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据考证,翠云廊古树最早从秦代开始种植。
据传,秦始皇建 造阿房宫时,大量从蜀地伐木,造成所谓“蜀山兀,阿房出”的 后果。为弥补这一过失,后秦始皇下令在蜀驿道两侧植树,所以 后人称之为“皇柏”。
三国蜀汉时期,张飞驻守阆中,为保护驿道,便于交通,张 飞下令在驿道两侧植树,所以人们又把翠云廊古柏称为“张飞 柏晋代元帝时,剑阁人又开展了一次植树运动,当时的尚书郭 璞还写了《种松记》刻石立碑。 到了宋代石碑风化,又请苏东坡 重书碑文,现碑石还保存在剑阁武连镇的觉苑寺内,这时期植的 树,人们称之为“晋柏”。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给杨贵妃运送荔枝,又补种过一次柏 树。翠云廊现存柏树中,大量的还是明朝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 壁种植的,因称之为“明柏”或“李公柏”。
翠云廊的得名,出自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剑门路,崎 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何人植,三百里路十万树,翠云廊,苍 烟护……”翠云廊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古代官民的悉心保护。据《剑 州志》载,明朝时制定了“官民相禁剪伐”的制度,甚至每任地 方官员离任时都要交接古柏数目。
20世纪30年代修川陕公路时 毁坏了不少古柏,引起民愤,蒋介石为此下令在柏树上挂牌:砍 伐古柏处以极刑。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对保留下 来的柏树进行了登记编号,尚余8000余株。
张飞柏是一种古柏树,民间又叫“皇柏”,这种柏树传说是张飞号召人民所植,故名。
张飞柏在四川古蜀道上分布较多,北起四川阆中,南到成都,但集中分布在剑门蜀道两旁。四川以剑阁为中心有条翠云廊,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张飞柏北到昭化,南下阆中,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历史上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树先后有七次,其中第二次的倡导者就是张飞。
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市)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成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
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又说,蜀汉时,张飞担任巴西(阆中)太守,军情政务,羽书出川频繁,往往因剑门山势险峻,不识路径而耽误。张飞便命令士兵自阆中至昭化凿石开山,将羊肠小道扩建成一丈多宽的翠云廊张飞石像石板大路,在两旁栽植柏树,并严加保护。
柏道不仅有利于行军,还方便了商贾和当地百姓的行走,后来百姓为感谢他植柏护柏的功劳,还在今天的翠云廊景区勒石塑像以示纪念。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
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
襄樊之战时与庞德大战被其暗算,导致后来与徐晃单挑时右臂少力无法取胜,又因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死后魏蜀吴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
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综上所述:翠云廊跟关羽没关系。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
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
1982年被 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 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
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 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 “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 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它除山雄关险之外,还以 峡谷的幽深、翠云廊的秀丽、岩石的怪异、山洞的奇特而闻名,这里 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甚多。现已开发的有:大小剑山“七十二峰”、仙峰观、梁山寺、翠屏峰、经皇洞、照壁、雷公峡、仙女桥、玉女峰、大小穿洞、舍身崖、一线天、石笋峰、后关门、营盘嘴、姜维墓、干 河坝等景点。
现在大剑山脚下有缆车可上石笋峰,然后攀登崖壁小径, 顺环山天梯抵达山巅梁山寺和翠屏峰;或从后关门依山傍险的环山天 梯抵达石笋峰,再从石笋峰攀崖壁小径抵达山巅。梁山寺,相传是南 北朝时梁武帝来此修行而得名。
翠屏山下的“经皇洞”,据传是唐明 皇避”安史之乱”,经过该地,将金银珠宝、佛经藏在洞里面得名。 在关楼东侧扼剑门关险的山顶是当年姜维列营镇守的“营盘嘴”,也 叫“姜维城”。
这里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 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 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风采和稚趣,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在剑门关游 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二、剑门关与三国文化 剑门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中心,这里壁立千仞,地势险峻,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经之道,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
剑门关的三国文化积淀深厚,除正史《三国志》有多处记载外,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数十处详细描写。至今,这里的三国遗迹随处可见,三国故事广为流传。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
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他上《出师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时,就经过剑门关。《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说他在向成都击刘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计收复了马超,第二十七回说他和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万大军图汉中时,又来到葭萌下营,其间多次往来于剑门。
姜维与魏国将领邓艾、诸葛绪在剑门关交战,驻扎长达三月之久。《三国演义》中数十处描写到剑阁。
第一百一回“出垄山诸葛装神,奔剑阁张中计”叙述得非常详细和精彩:“建兴九年春二月……忽报孙礼引二十万军来助战,去袭剑阁……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并百余部将射死于木门道中……至今剑阁行人过,尤说军师旧日名。”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战北元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时建兴十三年春二月……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
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叫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令右将军高翔引一千兵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军之用。
……剑关险峻驱流马,峡谷崎岖驾木牛”。 第一百十六回“钟会兵分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却说姜维引兵。
翠云廊是位于古剑门蜀道上的一段行道树。
它北起广元的昭 化古镇,南至阆中,西讫梓潼,清一色的古柏树(亦有少量松树) 绵亘不绝,苍翠葱郁,全长约150余公里,在清代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称。现剑门关至昭化一段的古柏树破坏较大,所剩无 几,剑阁至阆中段保存较好。
虽如此,翠云廊仍然是我国目前保 存比较完整的古行道树。现在能够供游览的主要是剑阁县至剑门 关川陕公路旁的一小段。
据考证,翠云廊古树最早从秦代开始种植。据传,秦始皇建 造阿房宫时,大量从蜀地伐木,造成所谓“蜀山兀,阿房出”的 后果。
为弥补这一过失,后秦始皇下令在蜀驿道两侧植树,所以 后人称之为“皇柏”。 三国蜀汉时期,张飞驻守阆中,为保护驿道,便于交通,张 飞下令在驿道两侧植树,所以人们又把翠云廊古柏称为“张飞 柏晋代元帝时,剑阁人又开展了一次植树运动,当时的尚书郭 璞还写了《种松记》刻石立碑。
到了宋代石碑风化,又请苏东坡 重书碑文,现碑石还保存在剑阁武连镇的觉苑寺内,这时期植的 树,人们称之为“晋柏”。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给杨贵妃运送荔枝,又补种过一次柏 树。
翠云廊现存柏树中,大量的还是明朝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 壁种植的,因称之为“明柏”或“李公柏”。翠云廊的得名,出自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剑门路,崎 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何人植,三百里路十万树,翠云廊,苍 烟护……”翠云廊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古代官民的悉心保护。
据《剑 州志》载,明朝时制定了“官民相禁剪伐”的制度,甚至每任地 方官员离任时都要交接古柏数目。20世纪30年代修川陕公路时 毁坏了不少古柏,引起民愤,蒋介石为此下令在柏树上挂牌:砍 伐古柏处以极刑。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对保留下 来的柏树进行了登记编号,尚余8000余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