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天》是民国蜀中盐县杨太虚道人所著的中医专著,书中收录众多难得一见的古丹方、密验方和杨太虚的生平经验方及一些医论。五味堂《医林广野》有部分内容亦脱胎于《一壶天》。
我早在创办五味堂之前,闻听恩师陈汝跃(师居杨太虚故居)提起南部一名医之后藏有《一壶天》繁体印刷版,可惜我动手时那个掌柜的已经英年早逝,其遗孀另嫁后家中书籍已经散遗无归……!
……机缘颇丰,在我寻访民间隐士时,在一位自称半仙的修行者家接受传艺,我被关在一个屋子里抄书,后半夜他进来取出一个手抄本,我翻开一看,赫然写着“一壶天”“医道本诸仙道,内科托出外科”,我几乎乐跳起来了!!!废了很大周折,终于可以借回家中誊写……目前还没有电子版的,也没时间抄写,请见谅。他日有机会我会在五味堂网站.cn(目前网站尚未建成)发布的。
在成都东北有一座云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 地。
山上有一座十分壮丽的道观,相传道教的正 一天师张道陵,曾经带着370名弟子来到云台山 修行,这些弟子两年后全部修成了神仙,飞升到天 宫中去了。 后来,张天师派弟子张申管理云台山道观。
在张申的管理下,云台道观的香火越来越兴旺。 不久,人们发现,张申身上有一把神奇的酒壶,只 要他念动咒语,壶中便会展现出日月星辰、蓝天大 地、崇山峻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各种奇景。
更令人惊奇的是,到了晚上,张申把宝壶放在地 上,念了咒语后,便钻进壶里住宿,尽情享受里面 的神仙世界,他把壶中的天地称为“壶天”。于是, 人们便把张申称为壶公。
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
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寥寥数语,把人物、事物、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简练的文字中,又含藏丰富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晋书》根据虞喜的记载略记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
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 北魏孝文帝时(471年一476年),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引《东阳记》中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
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崔然烂尽。
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这记载较之虞喜所述,不同点甚多。
郦道元的记述很具体、生动,但很显然,郦道元是北方人,所闻有异。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
应该说,虞喜的叙述更为妥当。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
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
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隋书·经籍志》载篇名为《洞仙传》中称:“王质,东阳人(信安当时为东阳郡所辖)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
质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
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宋庆元年间(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舆胜览》在说到衢州烂柯山时写道:“晋樵者王质入山,忽见桥下二童子对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烂矣!’质归,见乡闾已及百岁云。”
另有张君房所编著的《云航七鉴》等,也记载了此事。 明代记王质烂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宾的《尚友录》、胡翰的《青霞洞天游记》、留文溟的《烂柯山记》等。
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国子祭酒萧良有在《龙文鞭影》中写道:“晋王质,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含之得不饥。比还,斧柯已烂。
至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后复入山得道。
人往往见之,因名其山日‘烂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订文舆记》载:“衢州府山川:烂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书谓青霞第八洞天。
晋樵者王质入山,见二童子弈。质置斧而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
局终,示质曰:‘汝斧柯烂矣!’质归家已百岁。 另外,余钰、刘兆元、王观文、周鸿、。
顾元熙的《龙见壶稿》、《涤襟楼》、《宜园小品》、《芥园文集》、《兰因馆稿》等书中均有烂柯山王质观弈之事的专著。 民国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载:“王质,衢州人。
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食之,便不觉饥渴。
童子曰:‘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烂已尽。
亟归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复入山得道。”
梦幻 2008-06-01 00:17 检举 错了,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下面的事,不同出处我都引一下: 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
