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就是这片美丽山水哺育出来的杰出人物。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羲之、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朱熹、唐寅、王守仁、康有为等,都曾为九江和庐山的天然美景而倾倒,在这里放歌山水,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题记、墨迹和轶闻佳话。
九江地处交通要道,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因此,有关九江的传说故事特别丰富。这些传说故事在一些名著名篇中都有反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水浒》都有有关九江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柴桑口卧龙吊孝”,《水浒》中“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跳”、“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等故事都与九江有联系。
许多人都知道“杏林”是医学的代名词。传说在三国时,东吴董奉来到庐山,他看中了这里的风光,开始在这里隐居。他一边修炼,一边为人治病,董奉医德高尚,为人治病分文不取,只是要求重病患者病好以后,种上五棵杏树;轻病患者病好后种一棵。四面八方闻讯来治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他住的地方,便长成了十几万棵杏树,郁郁一片杏林。董奉的事迹和杏林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
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
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九江开发历史较早。
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九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
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著称于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为36郡,设有九江郡。
西汉时,九江始建县,称柴桑。现在的九江城,是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凿井筑城戌守,称位城,又称灌婴城。
三国时属东吴,隶武昌郡。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 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
五代十国时,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浔阳为德化,废江洲。宋时,复置江洲。
元代改为路,元末陈有谅自称皇帝,以江洲为都。明代,改路为九江府。
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1914年设道领县,将九江府改为河阳道,共领二十县,其中德化县因与福建省的德化县同名,于1914年改为九江县。
1917年设九江市。1921年3月,设九江行政厅,次年改设市政府。
1932年2月,设立行政区制。1936年又改为九江县,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原九江县的农村划九江县,原九江县的市区划分为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九县,瑞昌市,浔阳、庐山两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1、公元815年,白居易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在浔阳江边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2、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多次写到在浔阳发生的故事,例如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李逵与李俊大闹浔阳江等等。
上古之时,黄梅下乡非平原,而是古九江和江心的洲,古九江一直在演变,在黄梅下乡一直存在演变的遗迹,后长江南移,形成今天的平原。现今黄梅下乡地名多带“洲”字,且多湖,就是这个缘故。最典型的就是“江心洲”,蔡山镇的蔡山曾经在“九江”中,立于江心洲,洲中有古寺,名为“江心寺”,李白的《江心寺》即作于此,表明唐朝时,江心洲仍然存在,蔡山仍孤峰矗立于江心。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
它“襟江带湖”,雄据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称“江西门户”。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
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
扩展资料:
九江是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之一,九江定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
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根据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
九江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老地名的故事:
梅绽坡,地处浔阳闹市区。东靠五桂厂,南接浔阳路,面对莲花池,西接孔圣庙,北连大中路。长约200米,最宽处约7米。原为一自然坡地,旧时坡道上下有数条便道穿插,四通八达。
