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典故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
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
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
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史记·五帝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严格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受伞的启发,设计了第一个降落伞。18世纪发明的伞齿轮,也是仿照伞的截面形状设计的。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从人体肘关节能曲能伸受到启发,想到若能根据这个原理,制造一种像人的肘关节一样伸曲灵活的折叠伞,人们携带起来就方便多了,于是,他对现行伞进行改进,设计出了图纸,并亲手制定出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最后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仪,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1、雨伞的发明: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
古籍上记载:“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意思是说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
这个故事说明伞的祖师是鲁班之妻云氏,也说明了我国伞的历史距今已有好几千年。2、伞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用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就有了用帛制成的伞,但只有上等人才能用。
显示统治者威严的黄色"华盖伞"据查证是战国时秦穆公最先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就出现了在纸面上涂桐油的油纸伞,但那时的伞主要是黄纸做成,这说明我国油纸伞的历史距今2000年左右。
唐代,油纸伞广泛在民间使用。这一时期,由于专门用于书画宣纸的出现,出现了专门用宣纸做伞面、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的的书画油纸伞。
也是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韩国、台湾、南洋等地。宋代广泛使用“绿油伞”,颜色以绿色为主,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用的就是这种“绿油伞”。
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据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时,带去了中国的油布伞,欧洲人经过改进,进而发展成了现代意义的折叠伞。元代以后,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
明清代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泛使用,同时这一时期的书画家们也喜欢在伞上创作。2005年3月,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文征明创作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拍到98万美圆的价格,可惜古代流传至今的名家创作的油纸伞很少很少。
清代以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油纸伞一直是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钢架布伞的普及,油纸伞的雨具功能被钢架伞、折叠伞取代,油纸伞也逐渐退出了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作为怀旧文化代表的油纸伞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其功能已不再是做雨具,主要是旅游纪念、礼品、装饰、收藏等,为了与这一功能相适应,丝绸、仿丝绸做材料的工艺伞大量出现。
是谁发明的雨伞?对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芸。
有的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伞(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
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在古时候,雨天和炙热的夏天困扰着人们,人们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
有这样一个传说,鲁班围绕着他的四邻建造了许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让人们在狂风暴雨的季节自由地外出活动。鲁班的妻子这时照着她丈夫所建亭子的样式,制成了一个重量轻的竹亭子且带油纸--这当然。
伞,作为日常生活工具,实在是太寻常不过了。
下雨天有雨伞遮风挡雨,大热天有太阳伞纳凉防晒。伞的样式和色彩也是五花八门,五彩斑斓。
可是,你知道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到底是谁发明了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还是女娲发明的?伞一开始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呢? 皇帝出行为什么要打伞? 说到伞,有一个歇后语最为流行,叫“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僧人不蓄发和打伞会遮住天空的客观事实外,就是因为古代用伞有规制,包括和尚在内,不能随便打伞——只因称为“华盖”的伞,曾是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御用品。
这个制度的出现,源自一个传说。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华盖,黄帝所作也。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古今注》里所说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伞状的吉祥云。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正因为这一传说,后来作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都要乘华盖车,撑华盖,类似的“翠盖”、“芝盖”、“凤盖”、“鹤盖”、“罗盖”等,也都是高贵者的专用伞。但到先秦时还未出现“伞”这个字,伞具在当时多称为“盖”。
皇帝出行用伞除了吉祥用意和挡风避雨、遮阳防晒外,还是皇权的象征,代表荫庇天下黎民。帝王对伞的迷信,还与虞舜的传说有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其父是个瞎子,人称“瞽叟”。虞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再婚,生了儿子“象”。
瞽叟偏爱象,想烧死虞舜,虞舜借助“笠”逃出了火海。此笠是何物?有的译为斗笠,其实不然。
助虞舜逃生的笠应该是一种叫“簦”的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簦,笠盖也。”
也就是说,簦是一种带手柄的笠,这不就是伞吗? 历代用伞有何特殊规定? 皇帝用的“华盖”,除了传统的圆形外,有的还制作成方形,又称“方伞”。 帝王用伞在制作、用料上自然十分讲究。
