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历史简介
长笛(flute)是世界上管弦乐团、管乐团(队)通用的重要乐器。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称德国笛。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为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装置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0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华彩乐段,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为晋代大将桓伊所作,谱初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又名《落梅花》、《梅花调》。
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严寒的特征,来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喜爱。相传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王徽之一天离京外出游历,在船中听说桓伊从岸上经过,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闻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车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毕便径自离去了。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却通过笛声达到心灵交流。可见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张良吹箫这个成语故事,然而同样在汉代,也有一个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景地了。
因为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声非常悲惨,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并撤去围兵离去。
笛声能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如果不是凄惨的笛声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绪,令他们想起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又如何能使他们自动撤兵呢?同样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静时听与在白天暄闹时听,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乐,好的笛声只适宜静心去欣赏。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谟有一次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有一次他与几位客人,在明月高悬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游,吹笛观景赏月。笛声旷远清亮、宛转飘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请求登舟同游。李谟他们停舟岸边,这人上船后,请求李谟借笛让他吹一支曲子。这个人吹奏的笛声精妙无比,可让山石破裂,李谟平生从未听到过。初时,吹入散序、中序,笛声已非同凡响。待到进入第三大段--入破时,只见吹笛人呼吸盘旋回转,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听笛声犹如千军万马撕杀奔吼,又如雨打沙滩辟罗有声。还有一次,李谟因故请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后,当地的达官名士或设公宴、或设私宴请他,为的是能亲耳聆听到他吹奏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新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这些人家中都有些产业,于是凑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邀请李谟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
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了晚上方才想起这件事,没有功夫去请别人。就近请邻居中的一个独孤老头。这位老头儿,长久居住在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点也不懂得。数间茅舍只他一人居住,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人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
酒宴开始后,只见湖水澄碧、波光荡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谟以手拂笛,立于船边。在桨声中,舟船渐移湖心。此时轻云笼湖,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谟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纷纷说:“就是敬天的神乐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啊!”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谟也认为这个老丈轻视自己,也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骇赞赏的,唯有独孤丈还是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更是很少进城。对于音乐,他一点也不懂得,请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宾客同声刺讽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谟问道:“这位老丈你一言不发,是你真的不懂音乐呢?还是一位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乐呢?”四座客人见李谟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谟道歉,劝慰李谟。正在这时,独孤丈人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谟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人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然而,你的笛声掺揉进去夷狄乐曲,你是不是在龟兹有朋友啊!”李谟听了后大吃一惊,站起身参拜独孤丈人,说:“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谟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丈人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道不?”李谟恭谨地回答道:“李谟愚钝顽冥,实在不知。”独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给李谟看看。李谟连忙更换一笛,用袖拂试后递给独孤丈人。独孤丈人接过看看,说:“你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们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只笛子,说:“这只笛子吹到入破时也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谟说:“不敢。”于是独孤丈人捧笛吹起来。笛声初发即响遏云霄,四座震惊,李谟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儿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丈人停下来,向李谟讲解他刚才吹的谬误所在。李谟完全敬服连连拜谢。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谟再次拜谢,众位宾客彻底折服。会散。
第二天早晨,李谟和与会的诸位宾客,一起前往独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见。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宅,独孤丈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人,然而始终没有寻到,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
很早以前,我 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风俗通》记 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
马融《长笛赋》则 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说文》 在诠释“笛”字时又说:“笛,七孔篇,羌 笛三孔。”
《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笛, 羌乐也。 ”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 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 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考。
笛这一管乐器 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
最值得关注 的是14一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 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 在这以 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 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 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 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种笛子,而且还有由不 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
从 地理环境看来,这些笛和其它乐器,都是印 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 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成功是一种喜悦,也是一种享受.而在成功的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辛酸的努力.
每当我吹起那笛子,那悠扬的笛声在我耳边回响时,我就会想起我学笛子时的情景.
记得那一次,学校要民乐团的时候,我争得父母的意见,参加了笛子组.
到了星期六,我背着才买的新笛子兴高采烈地来到教室.我看见一位老师正坐在讲台上擦拭着他自己的笛子.我地说:"老师好."老师叫我.老师又拿着自己的笛子,深吸一口气,一吹,教室里就了悠扬的笛声.我惊呆了,老师叫我回家认真练习.
回到家,我前两天还觉得蛮有劲头的.后来越练越没劲.妈妈对我说:"你学笛子以后也有特长呀."妈妈好言相劝后,我无动于衷.妈妈对我说:"你还是练练笛子吧."我从笛套里拿出那根细长的笛子,无精打采地吹了一会儿,就丢下笛子,喊了一声:"妈妈,吹完了."
不知不觉的,时间老人有拂袖而了.星期六到了,我来到教室里,拿出那根笛子,吹起来,可是连个音位也找不着.李老师朝着我大吼:"怎么搞的!给我站一边儿!"我站在墙角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了下.李老师生气的对妈妈说:"学笛子不能偷懒,否则,是学不好的."
