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元稹的《菊花》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秋瑾《菊》中的更多的是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
两首诗的典故都是出自陶渊明,但元稹的《菊花》所表达的是陶渊明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一借鉴了陶渊明的《饮酒》.
而秋瑾的《菊》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典故.
一、原诗
菊(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⑴。陶令篱边色⑵,罗含宅里香⑶。几时禁重露⑷,实是怯残阳⑸。
愿泛金鹦鹉⑹,升君白玉堂⑺。
二、词句注释:
⑴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
⑵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⑶罗含:字君长,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⑷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⑸残:一作“斜”。
⑹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⑺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白话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
2、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840),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
3、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菊
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还来就菊花”的“就”的意思是靠近,指去做某事,“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古诗原文】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译文】
我的老朋友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那好客的农舍去。绿色的森林环绕着村庄,绿色的山丘位于城外。打开窗户,面对着农场的菜园,举起酒杯,聊聊庄稼的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了,会再次邀请到这里来观赏这菊花。
【作者介绍】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为他从没有当过官员也被称为孟山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的诗歌轻快,善于描写风景,主要反映田园风景、隐逸旅游等内容,大多是具有独特艺术造诣的五言短篇,写诗200多首,作品包括《孟浩然集》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雄心勃勃,在经历了仕途困顿和痛苦失望之后,他仍然可以自我尊重,不奉承粗俗。他终年隐居在鹿门山,这首诗就是作者孟浩然描述他隐居在鹿门山时拜访一位姓田的朋友的故事。作者轻松愉快,欣赏美丽的乡村风光,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古诗赏析】
这是一幅田园诗,描绘了清幽的乡村风光、真诚的朋友友谊和简单友好的田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全文非常押韵,从“邀”到“至”到“望”又到“约”,自然流畅。语言简单朴素,意境清新有意义。作者以一种简单的语言,如家庭对话的形式,写下了从探亲到离别的过程。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流畅的叙述,没有雕刻的痕迹,描绘了山村美景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然而,它却有着真挚的情怀、圆润的诗意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趣味,自唐代以来已成为田园诗的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过故人庄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深秋季节,百卉凋谢,独有菊花霜中争艳。
菊花又名延年、更生、帝女花等,是源于我国的名花。远在四五千年前,
它就野生在山川上或沼池边,《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菊花能药用。秦汉时,
更为注重菊花的医用和食用,特制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为
一时名菜佳肴。后来,随着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渐成为观赏花卉。
我国古籍《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鞠”是
菊的古写,“华”者“花”也。历代写菊的诗人众多,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唐宋时期,种菊赏花,
蔚然成风,“菊社”、“菊展”年年举行,记载菊花栽培技术的专著《菊谱》、
《范村菊谱》等相继问世。元、明、清以来,又有《黄花传》、《广群芳谱》、
《艺菊书》、《花镜》等书籍出版,列述菊花近
500种。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杂交育种,我国菊花已有
3000多个品种,深
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与兰、水仙、菖蒲被誉为“花草四雅”。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菊花,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大概在
10世纪初传至日
本,16世纪后传至欧洲,19世纪传至美洲,日本等国还把菊花作为长寿的象
菊花传说
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关于插菊花的习俗,也是来自于日本的一个传说。在日本古时候,春天里,为了祭祀农神(当时在日本民间的化身是一只鸽子,《古事记》描述此神“上光高天原(齐国),下照苇原中国(日本)”),农民们纷纷采集菊花(其实,有部分日本人祖祖辈辈都没有菊花,这是很悲剧的一件事),并插在头上,以表示对农神的尊敬。由于这个习惯很普及,大家便在后来把这个习俗叫做插菊花,以至于干菊出现后,一年四季都有插菊花的习俗。那么为什么要这样的祭祀呢,在日本传说里,如果不在秋天被插菊花的话,在春天,第九天大魔王就会出来肆虐,他的魔力无边,可以使妇女无法生育,使男人也能产子,还可以破坏农作物(这是自然灾害对古人的影响吧)。于是便有了这个习惯,由于第九天大魔王没有性别而且头部和鸽子很像,所以后来被简化成鸽子的形态受到人们的祭祀。可惜的是,这个习俗并没有延续至今,只保留了插菊花的习惯,而这个起源的传说却被人们遗忘。当然,说道起源,这还是来自于中国插茱萸的习俗,据《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在传入日本的时候,由于日本使者来进贡的时候没有弄清楚茱萸是什么植物,便草草用菊花代替了。
菊花的传说二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我国专异笔记中,多有服菊成仙的记述。据载,东汉汝南恒景从方士费长房学道,费对他说:“九月九汝南有大灾,令家人登山饮菊花酒可消些祸。景闻言举家登山。”还,鸡犬俱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便成了民间避祸禳灾的传统习俗。但最盛行的就要数赏菊了。农历九月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据古书记载: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西京杂记》里说:“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因此,自古以来称“九月”为“菊月”,原因是菊花在九月开放。所以汉时宫中也有饮菊花酒的习俗了。
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信上写到,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茂盛地生长,可见它有些天地的真气,是人可以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来供他研究长生的道理。晋代名医陶弘景也赞成人们吃菊花。并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诗人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人们爱菊,不但观赏,也早就认识到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了。
1.菊花仙子的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的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2.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3.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过故人庄》,原文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故人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