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
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
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
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五彩不锈钢筷子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一、大禹与筷子
相传大禹奉舜的命令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都在野外就餐,由于治理水患时间紧、任务重,有一次实在是饥饿难耐,变架起锅煮肉。等肉好了之后,因为太烫手所以根本无法进食。但是自己又特别饿,还要等着去治理水患,等肉凉了再去吃真的很浪费时间,怎么办呢?
这时候,大禹索性就从树上砍下两个树枝把肉夹出来进食。从这以后,大禹为了节约时间便总是用树枝从沸腾的锅里夹出肉来吃。慢慢地,大禹便熟练的学会了使用树枝来进食。他的手下看大禹这样吃饭特别快,既没烫到手还不会让自己的手沾满油渍,所以便纷纷效仿。这样就慢慢流行开了,有了筷子。二、妲己发明筷子
商朝纣王,暴虐成性,整天花天酒地而且特别挑剔,总是说这个菜太凉啦、那个肉太烫啦,很多厨师就这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妲己虽说是纣王至爱,但纣王发怒时还是会略有害怕,于是,每次都会在纣王吃饭前先尝一尝是否合口。
有一次,妲己感觉菜有些烫,可是纣王吃饭时间不能耽搁,急中生智,从头上取下玉簪子,把菜夹起来吹凉后送入纣王口中。纣王大喜,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于是让工匠制作两根长玉箸,天天由妲己来喂自己吃饭。后来这种吃饭方式流传到民间,普及开来。
在《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但是据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现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是早于纣王时代的。
扩展资料: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
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
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
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在古代称bai箸,发明于du商代,用于夹起食zhi物往口中dao送。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内中,筷子是不容可或缺的进食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国粹。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
纣王是商朝末代君主,以此推算,中国至少有3000年用筷历史。先秦时期,筷子又称为“挟”,秦汉时期称“箸”。
因“箸”与“住”谐音,而“住”有停止的意思,是不吉利的,所以后来索性反改其意成“筷”,与“快”谐音,才有了今天的名称。筷子的演变筷子诞生之后,历代对筷子的制作可谓费尽心思,力图简单好用,美观大方。
这种首粗足细的圆柱形进食工具,最早是由木棍做成,商周出现青铜筷,汉代则流行木质筷,很是精美。隋唐时期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当然只能是在上层社会流通,老百姓怎用得起。
宋元时期,筷子形状有所改进,出现了六棱、八棱形筷子,筷子上也有了装饰。宫廷用筷更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在筷子上题诗作画,遂成了高雅艺术品。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笔者曾先后收集到3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
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
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
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的故事
历数三千年中华道统,几经兴废,华夏文明的大多数品种与概念,都已沧海桑田,蜕变得几难辨认。譬如文字语言、衣冠习俗,要考源流,其间相去之远不以里计,唯独是这“箸文化”,倒变化不大,颇有超稳定结构的架式。
“箸”当然就是筷子。至今广东兴宁、梅县等地的客家人,仍沿用古代称呼,将筷子叫“箸”或“箸挟”。客家人是自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血统较为正宗的汉族人,他们所保持的原汁原味古汉语词汇最多。“箸”何时被称筷?有此一说,善于驾舟的吴人讳忌“箸”和“住”同音,他们最怕行船搁浅,故此将“住”称为“快”,如此便风正一帆悬,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前人《竹箸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古人之箸,多是竹木型,当然也有铜箸、铁箸、金箸、银箸、象牙箸和玉制犀头箸等等。其实悠悠千年过去,筷子的形状、格局、种类并无太大变化。但使用最广的还是竹木筷子。筷子“形简意赅”,兼有挑、拨、夹、拌、扒等多种功能,中国人君临国际乒坛,多次囊括全部金牌,西人曾谓这是筷子练就的童子功。
筷子文化的兴废,看来真到了一个要紧关头。若论振兴中华,目下便有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业,就是“食具革命”。为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福祉,再不能让筷子这一谬种流传了。至于是复古到先民时代的“手抓派”,还是同化于西洋列强的“刀叉派”,这事颇费思量,无论是“鹰爪功”、“大力金刚手”,一旦施展于餐桌上,却都与沉淀千年的国情不合。实在别无它策,也就只好旧瓶装新酒,在筷子的质地上打主意了。回归金银玉石,失之太过奢侈;回归象牙,则违反国际公约;回归铜铁,则有损进食的美好感受;兽骨如何?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当然不能考虑。于是,宝石花漆筷应运而生!
筷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