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望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莺豆湖穿平望而过,碧波荡漾了几千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平望人,是平望的母亲湖。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留下了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遗址,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富裕的平望,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周用、朱天麟、殷兆镛、潘柽章等历史名人,也走出了倪征、唐长儒、黄文熙等现代名家。
在中国古文明创造者之一烂溪族的后裔中,还走出过鲁迅这样的一代伟人。 平望镇部分历史名人简介: 周用,字行之,吴江平望镇人,宏治壬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恭肃,事迹具《明史》本传。
朱天麟,字震青,吴江平望镇人,寄籍昆山。崇祯戊辰进士。
由兵部主事改授编修。后桂王由榔僭号,以天麟为大学士,卒於广西。
作品《易鼎三然》成於崇祯庚午,以读《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发《归藏》之义者曰“漱然”阐《连山》首《艮》之蕴者曰“飶然”,已为怪异。其子目有《混沌谱》、《中化逵》、《气穴》、《孙孙》等三十六名,无一非吊诡之辞,於《经》义丝毫无当也。
殷兆镛,字序伯,号谱经,吴江平望镇人。道光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
有《斋庄中正堂集》。 潘柽章,字力田,吴江平望镇人。
明诸生。有《观物草庐焚余稿》。
平望镇主食以米饭为主,一日三餐。农村一般早、中吃饭,市镇午、晚吃饭,夏季晚餐一般都吃粥。菜肴,集镇职工一般挑选新鲜蔬菜和适量鱼肉,同时搭配家禽、蛋、海货为辅助。而农村在50年代初,菜肴以自己种植的蔬菜为主,很少上市场购买鱼肉荤菜。本地农民还有一个勤俭持家的好传统,每当豆类成熟期,将豆类煮熟与面粉配制、晾晒成酱。每年立冬之前腌制咸菜,以作一日三餐的菜肴。这种传统沿袭至今。60年代农村集镇稍有差距,而80年代乡镇饮食已相同,一干二稀改为二干一稀,菜肴以鱼、肉、蛋、家禽为主,搭配蔬菜。另外,乡镇人们为调节口味,偶尔吃面条、馄饨、馒头、汤团之类当午餐。点心:本镇家制点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大多是逢年过节或有客时制作。团子:多数是在腊月小年夜制作,内有馅子。建国后,乡镇人民仍沿旧规。80年代集镇制作团子日趋减少。
饼:有青饼、白饼、麦芽饼等。汤团、汤圆:内有馅子称汤团,无馅称汤圆,都要放在水中煮沸,方可进食。推粉头:将面粉或米粉调成浆糊状,锅中投入少量油,推成薄饼。另有粽子、春卷、油○、八宝饭、酒酿、锅贴等。
酒席:旧俗遇结婚、生育、寿诞、丧事、造屋等需办酒席,以结婚酒席最为隆重。丧事酒席称“豆腐酒水”。酒席有冷盆、热炒、点心、大菜组成,菜的质量视经济条件而定。建国前,穷苦的贫民和农民除婚事外,一般不办酒席。建国后,除旧俗约定的酒席外,又有提升、满师、房屋搬迁、上大学等聚餐,酒席的质量与菜的品种跟建国前相同。从80年代起,酒席质量有明显的差异,通常的六炒、四冷盆、六大菜发展到八炒、六冷盆、八大菜、二点心,并配用海货。丧事办酒席,质量数量与喜酒稍有差别,而豆腐是丧事酒席必备的菜肴。饮料:以茶为主,集镇市民喜欢绿茶,农民及体力劳动者爱喝红茶。农村夏季大忙有饮淡盐开水的习惯。建国初至60年代,大暑期间从上海、苏州运来冰棒出售,销售量很低。 平望辣油辣酱以其辣中有甜,甜中生香,说辣不辣,说不辣还真有点辣的独特味道,被江南人所熟知。平望 辣油辣酱一直严格沿用老祖宗的独特秘方,绝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保证品质。平望辣油辣酱品质首先从辣椒的选材上把好关———选用肉厚、色红、辣度高的鸡脚椒、羊角椒等作为原料。但由于气候、土质等因素的影响,鸡脚椒、羊角椒等辣椒的品质逐渐退化变异,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改良后的工艺采用优良的韩国椒、朝天椒,并持传统的工艺。优质的辣椒选好后再经过去蒂-腌制-粉碎-配料-高温炼制-罐装等程序,一瓶瓶辣油辣酱便会新鲜出炉。一般辣椒需用盐腌制两个月,腌制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可避免添加其它防腐制。腌制好后粉碎也很讲究,必须把辣椒籽磨得粉碎看不出来为止,以确保辣酱质地细腻。而辣油辣酱的配料更加玄乎———有18种独门配料,不同的产品起码有3-8种配料。而后,按45%的色拉油和55%辣椒酱混合焖煮后,将油撇出,经沉淀过滤即成辣油。另外用5%的色拉油和95%辣椒酱混合煮沸,加上适量的白糖便成辣酱。据了解,平望辣油辣酱通过高温杀菌、真空包装等工艺达到了1年防腐的效果,决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以保证纯天然绿色食品。在吴江水乡,辣、甜、鲜、色、香、味俱全的平望辣油辣酱,一定会让您体会到江南的独特辣味。
平望酱菜对于原料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以最著名的平望乳黄瓜为例,以前的腌制酱菜的老师傅对于酱黄瓜的原料有着很高的要求。“颜色要嫩黄,条匀、身直、无大肚和弯头,最好上面还带着花,更重要的是要在最合适的时间采摘。”乳黄瓜要在最嫩的时候采摘,那时大约在7~8厘米长,但是由于其生长非常快,有时从清晨到傍晚就能生出三四厘米。为了在最合适的时间采摘下最鲜嫩的乳黄瓜,瓜农都要在上午、下午各采一次,这样采摘的乳黄瓜才有大味道。乳黄瓜被摘下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泡入含盐量30%的盐水中,以保持其原有的色泽和脆嫩的特点,而在初次腌制24小时后,要将卤汁去除,进行复腌。这样做可以去掉苦味,并能防止乳黄瓜酥烂,经过复腌后的乳黄瓜,口感会更加香脆。平望酱菜之所以为平望酱菜,自然有着和其他酱菜不同的地方。原来,在乳黄瓜腌制的时候,师傅们会在其表面抹上一层黄豆面粉,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发酵,也保证了乳黄瓜的色泽和口感。之后,再配上甜酱、白糖、盐、蜂蜜下缸,逐层均加,并保证周围通风的环境,这样,具有鲜、嫩、甜、脆四大特点的平望酱黄瓜就能“粉墨登场”了,成为餐桌上的佐餐佳品。而对于其他酱菜的制作,平望的师傅们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技艺,如大头菜,要切成片,但不能切断,这样既便于入味,也有利于后期加工。