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寥寥数语,把人物、事物、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简练的文字中,又含藏丰富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晋书》根据虞喜的记载略记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
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 北魏孝文帝时(471年一476年),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引《东阳记》中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
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崔然烂尽。
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这记载较之虞喜所述,不同点甚多。
郦道元的记述很具体、生动,但很显然,郦道元是北方人,所闻有异。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
应该说,虞喜的叙述更为妥当。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一508年)的《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
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
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隋书·经籍志》载篇名为《洞仙传》中称:“王质,东阳人(信安当时为东阳郡所辖)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
质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
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宋庆元年间(1195年一1200年),祝穆《方舆胜览》在说到衢州烂柯山时写道:“晋樵者王质入山,忽见桥下二童子对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烂矣!’质归,见乡闾已及百岁云。”
另有张君房所编著的《云航七鉴》等,也记载。
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
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扩展资料: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
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
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参考链接:悬壶济世 百度百科
歌曲《一壶天涯》歌词表达了古代壮士离家出征,“山水尽处的云霞藏着一个家,天高路远回不去也放不下”的心情。家中的“她”“饮一壶天涯悲欢心头轻擦”“醉一壶天涯爱在梦里飒沓”牵挂并激励前方的将士,“我自初心不改携手共白发”期待胜利归来。
s一壶天涯 - 王琪/欣宝儿
词:徐杰
曲:郑文
编曲:万文婷
录音:文克津
后期:刘嘉伦
暮色外琵琶弹起红尘的风沙
引路人驻足感慨心乱如麻
山水尽处的云霞藏着一个家
天高路远回不去也放不下
纸上的烟花勾勒青春写入画
不过是寥寥几笔泪落嘀嗒
寂寞围城的征伐困了一个她
形单影只仍念着真情不假
饮一壶天涯悲欢心头轻擦
谁的成长不曾有几道伤疤
梦想丛生枝桠方不负银华
我愿衣锦夜行归去凤池夸
醉一壶天涯爱在梦里飒沓
谁的圆满不曾有别离牵挂
感谢深情眷恋将故事无瑕
我自初心不改携手共白发
纸上的烟花勾勒青春写入画
不过是寥寥几笔泪落嘀嗒
寂寞围城的征伐困了一个她
形单影只仍念着真情不假
饮一壶天涯悲欢心头轻擦
谁的成长不曾有几道伤疤
梦想丛生枝桠方不负银华
我愿衣锦夜行归去凤池夸
醉一壶天涯爱在梦里飒沓
谁的圆满不曾有别离牵挂
感谢深情眷恋将故事无瑕
我自初心不改携手共白发
饮一壶天涯悲欢心头轻擦
谁的成长不曾有几道伤疤
梦想丛生枝桠方不负银华
我愿衣锦夜行归去凤池夸
醉一壶天涯爱在梦里飒沓
醉马踏狂沙
谁的圆满不曾有别离牵挂
快刀斩芳华
感谢深情眷恋将故事无瑕
西风饮不尽
我自初心不改携手共白发
一壶到天涯
"壶中天地"的故事源自《后汉书》费长房的故事:
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椽。有老翁卖药于市,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翁曰:"子明日更来。"长房旦日果往,翁乃与俱入壶中。但见玉堂广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翁嘱不可与人言。后乃就长房楼上曰:"我仙 人也。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使十人扛之,犹不能举。翁笑而以一指提上。视器如有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长房心欲求道,而念家人为忧。翁知,乃断一青竹,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长房也。以为缢死,大小惊号,遂殡殓之。长房立其傍,而众莫之见。于是随翁入山,践荆棘。于群虎之中,留使独处,长房亦不恐。又卧长房于空室,以朽索悬万斤石于其上,众蛇竞来啮索,欲断,长房亦不移。翁还抚之曰:"子可教也。"复使食粪,粪中有三虫,臭秽特甚。长房意恶之。翁曰:"子几得道,恨于此不成奈何?"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顷刻至矣。至当以杖投葛陂中。"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家人谓其死久,惊讶不信。长房曰:"往日所葬竹杖耳。"乃发冢剖杖棺,犹存焉。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又尝食客,而使使至宋市鲊,须臾还,乃饭。桓景尝学于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 。
上述的文字大概是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