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
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鱼 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
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
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
如:东施效颦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
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
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
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
’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
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
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鱼 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
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
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
如:东施效颦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
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
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
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
’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é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
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
初出茅庐
注释: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高山流水
注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卧薪尝胆
注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价值连城
注释: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游刃有余
注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拼音】diǎngù
【词性】n
★★★★★
◎【英】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义】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例】引用典故
★★★★★
【外形近似的词】
故典 故故
★ 精通 历史 的 张 越 不 知道 这个 典故 吗 ?
★ 我 走 过去 一 看 , 原来 是 一 本 《 中国 典故 选 》 , 您 见 我 来 了 , 微笑 着 对 我 说 : “ 怎么样 , 相中 哪 本 书 ? ”
★ 您 掏出 仅有 的 50 元 帮 我 买下 了 那 几 本 书 时 , 我 终于 明白 了 原来 妈妈 带 不够 钱 , 本来 想 买 那 本 《 中国 典故 选 》 的 , 可 我 买 了 那 几 本 书 您 就 没 钱 买 您 喜欢 的 那 本 书 。
★ 中国 古时 有 “ 伯 牙 破 琴 谢 知音 ” 的 典故 ;
★ 您 又 看 了 看 那 几 本 书 的 标价 , 先是 愣 了 愣 , 迟疑 了 一阵 , 又 毅然 放下 您 钢材 如饥似渴 地 看 着 的 那 本 《 中国 典故 选 》 , 拿 着 我 选中 的 那 几 本 书 走向 受 款 台 。
★ 每 层 的 门扇 上 , 都 有 大量 浮雕 , 上面 述说 了 古代 经典 的 轶闻 和 典故 。
★ 或 借 诗词 典故 表示 菊花 的 颜色 , 如 红色 的 “ 红叶 题诗 ” 、黄色 的 “ 黄石 公 ” 、粉色 的 “ 人面 桃花 ” 。
★ 你 把 ' 推敲 ' 这个 典故 用 得 不错 啊 。
★ 太 文 了 不行 , 太 俗 也 不行 , 解释 典故 要 天衣无缝 , 和 原文 事实 吻合 才 好 。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