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
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
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
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
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临走时,王安石还特别嘱咐苏东坡,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苏东坡到了黄州,只不过是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又到深秋。
一日风急过后,苏东坡于去后院观赏自己栽培的黄金菊。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观赏。
他们来到后院一看,唬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没说出话,只见满地铺金菊花片。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为什么要放任他到黄州,就因不懂装懂,胡乱续诗而为。
苏东坡任满回京,途径三峡,嘱咐掌船人,到中峡泊船取水。因一路连日赏景构思诗意,不觉有些困乏睡去。
等苏东坡醒来,船已到下峡。他疾呼泊船蹬岸,问及一老汉,上中下峡水有何不同?当地老汉说上中下水一流而过没什么区别。
苏东坡放心了,就取下峡水,看你如何识别? 苏东坡回京后先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苏东坡取中峡水来吗?苏东坡让人将封闭好的下峡水抬上来。
王安石命人先烧水沏茶。一会,家人端上茶。
许久王安石见茶色方变。就问苏东坡,此水是哪儿之水?苏东坡不忙道说是中峡水。
王安石笑了,此乃下峡水。并说出理由: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唯有中峡水急缓相宜。
苏东坡唬得面如土色,不得不承认是下峡水。王安石又问在黄州,见到什么了?苏东坡丢的无地自容。
王安石道:“老夫有点不自量,要考考东坡。我的书架上的书随你取一本,随你翻开,你读出上句,我接下句。
我若接不上,就算我老夫无才。” 苏东坡谦虚一番,心想,你这书房上万卷书,不信你全通,也不过是摆设。
随手拿了一本年久尘灰积厚的书。心想到,哼,这是你一本久违的书,大概你也忘了。
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苏东坡愕然:“正是。”
王安石取过书来:“这句怎么讲?”苏东坡暗想,人们讥笑武则天称薛敖曹为如意君。但“窃已啖之矣”对不上茬,所以就沉默了。
王安石道:“这又不是什么秘书,如何就不晓得?”苏东坡羞得满脸绯红。 王安石道:“这是一个小故事。
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数丈。内有九尾狐两头。
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变成美妇人,遇到男子诱入穴中行乐。小不如意,分而食之。
后有一刘玺进山采药,被二妖所得。夜晚求欢,枕席之间,二狐快乐,称为如意君。
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云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刘玺于腹中。
大狐回穴问及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窃已啖之矣。二狐相争,满山嚎叫。
樵夫窃听,随得其详,记于汉末全书。” 王安石又命书童拿来纸笔说道:“今年闰八月,就以闰月我出一对你对。”
王安石写道:“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蹊跷,一是寻不出对。
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话说23岁的王安石一年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当时天色已晚,便决定留在镇上歇息。饭后闲来无事,他遂上街闲逛,却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外面挂着一盏走马灯,灯光闪烁,分外耀眼。王安石走近细看,只见灯上分明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半幅对子,显然是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见上联不由拍手连称“好对!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一旁的管家却误以为他是说对下联容易,便马上进去禀告宅院的主人马员外,但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答题时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机敏,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脑中立刻浮现出马员外家走马灯上的那半幅对子,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不已。
考试结束,王安石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又特意走到马员外家观灯,已企盼多时的管家立即认出他就是前几日称赞联语的那位相公,执意请他进了宅院。看茶落座后,性急的马员外便敦请王安石对走马灯上的对子,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随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配给他,并主动提出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乃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
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真是喜上加喜,马员外大喜过望,当即重开酒宴。面对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囍”字便被传开了,其后,“囍”字和结婚时贴红双喜,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
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
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
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
王安石的历史故事:1、拗相公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2、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清廉朴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4、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5、千锤百炼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扩展资料:王安石从小就学习优秀,会读书爱读书更是有所成就。在科举考试中很轻易的就考取了进士,四处为官的经历让满腹理论知识和书本的王安石又丰富了许多经验和亲身经历。
这对于他的仕途是很有利的,所以在后来的官途中,他凭借着自己很好的政绩和优秀的才华逐步上升,官至宰相。王安石在有年少时候跟随父亲四处宦游的经历后,自小思想就成熟了不少。
再后来自己做官的经历,就产生了改革变法的想法。但是要知道打破常规旧制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所以王安石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
守旧派的强烈反抗让王安石很难着手改革,王安石不得已甚至罢了宰相的官位。这只是开始,后来王安石还罢了一次相。
经历上一次罢相之后,王安石又被任用。但是好景不长,王安石的变法派并没能够占据大势。
数年后,改革派彻底被守旧派打倒,一切所定下的新法全部被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生涯也就此结束了。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时与皇帝大臣高谈阔论,通晓古今的他侃侃而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故事。
1、拗相公
王安石变法失败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2、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3、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4、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5、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
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