平望
莺湖
(元)赵时远
莺去湖存事渺茫,梵宫占断水云乡。
四围烟树画图阔,六月桥亭风露凉。
远近征帆归别浦,高低鱼网挂斜阳。
翠微深处一声笛,惊起眠沙白鹭行。
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莺豆湖穿平望而过,碧波荡漾了几千年,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平望人,是平望的母亲湖。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留下了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遗址,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富裕的平望,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周用、朱天麟、殷兆镛、潘柽章等历史名人,也走出了倪征、唐长儒、黄文熙等现代名家。在中国古文明创造者之一烂溪族的后裔中,还走出过鲁迅这样的一代伟人。
“烂溪征帆”、“平波夜月”、“桑磐渔舍”、“殊胜钟声”等自古而来的平望八景,闻名遐迩,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观赏,颜真卿、张籍、范成大、汤显祖等名士留恋忘返,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巡游至此,诗情大发,挥毫泼墨,对平望颇多溢美之词。
平望历史悠久,记载始于西汉(公元前6—公元前3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638年。相传古时此地自南向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因此得名平望。
由此可见,平望之美之秀之富有,古来有之。 汉通运河,晋凿荻塘,平望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唐时设为驿站,文宗里昂时(827-840年)置戍(录属于镇的军事单位),有戍副一员防守。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在平望置军垒。按宋制有将官镇守的地方为镇。平望从那时开始称镇。建炎南渡(1127年),平望为三辅要冲,更诏以重臣镇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淮东张士诚占据平江(今苏州),十七年在平望筑砖石包砌土城,周长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设三座水门。这是吴江范围内三座城池之一(另两座是县城、七都吴溇的湖城)。明太祖朱元璋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部将常遇春在平望将张士诚女婿潘元绍打败,毁城为镇。
明宣德二年(1427年)陈克礼著《莺湖八景志》,其中有"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
安民桥 俗名北渡桥,又名北大桥,在平望镇北,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大运河这上。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现桥安然如旧,亦为古迹之一。平望安德桥
安德桥 一名平望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于古运河与荻塘交会处,全长54米,宽4.53米,高9.3米,跨度11.5米,在巡检司署前(即现平望粮管所城隍庙仓库前)。据历史记载:吴江最早的桥梁是平望桥,唐朝大历年间(776-779)建,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吏时,曾与文学家张志和同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一首。诗中有“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之句。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陶庄民陶氏重建(另有徐志载南宋庆元三年(1197)邑人陶庄建)。是境内最高之桥。南宋诗人杨万里《过平望》诗中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明成化十九年(1483)知县陈尧弼重建,并有里人费永膺舍地立碑亭,有迎秀楼在桥旁,后并废。该桥西通荻塘河,下连大运河,农舟商船,日夜不绝,是莺脰湖泄水主道,故桥下水势湍急,遇有大风,舟行过桥相当险难。清康熙初重建,后圮。五十七年(1718)吴江知县叶前率里人募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吴江知县沈名掞、震泽知县赵德基领导里人程国梁等重建。五十四年(1789)吴县知县龙铎、震泽知县孟黄偕里人孙绍黄、吴文燮等重建。同治十一年(1872)水利工程局重建。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至今仍巍然存在,为古迹之一。
