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
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
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起源一:
说在久远的黄帝时期,黄帝麾下就有一个将领叫做周昌,商朝的时候呢,也有一个叫做周任的太史,他们的后代呢,就一直以周姓为姓氏。可以说,周姓是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当然了,说到周姓,就不得不说一个朝代,一个持续了差不多八百年的朝代——周朝。当然了,周朝的建立者是姬姓,但随着周朝的不断统治,和姬姓的不断繁衍,姬姓的一些后代,就以国号为姓,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一些周朝的宗室子孙,为了避嫌或者避祸,也都改姬为周。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周姓开始大面积繁衍,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毕竟周朝有着近八百年的统治,其宗室子孙何其多,纵然多有更改姓氏之人,但改为周姓这亦不在少数。
而很多人也将周朝的姬姓,奉为周姓的正统源流。
除此之外,周姓还有许多分支源流,比如一些被迫改姓。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名号是要避讳的,皇帝名字里出现的字,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谐音也不行。唐朝时期,唐玄宗的名字叫做李隆基,那么“姬姓”的人就不能姓姬了,所以当时长安的姬姓之人,统一改为周姓
周姓起源: 周朝,1.由周族(古代华夏族的一支,后完全融入汉族)建立。
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
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
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
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
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
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
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
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
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
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
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
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
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
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
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
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
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
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
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
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
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
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
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
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
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
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
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
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直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直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
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 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
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
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
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
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
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
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周氏至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始贵,《清史稿》分别有传。
《续修庐州府志》五十八卷有表。同治元年以团勇组建“盛字营”投效淮军,到沪后又扩建“传字营”,二人分别统领,后期为淮军最大一支军。
现将《周氏宗谱中记述》“盛军”参将以上将领(除周盛波、周盛传)者简介如下: 周盛华 字含英,行三。肥西人,住烧脉岗康湾圩。
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正月初六日。世耕读。
少读,嗜兵书。善击剑之术。
咸丰三年(1853)偕胞弟盛波、盛传、盛春倡办乡团,为团首。居前后数十里内无从太平军者。
咸丰五年(1855)二月初四晶,派河太平军大股突至周新店围堡,因众寡不敌,遂与练勇孙荣等五十余人,堡破阵亡。追赠游击衔,予云骑尉世职。
终年三十岁。 周盛春 字锦三,号茂园,行六,农兴乡周老圩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十九日,咸丰年间与盛华诸兄筑堡练团。
同治元年随兄投效淮军,隶盛军。转战苏沪间,功保副将。
同治三年留守无锡。于八月廿七日卒于军营,年二十七岁。
赠总兵、诰封武显将军、荣禄大夫、赏戴花翎、予七品荫生世职,入祀原籍及立功地方昭忠祠。 周盛佑 字荫堂,行三,肥西人。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初九日。咸丰间在乡参加团练为团勇。
同治初年投效淮军、隶盛军。官至提督衔记名总兵,赏戴花翎,统带淮军勇丁,诰授振威将军、骑都尉世职。
光绪四年(1878)六月初一日病故于营次,终年47岁。 周盛忠 字厚卿,行三。
肥西人。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初二日。
同治初年投效淮军隶盛军,管带盛字副营,功至二品封典、花翎副将、诰封武功将军、骑都尉世职。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六日,中东平壤之役,力阵捐躯,柩回故里,葬大团山西,有碑,终年61岁。
周盛长 字介春,行三,肥西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三日。
咸丰年间在乡参加团练为团勇。同治初年投效淮军,隶盛军。
转战多年,官至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诰授武显将军。光绪廿五年(1899)正月初五日卒,年61岁。
周盛鼎 字象臣,肥西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初五日。
咸丰间在乡参加团练为团勇。同治初投效淮军,隶盛军。
官至花翎提督衔遇缺题奏总镇、诰授振威将军。赏伟勇巴图鲁勇号。
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九日卒,终年44岁。 周盛朝 字瑞廷,肥西人。
生于道光廿一年(1841)十月廿二日。咸丰末在乡参加团练为团勇。
同治初投效淮军隶盛军。官至提督衔记名总兵、赏戴花翎、诰授振威将军,赐敢勇巴图鲁勇号,卒年不详。
周盛武 字纬堂,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一年(1841)八月廿日。
同治初投效淮军隶盛军。功擢总兵衔两江补用副将,赏戴花翎,骑都尉世职。
同治五年(1866)六月廿一日卒于军中,年二十六岁。 周盛和 字煦亭,行二。
肥西农兴乡人。咸丰间在乡参加团练为团勇。
同治初年投效淮军隶盛军。官至二品封典、两江补用参将、诰授武功将军,赏戴花翎。
