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孙思邈 (58l—682)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 ?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典故】渭水钓鱼【四六签】中签戌宫
福建平潭县观音堂观音菩萨灵签
签谱解释 ☞
签谱解释 ▽ 润发网签谱搜索
【本文】
劝君耐守旧生涯,把定心肠勿起歹;
直待有人轻着力,枯枝老树再生花。
【诗意】
此卦枯木生花之象。凡事自有成就也。
【解曰】
守旧守旧。事自成就。动则多殃。静则无咎。
家宅→安 自身→吉 求财→待时 交易→成
婚姻→就 六甲→生女 行人→阻 田蚕→五分
六畜→难 寻人→杳 公讼→吉 移徙→守旧
失物→空 疾病→求福 山坟→吉
【典故】
渭水钓鱼。周。姜尚。字子牙。汲人(东海许州人)。道号飞熊。先世封于吕。亦曰吕望。避纣乱居东海之滨。钓于磻溪(渭水)。其钩为直。意不在鱼。志在君相。文王闻其贤。聘为师(丞相) (其时年八十) 。后周伐纣。灭商兴周。武王称曰尚父。封其子丁公于齐。喻静待时机也。
【四六签】中签戌宫 来自:福建平潭县观音堂观音菩萨灵签
意思是,别人是刀和菜板,而我是鱼和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只能任人宰割。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是: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
扩展资料: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鸿门宴上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樊哙闯入救下刘邦,后来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刘邦得以离去。
终军(?—前112)字子云,今历城仲宫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
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原始文献: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军上对曰:“臣闻《诗》颂君德,《乐》舞后功,异经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窜
屏葭苇,与鸟鱼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临境 ,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若罚不阿近,举不遗远,设官竢贤,县赏待功,能者以保禄,罢者退而劳力,形于宇内矣。履众美而不足,怀圣明而不专,建三宫之文质,章厥职之所宜,封禅之君无闻焉。……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郦生是郦食其,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游说了齐国归顺,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
2、被齐王烹杀的原因是因为韩信的嫉妒,韩信在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后,还突然袭击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一怒之下烹了郦食其。
扩展资料:
郦食其之死: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刘邦以韩信为大将,乘机暗度陈仓,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当时,鲁中地区对楚汉两方来说都是势在必争,谁占有了山东谁就得到了战略后方,故而刘邦对齐王采取了军事与外交手段并用、双管齐下的方针。
一面命韩信攻齐,另一面又派郦食其为使节到齐国游说。郦以智谋说服齐王田广、相田横归汉。韩信这时进抵平原,听到郦食其已说下齐国,本想罢兵,谋士蒯通对韩信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功劳全归他了。”
韩信在其煽动下,遂令三军前行,直抵齐境。齐王田广虽在历下(济南)重兵驻守,但已解除了戒备。因而韩信得以乘其不备,长驱直入,袭破齐之历下军,并攻占临淄。田广、田横认为上了郦食其的当,一怒之下烹了郦食其。一位著名的谋略就因为蒯通一言被处以极刑,客死他乡,不能不惨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郦食其
杨简爱民
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杨简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蕲(祈)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宋史·杨简传》)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