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哭
有一年,江淮一带大早,蝗虫遍地,百姓乏食。范仲淹一面请差官去调查,一面据实赈济,朝廷不应。范仲淹便面见仁宗,问道:“宫里的人半天没有东西吃便是怎样。”仁宗皇帝被他这一问打动了心,立刻吩咐他出京到江淮一带察勘情形,酌量赈济。范仲淹见百姓困苦,便开仓放赈,使百姓度过饥荒。他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就连边外的羌民也十分敬重他,在他去世的时候,大家向他的画像痛哭,羌人的首领还专门供奉了他的像,昼夜哀哭祭奠,接连三天,方才各自回去。
哭秦庭
哭秦庭,典故名,典出《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传四年》。春秋楚国伍员,因家族被楚王诛灭而奔吴,谓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包胥曰:“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伍率吴兵破楚,申包胥乞师于秦。秦王不许。申“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为所感,遂救楚。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
另外还有:蔡邕哭董卓;孟姜女哭长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吊孝周瑜;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申包胥哭秦庭
“是第七天了”秦哀公坐在上朝的轿子里,掐着指头算了一下,“也不知怎样了……”秦王登上龙庭,见申包胥仍然趴在地上哭泣,只是声音已经很微弱了。他努力地用两手支撑地面,慢慢抬起头来,蓬乱的花白须发,黄中泛黑的一张瘦长脸,已经没有泪水,两眼里滴出的分明是点点鲜血,原来睿智明亮的眼神已黯淡了许多,但仍闪烁着执着哀求的光。他沙哑着干涩的嗓子,有气无力地继续哭诉:“伍员啊,伍员,当初平王枉杀了你的父兄,我帮你只身逃走。临别你愤愤地说,一定要回来灭掉楚国,我当即立誓,你能灭掉楚国,我一定能复兴楚国,否则断不苟活于世。可是,现在……”接着一句话一滴血,断断续续地说。“我,既然不能……求得秦王的…….援助,不能兑现誓言……还有何面目,活着。”于是一头撞在石板地上昏死过去。秦王赶紧叫人抬下去交给御医诊治。
哀公也回房休息,但他坐不住了,申包胥求情的事又一一浮现在眼前。那天,早朝刚过,一个衣衫破旧满身风尘的汉子不顾侍卫阻挡闯进大殿,扑通跪倒,拜了又拜,语气急切地说:“在下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因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攻破了郢都,昭王逃难到随国,我请准王命,赶来贵国向大王求援。当今能救楚国的,只有大王了,恳求大王速速发兵,救楚于危难,大恩必当厚报。”哀公肚里一轮,暗想,吴若灭楚,必不能独吞,秦国正好借机东扩,当即以北方边境危机,抽不出兵来为由拒绝援救。不料申包胥一听绝望地大哭起来。那撕心列肺的痛哭声,至悲至哀,震颤了大殿,群臣闻之,无不黯然神伤。哀公却不为所动,心想看他能哭到几时。没想到从巳时哭到申时仍不罢休。衣衫已经湿透,地上的泪水流成了小河。大殿里已空无一人,他还在伏地痛哭。第二天,还是不吃不喝,时而哀号,时而悲泣,苦苦恳求秦王出兵,第三天依然如此。扰乱了朝事,搅乱了人心,哀公十分气恼,劝他,不听,拉他,不走。说是大王不答应出兵,就哭死在大堂上。真想命人拖出去砍了,又怕落下滥杀来使的恶名,只好随他去,自己哭死饿死算完。后来一连三天还是如此,不过哭诉的内容有些变化,断断续续听到的有这么几段:“伍子胥啊,伍子胥,你报父兄之仇,也该适可而止,千不该,万不该,把平王的的尸体挖出来,又鞭打三百下。上天会惩罚你的。”“郢都的子民们呀,你们遭大难了。大水灌城之后,又遭兵匪洗劫,我一心想救你们,可是……唉!”“国君啊,您颠沛流离,寄居他乡,指望我搬来援兵,您望眼欲穿,臣肝肠寸断。太叫您失望了。”说着朝东磕了三个响头。哀公越想心里越乱,慢慢地有些同情他了。今天,申包胥那泣血的哭诉及彻底失望之后的撞地,深深感动了他那颗不易感动的心。
第二天一早,秦哀公登上朝堂,向群臣宣布:“楚王昏庸无道,本不该救,但有申包胥这样的忠义之臣,楚不该亡。决定发战车500辆,前往救楚。”
已恢复了几分气力的申包胥,带领秦军杀奔回来,流散的楚军迅速集合在昭王手下,秦楚联合,击溃了吴军,恢复了楚国。楚昭王上朝,表彰了申包胥并问他想要什么样的奖励,一定应允。申包胥诚恳地说:“包胥在秦庭哭诉七日,全是为了救国救民。若要奖励,只有一条:国事已定,我亦年老,恭请大王恩准,让我返归山林,静养天年。”昭王本来就担心申包胥功高盖主,于是虚意挽留一番之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从此,申包胥带领家人躬耕田亩,褐衣粗食,最后安然寿终。
蹇叔哭师出自于【左传·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本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孟姜女哭长城典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
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拼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
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
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 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 怜杞妇之悲深 .""白日 "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李清照传 49 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 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 ),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 :"日已中矣,而有蚀也 ."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 ."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 ",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 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 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的话.刘向《说苑 善说篇》载 :"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 "阤 "(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 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 怜杞妇之悲深 .""白日 "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李清照传 49 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 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 ),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 :"日已中矣,而有蚀也 ."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 ."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 ",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 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 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的话.刘向《说苑 善说篇》载 :"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 "阤 "(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孟姜女哭长城的起源。。。。。。。。。。。。。。。。。。。..