周家瑞 字祥臣,行五。肥西人。
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初十日。同治间投效淮军隶盛军,功擢提督衔记名总兵,赏戴花翎,诰授振威将军。
于光绪廿年(1894)正月十七日卒,终年58岁。 周家泰 字静轩,行三。
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五年(1845)十月十八日。
同治间投效盛军,功至记名总兵、两江补用副将,赏戴花翎、诰封武显将军,赏彦勇巴图鲁勇号。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十三日,终年48岁。
周家标 字复裕、号敬亭,肥西人。生于道光廿七年(1847)八月初八日。
同治间投效盛军,官至花翎副将衔尽先参将,诰授武显将军。 周家麟 册名占鳌,字阁臣,号冠英,肥西人。
生于道光廿九年(1849)八月初八日。同治间投效盛军。
历功至副将衔两江督标尽先扒补参将,随带加三级,赏戴花翎,诰授武功将军。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初七日,终年53岁。
周家鼎 字荐汾,号潜泗,晚号哀苍老人。肥西农兴乡人,行三。
生于同治元年(1862)五月廿九日。未弱冠即随伯父盛传军中,历署直隶安州知事、开州知事。
特旨起用知府、三品衔记名道、赏戴花翎。创办京师八旗工艺厂,两届主考全国工业。
赏从一品封典,诰授荣禄大夫。著有《澶渊治谱》、《高江救灾大要》等书行世。
周家德 字载福,号仲明,行二。肥西烧脉乡康湾圩人。
生于咸丰四年(1854)二月十七日。青年投效盛军,管带津防盛字正营,官至三品衔补用道,赏戴花翎。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廿三日卒,终年54岁。 周家梁 字楣伯,号栋臣,肥西农兴乡人。
生于咸丰七年(1857)八月廿一日。荫七品。
光绪间投效盛军。官至盐运使衔,随带加二级遇缺题奏道,赏戴花翎、二品封典。
原任北河石景山河府,诰授通议大夫。光绪廿九年(1903)五月十五日卒,四十七岁。
周家熙 字曙岩,又名家澍,字雨亭,行四。肥西农兴乡人。
生于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十七日。光绪间参加盛军。
官至运同衔,江苏即补直隶州,赏戴花翎,诰授奉政大夫。 周家驹 字天衢,号子昂,附贡生。
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生于咸丰四年(1854)八月十五日。
同光间参加盛军。奏派总理北洋海军营务处。
官至分部行走郎中,江苏即补道,钦加。
起源一: 说在久远的黄帝时期,黄帝麾下就有一个将领叫做周昌,商朝的时候呢,也有一个叫做周任的太史,他们的后代呢,就一直以周姓为姓氏。
可以说,周姓是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当然了,说到周姓,就不得不说一个朝代,一个持续了差不多八百年的朝代——周朝。
当然了,周朝的建立者是姬姓,但随着周朝的不断统治,和姬姓的不断繁衍,姬姓的一些后代,就以国号为姓,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一些周朝的宗室子孙,为了避嫌或者避祸,也都改姬为周。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周姓开始大面积繁衍,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毕竟周朝有着近八百年的统治,其宗室子孙何其多,纵然多有更改姓氏之人,但改为周姓这亦不在少数。
而很多人也将周朝的姬姓,奉为周姓的正统源流。 除此之外,周姓还有许多分支源流,比如一些被迫改姓。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名号是要避讳的,皇帝名字里出现的字,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谐音也不行。唐朝时期,唐玄宗的名字叫做李隆基,那么“姬姓”的人就不能姓姬了,所以当时长安的姬姓之人,统一改为周姓。
泰山奶奶是碧霞元君的俗称。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 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编辑本段]来历一、碧霞元君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
《玉女考》李谔之《瑶池记》云:“皇帝尝建岱岳观,谴七女,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盖玉女为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二、为华山玉女。
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
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泰山奶奶 三、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
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
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
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
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
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
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却说他让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姜子牙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
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
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黄妃赶到后两人争论起来互不服输,她建议自己住山上让哥哥住山下。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1] [编辑本段]信仰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 奶奶庙 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
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编辑本段]碧霞元君咒天母运合,玉阙真仙。金莲发苞,御制熊然。
孟夏十八,化现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
敕封玉女,护世威严。 神兵侍卫,鬼官俟宣。
诛锄奸盗,扶危济险。平治水火,降福消愆。
清宁宇宙,仁慈而怜。从善者奉,逆我者亶。
人间祀仰,天地齐年。何灾不灭,何福不迁?遵承帝命,永劫绵绵。
包含岱岳,玄之又玄。如律令。
武王姬发建立(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分西周和东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建立(公元557-581年),史称北周。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期(公元690-705年),史称武周(南周)。
五代之一,郭威建立(公元951-960年),史称后周。
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反叛后立国号为周。
姓:见“周姓”词条。
注意:口上面是“土”不是“士”。
周勃(?~公元前169年),沛县(今中国东南部的江苏沛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
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县人,后来迁到了沛县。他原来靠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还经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也参加过军队,做拉强弓的武士。
刘邦起兵反秦时,他就跟随着南征北战,建汉后,又参与平定诸王的叛乱,最后封为绛侯。他先后俘虏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郡守各三人,独自击破敌军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县,可谓战功赫赫。
周勃为人朴实忠厚,刚直无私,刘邦对他很信任,认为国事可以放心地委托他去办。但是周勃一点也不喜爱文学,对儒生也不讲什么礼节,每次找儒生说客来谈事,总是朝他们大声喊:“有什么话就直说!” 周勃后来病死,谥号为武侯。
一年后,文帝又封他的儿子周亚夫为条侯,以示继承周勃的爵位。周勃之子周亚夫也是一位威震三军的名领,历史上有名的“细柳慰军”,就是赞扬他治军严明,连皇帝慰问时也不让随便进军营。
所以文帝临终时告诫太子刘启,如有紧急之事,可以让周亚夫领兵出征。这可谓子继父志、两代忠臣。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
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
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