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读音zhuo二声,砍,削)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译:(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叫扁的做轮子的人在堂下做轮子,(他)放下椎和凿子来到堂上,问桓公道:“请问,您所读的都是什么话啊?”桓公道:“圣人的话啊。”
(扁)说:“圣人还活着吗?”桓公道:“已经死了。”扁说:“那么您所读的,就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哪能(乱)议论!有道理则罢,说不出道理你就得死。”
做 轮的工匠扁说:“我以我自己的事来看这事。做轮子,做慢了人舒服但轮子不牢固,快了会劳累又不得要领,不快不慢,就得心应手,我嘴巴表达不出,只是心中有数。
我不能(把我所掌握的规律)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到,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还一直在做轮子。古人带着他不可传的领悟死去了,所以您所读的,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感:这不可知论,虽有独到之处,却失之偏颇。
不过此篇,倒是将一个没有文化的匠人跃然纸上。
轮扁是一个木匠
《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与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某日,齐桓公正端坐于大堂之上读书,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因为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我读的是古圣贤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圣人早死了。”
“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勃然大怒。他立时变色道:“我读书,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有道理讲出来,我可饶你不死;若讲不出道理,马上要你性命!”轮扁并不畏惧,从容答道:“好吧,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分毫不差,这种工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君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当下无言。
成语词目轮扁斫轮 成语发音lún biǎn zhuó lún 成语解释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成语典故《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成语造句丹青妙处不可传,~如此用。(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
轮扁斫轮(战国)庄子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评点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
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
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
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
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他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
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
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 天道》 白话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正在那里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桓齐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圣人的书。”
桓齐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不在人世了。”
“那么,”轮扁说,“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脸:“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么能妄事议论呢!你有道理可讲出来,有道理我可以放过你;讲不出道理来,决不饶你的性命!” “好的,”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种极熟练的技巧。
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要有这种功夫,只能靠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养成应之于手的习惯。这种功夫,我不能用单纯口授的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承接下来。
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
轮扁一词出自《庄子 天道》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选文内容如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读书不应拘泥于文字,而应该抓住其含义。
轮扁是一个木匠 《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与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某日,齐桓公正端坐于大堂之上读书,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
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因为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我读的是古圣贤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圣人早死了。”
“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勃然大怒。
他立时变色道:“我读书,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有道理讲出来,我可饶你不死;若讲不出道理,马上要你性命!”轮扁并不畏惧,从容答道:“好吧,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
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分毫不差,这种工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
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君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当下无言。
据《庄子•天道》记 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 下,释樵凿而上,问桓公所读为何书,公:“圣人之言也。”
又问圣人 在什么地方,公:“已死矣。”轮扁认为桓公所读圣人之书,为古人糟粕。
并觯释说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干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 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 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 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后以轮扁喻 以得心应手及技艺精微的老手。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清•赵翼《汪文端师殁已数月 以诗哭之》:“群材趋匠石,巨手斫轮 。”。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寓意: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扩展资料:
轮扁虽然是没有读过书的平民,但是他所讲的道理却是极其深刻的。这里面就体现出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能够讲述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最精深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老子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两种思路,一是超脱的眼界,一是深入的精神。治理国家也好,经营企业也罢,无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超越性的眼光。任何一个成功的领袖,没有一个沉浸在具体的事物中,而忽视对大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的超越性思考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轮扁斫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