《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称: “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彩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历朝历代对用伞都有严格规定,伞的质料、色彩、尺寸等,就像头上戴的乌纱、身上穿的朝服一样,要区分官职大小和身份尊卑。
《周礼·春官》中“巾车”条规定,王及王后的车辇用“羽盖”,就是用漂亮的鸟羽装饰的伞,罩在车上。汉代规定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可以用“皂盖”,就是用黑伞。
南北朝时,对官仪用伞已有规定,帝王、贵族出行用“罗伞”;皇帝所用罗伞,都是黄色的,俗称“黄罗伞”。 在隋代,“紫盖”是皇帝及三司以上官员的专用伞,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青盖”;官大的最多可撑8把,级别低的只能撑1把。
宋代天子用的伞是红、黄二色,臣僚的伞是青色。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曾禁止民间用布帛伞。
据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当时京城汴梁有点身份的人都使用青凉伞,难分上下尊卑。公元1012年九月,赵恒规定:“惟许亲王用之,余并禁止。”
在明代,只有到了知府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青凉伞”。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称帝后却极其讲究等级,曾下旨禁止民间使用上好绢帛做的“罗绢伞”。
青凉伞可谓是当时明代官场中人的毕生追求。 伞是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伞在先秦时期是一种贵重用具,孔子当年就为没伞而尴尬。
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将行,雨,无盖。”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连把雨伞也没有,门人建议孔子去向其弟子子夏借把伞,但孔子担心弟子不借,拒绝了,因为子夏太吝啬。
那么,在伞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挡风避雨使用什么物件呢?更多的是蓑衣、斗笠一类的雨具。《诗经·小雅》中的《无羊》诗即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人们外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带着蓑衣和斗笠的。 一直到了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
宋朝大文豪苏轼在《渔父》诗中也称:“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出,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还有用蒲草编的,即“蒻笠”。
唐宋时期民间用伞逐渐放开,但只能使用纸伞。制作纸伞成为民间一种新兴的手工业,伞的一个别称“高密侯”,就是因制伞发家而来。
据宋陶谷《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
南唐后主李煜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
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致富的呀。
民间制伞所用纸,可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种“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皆因使用油纸而来。宋代陈师道在其《马上口占呈立之》诗中即。
国内外都有 你看看吧 在2003年,美国悬挂滑翔委员会(USHGA)接到了95起关于滑翔伞意外事件和事故的报告,这个数字从2002年开始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34%)32个报告属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广义定为任何不在飞行员计划内所发生的,但无伤亡的事件。
而63个报告(66%)被定为事故,事故的界定是任何发生乘客或飞行员伤亡结果的事件。 昆明1997-2006年的滑翔伞飞行事故记录; 1997年,昆明昆明航协会员在郊野公园飞行时坠落,腰肌软组织受伤; 1999年,昆明伊格尔教练在安宁草铺龙山飞行时,伞翼单边折翼坠落,腰肌受伤; 2000年,昆明一位未经过滑翔伞飞行培训课程的伞友飞行时两次腰椎压缩性骨折; 2002年,大理飞人滑翔伞俱乐部来安宁草铺龙山飞行训练时,一队员降落时未进入预定降落场脚踝骨折; 2003年,大理飞人俱乐部会员在安宁草铺龙山飞行时,场外迫降时导致脚踝骨裂; 2005年,昆明伊格尔多位会员受伤; 2006年,版纳滑翔伞爱好者来昆明派力特俱乐部培训的第一天在地面上训练时因教练失职导致脚踝骨折; 2006年5月,派力特俱乐部会员在松花坝原伊格尔飞行基地违规低空转弯,脚踝骨裂; 2006年7月,昆明伞友在小屯飞行,降落场没有人员保护,为避让摩托车,降落时跌落排水渠中导致小腿骨折; 2006年8月,派力特俱乐部学员未完成初级培训课程就独自飞行,飞到背风区降落时脚趾骨折; 2006年11月,昆明蓝天使教练,为放飞新学员试风时遇大风被风吹到山背后涡流区坠落,小腿骨折。
事物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 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历史。
事物的演变历史: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
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
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
传说鲁班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玉屑》上还记述,她是雨伞的发明者,
第一把雨伞就是她送给丈夫出门给人家盖房屋时用的。 “伞”字早有出现,她大概是造出了能撑合的伞。是谁发明的雨伞?对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埃及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为他们撑太阳伞。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 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在英国,在18世纪才开始使用雨伞。伞一度是女性的专用品,表示女人对爱情的态度。把伞竖起来,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左手拿着撑开的伞,表示“我现在没有空闲时间”。把伞慢慢晃动,表示没有信心或不信任;把伞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见到你。 到了19世纪男人开始使用伞。 由于英国多雨,伞是英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传统的英国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伦敦商人和官员必备之物,英国人的象征——约翰牛就手中拿着雨伞。在文学作品、电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国于1969年建立伞博物馆。伞还有多种用途。伞有时被当作武器。1978年,一群被流放的保加利亚人在滑铁卢大桥上被刺客用伞尖刺伤,中毒身亡。有的伞柄可以喷洒胡椒粉,用来制止恶狗追咬。有的伞柄里有灯光可照明探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