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里,谷雨、清明、白露、大雪、小寒、大寒和立春等都是令人喜爱的。
白露在每年9月7日前后来临,指地面水气凝结为露,称白露。据《时训解》记:“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群鸟羞(护羽)”。
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为“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田地里,长长的秋草倒伏在路上,像枯白的头发,被密密的露水润着,而每一根草叶上,都含着清凉的珍珠,在已呈现出枯败气象的草上,蒙蒙一片。
最早出门的人,还可看到自己踩过草地的足印。 感觉:白露身不露 白露期间,气温变化较为明显,民间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说法。
《黄帝内经》指出:这时“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因为天气干燥,气候凉爽,早晚外出应宜暖其服。
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对于人们的健身养生来说,秋气应肺,此刻气候干燥,燥气可耗伤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古人有“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的说法,这些都是秋天进补的经验之谈。 感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总的来说,白露时节,天气还是让人备感秋高气爽的。
南朝宋时的诗人汤惠休《秋思引》中就有“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的句子。而在唐诗中写白露最为有名的当数杜甫。
他有一首作于秦州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大意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身处边地,月夜只闻戍鼓雁声,只见路断行人,到处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凉景象。
白露之夜,抬头望月,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更加强烈起来。弟兄几个离散东西,天各一方,想到几个弟弟正在战乱之地,颠沛失所,生死茫茫,平常寄信问讯尚且经常收不到,况且现在兵荒马乱之时,更是不可指望,于是怀念忧虑之情越发深重了。
元末“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明太祖洪武年间曾做过翰林院国史编修,参与写作《元史》,后又授官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不敢负重任”辞绝。皇家赐其白银以还乡。
他到家后写了一首《始归田园》:“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归来一芟理,始觉吾席幽。
高柳荫巷疏,清川映门流。落日望禾黍,离离满西畴。
乍归意自欣,策杖频览游。名宦诚足贵,猥承惧愆尤。
早退非引年,皇恩未能酬。相逢勿称隐,不是东陵侯。”
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白露时节归家时看到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后半部分则反思认为自己辞官归田不是不爱富贵,也不是为了清静延年,而是害怕自己身居高位能力不够而延误国事,是自愿归去的。
自愿归去的还有张翰,他是西晋名士,秋天来时起了“莼鲈之思”,“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他因思念家乡的葵白、莼菜和鲈鱼烩而辞官归去,逃脱了从政的危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新近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中,有一首名为《希望》的主题歌,也唱尽了秋风起白露生时人们的感念,兹录于后,与君共悟:“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程漫漫,看明天的岁月越走越远,远方的回忆你的微笑……看天空飞的鸟还有梦,看清风向白露吹散大雾,看冬天悲的雪越来越远,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
在二十四节气里,谷雨、清明、白露、大雪、小寒、大寒和立春等都是令人喜爱的。白露在每年9月7日前后来临,指地面水气凝结为露,称白露。据《时训解》记:“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群鸟羞(护羽)”。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为“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田地里,长长的秋草倒伏在路上,像枯白的头发,被密密的露水润着,而每一根草叶上,都含着清凉的珍珠,在已呈现出枯败气象的草上,蒙蒙一片。最早出门的人,还可看到自己踩过草地的足印。
感觉:白露身不露
白露期间,气温变化较为明显,民间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说法。《黄帝内经》指出:这时“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因为天气干燥,气候凉爽,早晚外出应宜暖其服。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对于人们的健身养生来说,秋气应肺,此刻气候干燥,燥气可耗伤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古人有“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的说法,这些都是秋天进补的经验之谈。
感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总的来说,白露时节,天气还是让人备感秋高气爽的。南朝宋时的诗人汤惠休《秋思引》中就有“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的句子。而在唐诗中写白露最为有名的当数杜甫。他有一首作于秦州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大意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身处边地,月夜只闻戍鼓雁声,只见路断行人,到处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凉景象。白露之夜,抬头望月,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更加强烈起来。弟兄几个离散东西,天各一方,想到几个弟弟正在战乱之地,颠沛失所,生死茫茫,平常寄信问讯尚且经常收不到,况且现在兵荒马乱之时,更是不可指望,于是怀念忧虑之情越发深重了。
元末“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明太祖洪武年间曾做过翰林院国史编修,参与写作《元史》,后又授官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不敢负重任”辞绝。皇家赐其白银以还乡。他到家后写了一首《始归田园》:“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归来一芟理,始觉吾席幽。高柳荫巷疏,清川映门流。落日望禾黍,离离满西畴。乍归意自欣,策杖频览游。名宦诚足贵,猥承惧愆尤。早退非引年,皇恩未能酬。相逢勿称隐,不是东陵侯。”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白露时节归家时看到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后半部分则反思认为自己辞官归田不是不爱富贵,也不是为了清静延年,而是害怕自己身居高位能力不够而延误国事,是自愿归去的。
自愿归去的还有张翰,他是西晋名士,秋天来时起了“莼鲈之思”,“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他因思念家乡的葵白、莼菜和鲈鱼烩而辞官归去,逃脱了从政的危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新近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中,有一首名为《希望》的主题歌,也唱尽了秋风起白露生时人们的感念,兹录于后,与君共悟:“看天空飘的云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程漫漫,看明天的岁月越走越远,远方的回忆你的微笑……看天空飞的鸟还有梦,看清风向白露吹散大雾,看冬天悲的雪越来越远,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
传说是当白露的第一个黎明出现时,将一颗象征女神眼泪的绿宝石交到恋人手中。
那么,无论这对恋人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爱将永远无坚不摧。 白露——每年的九月八日是白露,太阳过黄经165度,夜凉,水气凝结成露。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的传说起源于2006年出品的电视剧《屋顶的绿宝石》。 扩展资料: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参考资料:白露―百度百科。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
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
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
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
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
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
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扩展资料:
一、气象特征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
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
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二、天气注意事项
1、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
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2、注意营养养肺润燥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
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我们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
3、夜晚睡卧不可贪凉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露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礼记中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形象描述了白露前后,天气发生的变化。
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夏至时,阳气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九月,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可以凝结成白白的水滴,“白露”因此得名。
根据朴素的五行观念,秋天属金,白色也属金,气温降低凝结而成的露水又是白色,“白露”这个名字就更切实际了。
扩展资料:
一、天气状况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二、民俗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露
中新网-白露到来:穿衣身不露,饮食有讲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