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3、暗度陈仓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4、张良与道教
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间封为“凌虚真人”。
5、黄石公授书张良
张良刺杀秦王未遂,被全国通缉,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风声,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闲逛,看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者。
那老者看见张良走来,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掉到桥下,张良拿着鞋来到桥上,老者又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再次强压怒火,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没有道谢,站起来一笑而去,张良心里万分惊讶,呆呆地望着老者的背影。
没想到老者已经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来!”这样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有先在桥上等他。
老者这次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以后一定要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那位老者走过来了。这次,老者高兴地说;“应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你熟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十年之后定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
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广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此书,俯察天下大事,后来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此后,各地起义武装风起云涌。
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举起了反秦大旗。后来因自感势单力孤,难以立足,于是率众准备投靠景驹,途中正好遇到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活动。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会其义,并经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于是,张良改变了投靠景驹的打算,决定跟随刘邦。
孺子可教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 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
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 老人转身就走并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 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
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
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
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由此而来的一句成语:孺子可教。
和“张良”有关的成语有:
1.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2. 明修栈道 [ míng xiū zhàn dào ]用假象迷惑对方,实际另有打算。
3. 暗度陈仓 [ àn dù chén cāng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4. 借箸代筹 [ jiè zhù dài chóu ]箸:筷子;筹:过去用以计算的工具,引伸为策划。 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5. 孺子可教 [ rú zǐ kě jiào ]指年轻人可培养。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布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道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
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然后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成语“孺子可教”的典故来历源自汉中的成语典故--张良圮桥进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姬公子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椎秦失败以后,改名张良隐居于江苏下坯。
一日,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散布,见桥墩上坐着一位老翁,须眉皆白,身着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脚穿一双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满了油腻污垢。 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古时称“履”)坠落桥下,对张良喊道:“孺子,把鞋给我拣上来!”张良是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对小孩子或对妇女卑贱奴隶蔑视的称呼,而且还是叫去给拾双臭鞋,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气。
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拣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
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拣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擦干净鞋上的泥,一条腿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翁把鞋穿在脚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声谢,拄起手杖就走了。
张良惊奇这老翁好生无礼,看着他走了很远。老翁回头一望,见张良还在目送他,忽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
说罢又走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这桥上。
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叮咛张良,要他再过五日来此相会,说罢就走了。第二个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来到桥上。
谁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张良再过五天来此桥相会。
到了第三个五天的前夜,张良没有睡觉,他想再不能因为迟到受老翁的批评,因此不到半夜就来桥上等候,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来后,见张良早已坐在桥上,就对张良说:“应当这样,”并称赞他“孺子可教矣。”
然后取出一编竹简送给张良,叮嘱道:“读此书,将来可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天下。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我,看到黄石一块,那就是你的老师。”
老翁说完后,就不见了。 张良得到这编竹简后,天亮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时所著的兵书,这编兵书在秦始皇并吞六国时,有人将此书带至深山隐藏起来。 张良得此书以后,在下坯苦读十年,后来辅佐刘邦来秦亡楚,成就汉室帝业。
孺子可教张良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
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坏幕耙裁凰担ى碜吡恕?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
