一一退还给他们。人们这才知道赵禹是个真正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他是否考虑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他回答说:“我这样拒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B、成语解释: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3、一谦四益
A、成语出处:《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后以“一谦四益”谓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益处。《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宋 苏轼 《赐皇叔改封徐王颢上表辞免册礼许诏》:“卿深惧盈满,过形抑畏,一谦四益,当克永年。”
B、成语解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这是彖传作者对谦字含义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四句话中,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谦”的好处。“天道亏盈而益谦”一句是说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变盈而流谦”是说地之本性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害盈而福谦”一句是说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人道恶盈而好谦”是说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在上述四句话中,所谓“道”是指其本性,如“天道”即指“天的本性”,等等;“亏、益;变、流;害、福;恶,好”几个字都是动词词性。
天地人神的本性是否象彖传所说的那样“亏盈而益谦”,我们暂且不论,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之。比如说人与人交往时,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人之常情总是对他避而远之,对他有益的好的建议也不会为他提出,而对于那些谦虚的人我们总是乐意帮他们提供自己看法去帮助他,这就是所谓“人道恶盈而好谦”。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实际上,“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读者诸君应当明了此点。谦虚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1.当初,赵盾常在首山打猎,曾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极了的人。这个人叫示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示眯明回答:"我已经为人臣隶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愿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认为他很孝敬,又给他一些饭、肉。不久,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但赵盾不知道示眯明做晋君厨师一事。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知道后,恐怕赵盾酒醉起不来身,于是上前劝说赵盾:"君王赏赐您酒,只喝三杯就可以了。"想让赵盾赶在前面离开免于遭难。赵盾已经离去了,灵公埋伏的士兵还未集合好就先放出一条叫敖的恶狗。示眯明替赵盾徒手杀死了狗。赵盾说:"抛弃人,使用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呢!"可是,赵盾并不知道示眯明是在暗中保护他呢。一会儿,灵公指挥埋伏的士兵追赶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饿汉。"赵盾询部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示眯明因此隐遁而去。
2.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说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3.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时过多日,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向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1.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
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
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
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3.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4.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5.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
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
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
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
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6.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
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
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7. 杯弓蛇影 有一天, 草木皆兵 < 有一天。
乐广请他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隔了几天。解了得病的原因。
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黑色的弓。
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自相惊扰。
8.披荆斩棘 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古代南北朝的时候。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人们就用 “ 披荆斩棘 ” 来形容不怕困难,后来。
奋勇前进的精神 9.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
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