这里的房屋,原先大部分是矮小的居民住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开发商在这里大搞房地产开发,把这个坡给降平了。关于梅绽坡这一地名的由来。
比较详细的说法是这样的:清代崇德年间,有一多年在外经商的梅姓商人,回浔定居。在坡上购地建房,并在坡地前的街口开了一家布店。此人特别喜爱“长春花”(老百姓称之为“四季梅”)。
在他居住的屋前栽了几株。这种花的花朵特多,花期特长,花势繁茂,生机勃勃。到了秋天,百花凋谢,四季梅却依然开得那么耀眼。就是冬天也是如此。
所以有“日日春”、“四季梅”之美名。附近居民见了,也都喜爱不已,纷纷前来索种、栽种。一时间,坡上坡下,梅花绽开。“梅绽坡”由此而得名。
值得指出的是,九江人念这个地名,往往有两种误称。一曰:“梅定坡”。这应该是读了错别字。因为“绽”字的右边正好是一个“定”字。正应了那句话“长子读一截,矮子读半边”。
二曰:“煤炭坡”。这应该是九江人的耳误兼口误,大家只要用九江话快速的念“梅绽坡”三个字,听起来就极象是“煤炭坡”。
今天的“梅绽坡”,既无“梅”,也无“坡”。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浔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江
1、六角石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丁家场那里(现在甘棠派出所的斜对面)有一口圆井,由于靠近长江,地势又非常低,故此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的居民苦不堪言。
附近住着一位老爷子,听说以后发了火,也不知他从哪里搬来一块六角形的大石头压在那口圆井上,从此镇住了嚣张的水魔,而这一片区也因这块神奇的六角石而得名。 有没有那位老爷子的壮举我们不得而知,但那口圆井是货真价实的,直到2000年圆井才被水泥所封。
至今你还能在那家小店的门口看到圆井被填封的痕迹。不知道去那家小店买东西的人清楚不清楚踏在他们脚下的那个水泥圆饼的传说?不知道那家小店的店主每天看到那个水泥圆饼会不会顿生感动和豪情? 在多数九江人的脑海里,六角石远没有八角石的名气来的大,有的甚至都没听说过有六角石这么个地方。
而据做姑娘时就在六角石生活的黄婆婆说,六角石其实是很繁华的,它南依大中路,北靠滨江路,临街的一律做为门面,里层的才是居民区,这说明很早以前六角石就初露繁盛之气了。过去在六角石,郑家大屋可是很有名气的。
它是个大的四合院,每当六角石片区开大会或者是搞集体活动时都是在郑家大屋举行的。 其实六角石片区在九江市区的居委会中还是小有名气的。
现在的六角石居委会共有1544户居民,3992人。虽说是个大居委会,但管理得还是井井有条的。
近两年先后获得了创全国示范社区先进单位、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2、七里湖 七里湖作为地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认为是因此湖离市区的位置而得名的,而“七里湖”到底是地方的名称还是湖的名称却让人不甚明了。
据当地居民73岁的叶光楣老人回忆,20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碧波浩淼的湖面,退水时节可以看到这片湖面由五个小湖组成,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七里湖、八里湖、蛟塘湖、狮子湖、菱角湖,总的面积有四万多亩。 七里湖作为湖名的由来是因为沿湖的堤坝七华里长而得名。
解放前这一片区的行政区属为九江县,区内无学校、医院,仅塾师2人。解放后,四大湖港和滨湖地以及七里湖垦区和现属浔阳区的白水湖、老颧塘、死水港,成立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名叫水产公社,公社内设有小学和医院,居民以渔业为主,兼有水运、水底打捞、短途搬运等营生。
1975年围湖造田,填掉了近五分之二的湖面,现存下来的湖面是原来的七里湖,京九线和大桥从中间跨过,将七里湖分为上下两部分。因为此湖的周围是原八里湖村委会所在地,原来的八里湖在现国棉五厂到学洲路一带,现在这里的地名还沿用八里湖的名称,有八里湖居委会、八里湖新村等,以前的七里湖的湖名却慢慢地被叫成了八里湖。
人民公社改名时,水产公社所在地的大部分属七里湖垦区,因此也就更名为七里湖街道办事处。所以现在所说的七里湖指的是街道名,八里湖指的是湖名。
3、十里铺 据说南宋名士周濂溪去世时有个遗愿,死后用竹竿抬着走,竹竿在哪儿断就将他的墓地选在哪里。 或许是十里铺这个地方特别想留住这位莲一般高洁的名士,抬他的竹竿就在十里铺附近断了。
老早的十里铺指的是从现在九江一中后门到十里老街后面的一条路,有柴桑郡的时候就有,因离郡十华里而得名。这里是古时候上庐山、访濂溪墓和往南出入九江的唯一通道,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
十里长亭伤别离,当时柴桑文人送友人一定是送到这里再恋恋不舍地分手的。 64岁的廖庆龙老人说,他小时候在十里小学读书,当时路上几乎没什么车,十里铺两旁的小饮食店小杂货店生意都特别好。
他总是用5分钱在店里炒一块豆腐吃一碗饭,有钱人就吃炒肉片或者三鲜面。 1958年下半年廖庆龙到九江一中读书,在学校劳动锻炼两个月没回家,再回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
原来只要顺着十里铺一路走过来就到了家,可十里铺却被挖断成好几截,据说是要修新路了。 第二年春天,十里大道已经初具规模,路面都已经平整了,汽车在上面来回奔跑,当时这是九江最宽最气派的一条路,学校组织学生到这里春游,回去后还要写作文。
廖庆龙记得自己写了一首诗,后来还在报纸上发表了。诗的开头是这样的:十里大道长又长,万棵青松站两旁。
公共汽车来回忙,带来十里好春光。这几句诗用在现在的十里大道也毫不过时。
4、八角石 八角石位于市区东部的大中大附近一带,现在的甘棠街道八角石社区居委会就在这里。 从字面上看,好象这一带的命名与“石头”有关,其实并非如此。
据家住赵家花园年过古稀的周老伯讲,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没有人烟,一片荒凉。后来从江北迁来几户人家,其中一户姓张,叫冬生,一户姓王的兄妹俩,哥哥叫春来,妹妹叫春花。
由于两家都是父母早亡,同病相怜,特别亲近。 张冬生诚实能干,开店做点小卖买,虽然店小生意却兴隆。
隔壁王春花经常到冬生家玩,还帮他洗衣、做饭、扫地,时间一长两人便心生爱慕。春花的哥哥王春来是个精明的汉子,他一切都看在眼里,还没等妹妹开口,他早已准备好了一套俭朴的嫁妆,没过多久便挑了个好日子把妹妹嫁给了冬生。