我来回答 吴江县的演变 吴江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闰八月设县,由五代吴越王钱镠奏请朝廷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因以今八坼西、松陵南的广袤太湖下游水网为源头的吴淞江,在晋唐时属吴县,那时的吴淞江也称吴江,置县时就以江名为县名。并以松陵为县治所在。县境东西180里,南北150里。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例升为州,县治改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县改州为县,州治改为县治。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赋重事繁,奏请朝廷升州分县。雍正四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两县以河为界。北自瓜泾港西口入七里港、书院河、西塘河往东过大通桥,入水小东门(今人民医院)河入往西到松陵饭店门前、三角井、出西门入城河往南,入吴家港、行船路,由八坼大浦港入运河,到平望镇进安德桥往西,穿莺脰湖,入烂溪塘一直到浙江桐乡乌镇北栅。界线以西为震泽县,以东为吴江县。两县同城而治,吴江县衙在今市政府大院,震泽县衙在今吴都大酒店以东。明国元年(1912年),两县复合为吴江县。
吴江设县前的地域归属 据清乾隆《吴江县志》、白《震泽县志》,"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属吴(县),平望地属乌程"。期间,据同治《湖州府志》,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东迁的东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运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开庭山并荻塘直北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从那时一直到唐代,吴县和乌程都在苏州的管辖之下。按照东迁县境范围,今平望以西部分都在东迁县管辖之内,长达三百余年。注:古时的乌程县,就是今天的湖州市。乌程为秦县,故址在今湖州市南约十公里名为菰城的地方。东晋时迁今湖州市治。当时太湖岸线可能较今为南,今天的湖州市地还可能为沼泽一片。自东汉末年以来,太湖西南部东西苕溪域渐次开发,生齿日繁,需要增设郡级政区加以管理。于是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划出吴郡、丹阳的九县设立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市)。
综合所说:吴江设县前,以平望为界,北以松陵镇为中心属吴县,平望以西以南属乌程县,期间以西部分曾在东迁县管辖下长达300余年;平望以西划入吴县应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平望以南划入吴县应在元和五年(810年)湖州刺史范传正疏浚平望驿南运河以后。
吴江设县后的地域归属 吴江设县起至清末一直在苏州管辖之下。
吴江县城的演变 乾化元年(911年),吴越王钱镠命苏州人、都指挥使司马福在吴淞江源头南北各筑一城,有南津、北津之称。后来南城废了,北城即为后世所称的县城,周围3里50步。宋嘉佑二年(1057年),吴江知县裴煜改建南北二门。元至元十二年(1352年),达鲁花赤札牙进重建北门。元十六年,吴王张士诚将县城扩大至周围5里27步,城墙高2丈8尺,厚1丈5尺。建陆城门4座,各以所对方向名东、南、西、北门,城门上各建鼓楼一座;水城门5座,即东、南、西、北、小东水门,以及玉带河(现红旗路)东城楼外濠河处水门;更铺180处,凿环城濠河深阔不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陈尧弼重建东、西、南、北城楼,分别名为朝阳、望山、望河、望恩。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防止倭寇骚扰,知县杨芷增筑城墙,墙高3丈1尺,厚1丈8尺,长1084丈5尺,筑月城4座,堞2222个,敌楼2座,敌台26座,窝铺40个。三十六年,知县曹一麟用陶壁装修城墙表面,防止雨水侵蚀城墙。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刘定国增修城墙,有堞2351个,窝铺36个,箭台36座,炮台4座。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之半置震泽县,县城各辖其半。那时,城池环抱城外,阔数丈,深四五尺。七年,原吴江知县徐永祐修城,重建东门、南门城楼。同治十年(1871年),吴江知县俞明厚、震泽知县王琬合修城墙。 民国23年(1934年)至26年,县长徐幼川任内,重建北门城楼。1949年,吴江解放时,四周城墙残缺不全,城楼只有北门一座。1958年拆除。1990年,仅存南门西首长约20米城墙土基。
吴江县的演变 吴江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闰八月设县,由五代吴越王钱镠奏请朝廷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因以今八坼西、松陵南的广袤太湖下游水网为源头的吴淞江,在晋唐时属吴县,那时的吴淞江也称吴江,置县时就以江名为县名。并以松陵为县治所在。县境东西180里,南北150里。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例升为州,县治改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县改州为县,州治改为县治。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赋重事繁,奏请朝廷升州分县。雍正四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两县以河为界。北自瓜泾港西口入七里港、书院河、西塘河往东过大通桥,入水小东门(今人民医院)河入往西到松陵饭店门前、三角井、出西门入城河往南,入吴家港、行船路,由八坼大浦港入运河,到平望镇进安德桥往西,穿莺脰湖,入烂溪塘一直到浙江桐乡乌镇北栅。界线以西为震泽县,以东为吴江县。两县同城而治,吴江县衙在今市政府大院,震泽县衙在今吴都大酒店以东。明国元年(1912年),两县复合为吴江县。
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顾平田接水涯。
柳树行中分港汊,竹林多处聚人家。