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
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
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
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典故:鸿门宴:出处:《史记。
项羽列传》,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出了鸿门 含义:喻指暗藏杀机的善待。 成语:人为。
与张良有关的成语中“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年轻人是可以培养,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张良是秦朝末年人。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隐藏起来。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那老人看见张良,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下桥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 张良跪在地上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啊! 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上,但老人已经先到了。他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鸡一叫张良就赶到桥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这次老人大发脾气,叫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 ,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 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书,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 (出自《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与萧何有关的成语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 义】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用 法】作宾语、分句;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
【文言文】韩信为人告反,吕后预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语。
与曹参有关的成语是“萧规曹随”。
曹参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和他的战友韩信、张良、萧何一起紧密团结在泗水亭长、大流氓刘邦周围,打下了一个大大的江山,建立了大汉朝。在曹参还是一个社会闲杂人等的时候,就和萧何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待到刘邦开国做了皇帝,各自都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萧何官居相国,地位比曹参要高,他们老哥俩的关系也就疙疙瘩瘩,大不如从前了。等到萧何风烛残年、即将离世,推荐继任者时,没想到萧何到底难忘旧情,只荐举了曹参一人。这样,萧何前脚奔赴黄泉,曹参后脚就做了相国。
曹参做了相国,却不像一般人那样非得搞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什么都要来新的。曹参是大小事务都按老规矩办,他的前任、老朋友萧何怎么定的他就怎么做,一点也没有“制度创新”意识。这样还不够,在选人用人上他有自己的独特标准,凡是生性纯朴又不善言辞的,他委以重任,能说会道语言苛刻的,追求能吏名声的一律炒他鱿鱼。身为相国,曹参哪里有一点日理万机的模样,终日泡在酒坛子里,具体事务能不管的都不管。他的同僚和朋友看他上任多日,一点新气象都没有,就替他着急,于是就到他的相国府上,想劝说几句。没想到客人一到府上,曹参就以好酒相待,客人刚想开口说事,曹参就举起酒杯要一干而尽,直到把客人灌醉而去。长此以往,成了习惯。
相国府后面有个小花园,小花园紧临着官吏宿舍。相国府里的大小官员也跟相国一样,每日饮酒唱歌,闹腾个没完,这就叫上行下效。同僚厌恶这些事,觉得这样下去不好。于是就把曹参找来,指望他来管束部下,曹参赶到小花园之后,不仅不做处理,反而吩咐手下加个酒杯,要跟他们一起饮酒唱歌,把同僚的鼻子都气歪了。
一来二去,曹参的“荒唐”行径传到了皇帝惠帝的耳里,惠帝平日里看曹参自打坐上了相国的高位,吊儿郎当的样子也觉得不对劲。一日,把曹参叫来想狠“克”他一顿,好让他勤快点。曹参知道惠帝的意思,一进门就脱下帽子谢罪,对惠帝说:“陛下英明神武,但和先帝相比,谁更强一些呢?”惠帝说:“朕怎能比得上先帝呢。”曹参说:“那我跟前任萧何相比,谁更贤良呢?”惠帝说:“你好像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天生慧眼,说得太对了。陛下您看,高祖与萧何打下江山,法令颁行天下,清楚明了。如今陛下把手笼在袖子里,不用去做什么就能天下太平。身为朝臣,我等只要谨守职责,厉行前法不就足够了吗?”惠帝是个明白人,一听这话就说:“好,你不用说了。”
曹参轻松潇洒的当了三年相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他死后,皇帝封他为懿侯。老百姓觉得曹参与前任相国虽然反差很大,但干得有声有色,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有这样的相国真是百姓的好福气,自发地给他写了一首歌,广为流传,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歌是这样唱的:
“萧何制定好法律,一一明确公正,官民标准统一;
曹参代之为相,坚守善法,毫不失职。
天下感戴他清净无为而治,人民得以安宁享太一。”
后人将曹参的故事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成语“萧规曹随”。曹参虽然懒,却懒得有水平。
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时候曾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南居住。
相传,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走到镇东石桥,看见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大声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心想:“你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下去却让我去捡,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与你素未谋面,为什么要帮你捡鞋子?但是老人家年岁已大,动作不灵便,走下去捡鞋子难免十分困难,还是帮帮他吧。”这么一想,张良就走下桥去帮老人家捡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招招手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捡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了看张良仰天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家远去的身影,心里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竟然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道:“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向镇东石桥赶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扭头就走。
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桥飞跑过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怒气冲冲的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半夜时分他就哈切连天的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称赞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啊!”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张良深深拜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当年姜太公留下的兵书!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与他那次捡谢的经历也是密不可分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