回到家,我主动拿起笛子,一丝不苟地吹起来.我越吹越有劲,越吹越开心.渐渐的,我把吹笛子当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现在,我的笛子吹得可好啦!只要班上搞活动,我就会上台优美的乐曲同学们总是热烈鼓掌,这些使我感到非常的骄傲.
现在我成功了,而那些辛酸的努力,则会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为晋代大将桓伊所作,谱初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又名《落梅花》、《梅花调》。
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严寒的特征,来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喜爱。相传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王徽之一天离京外出游历,在船中听说桓伊从岸上经过,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闻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车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毕便径自离去了。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却通过笛声达到心灵交流。可见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张良吹箫这个成语故事,然而同样在汉代,也有一个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景地了。
因为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声非常悲惨,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并撤去围兵离去。
笛声能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如果不是凄惨的笛声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绪,令他们想起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又如何能使他们自动撤兵呢?同样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静时听与在白天暄闹时听,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乐,好的笛声只适宜静心去欣赏。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1.让思绪倘佯在夜晚的长笛声中(散文诗) 文 / 江南.笔名被注册
第十二枝香烟的烟雾从窗缝溜走,仿佛在寻找第十一枝烟雾的踪迹。
黄昏时的瞌睡在漆黑中醒来,
山,在这头黑魆魆着,剩下一个轮廓,
水,在那头静静流淌,剩下一带波光,
黄昏时的瞌睡在漆黑中醒来,醒来时
漆黑中倘佯着黄昏时思绪的羽翼。
??
拒绝喧哗,拒绝习以为常这时候的满座高朋和交错觥筹,
在烟雾中成为自己的典狱长,
那漆黑中孑孑的微弱灯光仿佛是囚禁中的自由,
这自由,漆黑却锃亮,尖锐又柔和,
这自由,不是很蓝,却连着大海的根脉,
这自由,不是很宽,却不断在以真实的手掌比试天空,
被自己囚禁的自由啊,在黑夜里飞翔!
??
在自由里飞翔,像此刻的长笛声,
那么干净,那么悠长,那么丝丝入扣,沁人心脾,
每一个音符宛如锋利的小刀挑破无形的绳索,
解放那些疑惑和疑虑,释放那些前瞻和后顾,
更像一双天蓝水清的手以兰花的姿势打开精致鸟笼的门,
踩一路云彩,披一身星光――思想的自由啊,
它从来都在,从未曾离开!
??
我已经把音量调到最低,只剩下流淌在节拍上的旋律,
并且拧灭灯光,
而让第十三个烟头的光打亮思绪的归途和出发之路――
归来时,有柳绦飘拂水面,
出发时,我只是抖落鞋底的泥泞,并埋下一粒种子。
??
今夜的微风可以让一整包香烟找不到归宿,
但是它一定催发了泥土中的生命,以清丽婉转的长笛声造访我,
并让思绪倘佯在夜晚的长笛声中,自由着,扩张着……
2.文章
网址/exam/text/file01/0810913.htm
希望是你所要的
1.让思绪倘佯在夜晚的长笛声中(散文诗) 文 / 江南.笔名被注册 ??第十二枝香烟的烟雾从窗缝溜走,仿佛在寻找第十一枝烟雾的踪迹。
黄昏时的瞌睡在漆黑中醒来,??山,在这头黑魆魆着,剩下一个轮廓,??水,在那头静静流淌,剩下一带波光,??黄昏时的瞌睡在漆黑中醒来,醒来时??漆黑中倘佯着黄昏时思绪的羽翼。????拒绝喧哗,拒绝习以为常这时候的满座高朋和交错觥筹,??在烟雾中成为自己的典狱长,??那漆黑中孑孑的微弱灯光仿佛是囚禁中的自由,??这自由,漆黑却锃亮,尖锐又柔和,??这自由,不是很蓝,却连着大海的根脉,??这自由,不是很宽,却不断在以真实的手掌比试天空,??被自己囚禁的自由啊,在黑夜里飞翔!????在自由里飞翔,像此刻的长笛声,??那么干净,那么悠长,那么丝丝入扣,沁人心脾,??每一个音符宛如锋利的小刀挑破无形的绳索,??解放那些疑惑和疑虑,释放那些前瞻和后顾,??更像一双天蓝水清的手以兰花的姿势打开精致鸟笼的门,??踩一路云彩,披一身星光――思想的自由啊,??它从来都在,从未曾离开!????我已经把音量调到最低,只剩下流淌在节拍上的旋律,??并且拧灭灯光,??而让第十三个烟头的光打亮思绪的归途和出发之路――??归来时,有柳绦飘拂水面,??出发时,我只是抖落鞋底的泥泞,并埋下一粒种子。
?今夜的微风可以让一整包香烟找不到归宿,??但是它一定催发了泥土中的生命,以清丽婉转的长笛声造访我,??并让思绪倘佯在夜晚的长笛声中,自由着,扩张着……2.文章网址/exam/text/file01/0810913.htm希望是你所要的。
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译文:吴地(今江浙一带)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汉灵帝时(公元168年—189年),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他来到吴郡时,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耳的声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原文: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搜神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