风将春色归沙草,天放晴光入浪花。
午睡起来情绪恶,急呼蟹眼瀹龙牙。
过平望 诗人:范成大 朝代:南宋寸碧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
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蓴鲈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
清朝
平望人王均,喜欢(吃)青蛙,制造了一根铁针,长两尺左右。每捉到一只青蛙,就用针刺穿它的头颈,针(穿)满了,就带它回去,作为菜肴。像这样的做法(持续)好几年。一天,(他)到亲戚家(作客),看到桌上没有青蛙,(他感到)十分遗憾。这天晚上,亲戚留他住。这天半夜,远处失火,王均在屋顶上观看,这火势很猛烈。戚家在河边住,怕小偷从河里爬上屋顶,所以在水边放了铁条十几根,末端都是锐利的,像锋刃的形状。王均(在屋顶)远远看着火光,幸灾乐祸,失足然后落下(屋顶),铁条正好穿过他的头颈,呼叫得很惨,救他的人无计可施。随后竖立了一把长梯在水中,很多人沿着梯子往上爬,才将他〔从铁条上)解救出来,而(他的)气已经断了。他死的样子像铁针刺穿青蛙,大概(这是)杀生的报应。
什么神话故事啊?就由我这个天才来教你吧
盛泽我是最了解不过的啦!哈哈,本人在盛泽可是活了15年了撒!
据我了解,盛泽的东方广场里的那几个女的(好像是穿了衣服的- -11)就是我们盛泽人为了纪念为我们绸都做贡献的人 ——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呵呵,山羊可以把分数给我了吧.谢谢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平望镇
一、平望概况 吴江市平望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 318国道、227省道、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盛泽——震泽公路以及在建的松陵——盛泽快速干道在镇区汇合贯通,京杭大运河、长湖申线、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3.5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
全镇总面积133.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2500亩,其中旱地面积4200亩,水面15000亩;在册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人口1.8万人,另有外来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万余人。全镇辖21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
平望镇(320584104) 辖7个社区(西塘、河西、南大、新建、南新、新诚、梅堰)、21个村委会(群星、金联、联丰、胜灯、平西、上横、溪港、南杨、顾扇、莺湖、端市、中鲈、万心、南、庙头、联合、双浜、新南、平安、秋泽、三官桥)。
平望地处太湖流域,这里土地肥沃,湖荡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宜稻麦、蚕桑,各类蔬菜、水果,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平望经济
近几年来,平望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76亿元,增长18.06%;三业比重分别为2.98%、65.13 %、31.89 %;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6亿元,增长34 %;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82 亿元,其中完成民资投入工作量17.14 亿元,增长6.69 %;完成注册外资5941.22 万美元,增长138 %,到账外资1558.59 万美元,增长70 %;全镇银行存款余额33.38 亿元,增17.20%;人均存款余额达 4.04 万元。全社会用电量8.02亿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9680元。其中,作为全镇经济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已形成以纺织、轻工、体育用品、地毯为主导,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玻璃钢制品、压力熔器为辅助的完整行业体系。全镇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产高产,有效地巩固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苏州玫瑰园花卉市场、吴江粮食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交易红火,莺湖商贸旅游区已经初步形成。以旅游带动商贸,商贸促进旅游的互动优势也正不断显现。
三、历史沿革
平望历史悠久,记载始于西汉(公元前6—公元前3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638年。相传古时此地自南向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因此得名平望。
四、区位优势 如今的平望,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资源优势丰富盈实,经济基础雄厚扎实,决策人开明务实,招商政策优惠宽松。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五、交通运输
公交
平望世纪商厦——平望中鲈科技园
路线单程运行15公里。沿途设站台11个,无人售票,乘坐时只需投币1元或者使用月票。
线路:平望世纪商厦、平望汽车站、中鲈科技园南、欧中实业、澳盛科技、金狮物流、茂雅制衣、新开河、上横村、威伦纺织、中鲈科技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