转眼一年过去,春花已有了身孕,冬生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
洞里神仙 江湖羽客
——吕洞宾在九江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土,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多少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系统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史陈搏传》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搏斋中,人咸异之。”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记》中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据《庐山志》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吕洞宾生前曾向人介绍,自己是唐朝宗室,姓李名琼字伯玉。他虽然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到五十岁时才登第作官。黄巢造反时,他抛下四个孩子,带着妻子金氏,选择一个山洞修行。由于全家只剩下他两口,所以改姓吕;因为他住在岩下,所以改名岩;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所以自号“纯阳子”。
《九江府志》记载吕洞宾当过浔阳县令。民间相传:庐山有两个妖精善使双剑,剑峰指向浔阳城,城内瘟疫流行。吕洞宾征服了这两个妖怪,将妖怪的宝剑收藏在一个宝匣中。妖孽既除,民可安生。吕洞宾亲手写了一个三尺多高的“寿”字,赠给九江人民,祝愿九江人民多福多寿。
由于吕洞宾为浔阳人民办了些好事,民众就在甘棠湖上的烟水亭内修了吕仙祠。据说,这吕仙祠还很灵验。明朝万历年间,九江关督黄腾春的母亲双目失明,四处求医无效,只好到吕仙祠祈求吕洞宾为母布施仙丹。当天晚上,黄腾春便梦见吕洞宾为他母亲用仙水洗眼。第二天,黄母双目重见光明。黄腾春为了感谢吕洞宾的恩德,重修了吕仙祠,四时前来祭祀。
相传,吕洞宾曾化装成乞丐到瑞昌县民间乞讨。有个病妇施舍了一枚铜元。吕洞宾将铜钱埋入土中,飘然而去。这个奇怪举动引起了乡人的猜疑。因为这个“乞丐”长得身材魁伟,神采英发,不象流落街头面容憔悴的乞丐,倒象画上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病妇和乡人便去挖铜钱下的泥土治病,果然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挖土的人越来越多,挖成了一口井,人称“吕公井”。井水澄清,长年不涸,水波聚结成一个“吕”字,百般扰荡,永不消失。
修水县黄龙山上的黄龙禅院,是宋代江南名刹。这里的开山祖师是宋代的慧南(1002—1069)。传说:吕洞宾经湖南岳阳旅游到黄龙禅院,谒见慧南,并赠诗一首:“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一粟粒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煑山川。白须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欲向个中还会得,此元元外更元元。”
诗毕,佛道两家对坐论法,吕洞宾问:“你可知,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煑山川,是何禅机?”慧南回答说:“你只能煑铛内的,铛外的却煑不得。”吕洞宾又说:“你奈何我囊中不死药。”慧南回答:“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一僧一道,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谁也未说服谁,吕洞宾悻悻而去。吕洞宾走后,慧南对徒众说:“他一定会放飞剑来取我头颅。”寺僧正参疑间,一道寒光,自天而降,疾如闪电,直奔慧南。慧南运足内功,断喝一声,飞剑当啷坠地。吕洞宾心悦诚服,又赠慧南诗一首:“弃却飘囊槭碎琴,于今不炼汞中金。一朝悟得黄龙法,始觉平生枉费心。”
《庐山志》收录了吕洞宾咏庐山诗两首:
书归宗寺楼壁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书蒋晖之门
宴罢高歌海上山,月瓢盛露浴金丹。
夜深鹤透秋云碧,万里西风一剑寒。
以上均系神话传说。据1990年第一期《山西大学学报》刊载李裕民的《吕洞宾考辨》所论证的史料,吕洞宾是五代时人,而不是唐咸通年间人。吕洞宾是隐士而不是道人,更不是神仙,他携家隐居终南山,后游华山,结交隐士陈搏,会服气辟谷,善长击剑赋诗,宋太祖、宋太宗时,民间盛传他的诗歌,多达一百多篇。他与一般长居深山的隐士不同,爱好旅游,“多游人间”,足迹遍及湖湘、梁魏、三吴、百越,也游览过九江和庐山。他长得丰神英发,飘飘欲仙,又曾为人预测祸福,行踪神秘,也为民间作了一些好事,所以人疑为仙。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李烈钧、许德衍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家乡儿女,而且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同时还陶冶了释慧远、陆修静、吕洞宾、虚云法师等高士名僧。九江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亦给九江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诗词书画、铭文碑刻、轶文趣事和种种文化胜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古今老少成诵;东林净土、云居禅院天下佛门景仰;白鹿洞书院、粟里醉石、周瑜点将台、白司马花径、灌婴浪井、南崖山谷祠驰名四海。它们交相辉映,闪耀着九江文化的灿烂光辉! 周敦颐是著名的理学家,他在的时期还没有九江一中呢
九江名人
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虚云、李烈钧、蒋彝、许德珩(附夫人劳君展)、杜宣、蔡若虹、杨叔子、殷有为、陈邦柱、袁隆平
古代名人
陶侃、陶渊明、朱熹、黄庭坚、江万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