齐庄公讨伐晋国失利而耿耿于怀,见相邻小国莒国屡屡骚扰齐边界,决定转而攻打莒国。于是,大张旗鼓,大造声势,重新整装军队,赐贾举等大将以“五乘之宾”相待。贾举推荐华周、杞梁二人的勇猛有威,庄公未见其功,只赐以二人“一乘之宾”,华周叹庄公看不起人,欲辞去,杞梁回去相告老母,老母斥责“不要为名利所惑”,坚决支持他们去为国效力,于是二人随队而行。
抵达莒国境界,齐庄公只让“五乘之宾”率精兵三千去攻战,杞梁二人申请为前锋去探营,一名叫隰侯重的士兵自请为二人擂鼓助威。三人日夜急速,到达莒国都城下,莒国侯亲领三百余士兵巡视,双方相遇而即刻交战,杞、周二人跳下车,要隰侯重擂响大鼓,挺长戟杀向莒军,顷刻,莒军死伤一半以上,莒侯一边急忙传令回城,一边与二人商量以国相让;齐庄公闻讯大捷,派使者相告亦以国疆相送。二人全然不顾,拼命杀到莒国城门。莒侯令在城门前挖一深沟,里面烧燃炭火,以阻止他们前进。隰侯重说“能传名于后世者,只有为国捐躯,我去矣”,隰纵身跳进炭火中,以身躯为二人铺垫,二人一踊而过,回看隰已成焦炭了,华周大哭,杞梁以为华周怯阵,华周说“他的勇猛和我们一样,可惜他先我们而死,所以心伤”。莒侯见二人靠近城门,急令射箭,二人左突右挡,又杀死莒军二十余人,杞梁被乱箭射死,华周身负重伤被俘。齐国大军已到,看杞、周二人如此勇猛、惨烈,传令竭力攻城。莒侯见齐势汹汹,连忙求和,愿纳地献宝,永远称臣。齐庄公怒气未消,始终不允。后听报晋国等数国又联合进攻齐境时,只得允许其求和。莒国交还华周及杞梁尸体,齐军班兵回师。
齐庄公回到都城郊区,欲命令凭吊杞梁灵柩。杞梁的妻子孟姜氏早已迎候,哭诉着对庄公说“如果我丈夫有罪,怎能劳驾君王亲自凭吊?他如果有功于国家,家中有先祖灵位,不如回家中凭吊”,庄公深以为过,忙令去其家府吊唁。孟姜抚棺大哭,露宿三日三夜,哭声不绝,涕泪俱干,继之以血。齐城墙由此忽然崩塌数丈。身负重伤的华周回到齐国不久也已去逝,其妻亦哭声绝耳,无不使国人悲痛。后来,传说秦朝范杞梁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到城下,闻夫死讯而哭倒长城,此传说实际是起源于上述故事,经反复演变而来。
小评:不说齐庄公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单论华周、杞梁、隰侯重三位勇士的威武、正气和骨气,还有他们对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一腔忠诚,视名利如粪土,视生命如草秸,勇往直前,拼死杀敌。这是他们留给后人一笔极其珍贵的遗产,较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意义更深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