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姓家族的族长智申(宣子)在暮年之时,指定其子之一的智
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不如你的另一个庶子智宵。智瑶有五项超人的优点,只有一项缺点。五项优点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一项缺点是:胸襟狭窄,刻薄寡恩。五种能力加上没有容人之量,谁能跟他和平相处?如果智瑶做继承人,智姓家族一定覆灭。”但是智申不予理会,智宣子觉的智瑶的优点有那么多,而缺点只有那么一点点,让他继承智家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没有理睬智果说的话还对他翻了一个白眼。仍然让智瑶做了继承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智瑶虽然有那么多本领,可是他的缺点却是要命的。
司马光就此事论德与才的关系。他认为智瑶之所以灭亡,在于其才能胜过其品德。才能与品德是两码事,看一个人能干就说他贤明,常常会看错人。才能指聪察强毅,即聪慧、明察、有魄力、坚毅不拔;品德指正直中和,即公正、公平、平和温良。才能是品德的资本,品德是才能的主宰。用人之时,若没有圣人和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君子会把才能用到善行之上,小人会把才能用到邪恶之上。愚人虽然想干坏事,但智慧能力不够,只要一干,就会被制服;小人不同,其智慧可以发挥他的邪恶,其能力可以助长他的暴虐,就像老虎生了翅膀,给人带来更为严重的灾祸。然而,小人却常常被人喜爱。因为品德使人尊重,才能使人喜爱,被尊重的人容易被人疏远,被喜爱的人却容易成为亲信,所以有些掌握权柄的人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忘记了人的品德。
赵姓家族的族长赵简子也有两个儿子:赵伯鲁、赵无恤。这两个孩子平日里的表现都差不多,选择谁来做继承人,这让赵简子也非常为难。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两块竹板,在竹板上面刻了一段名人训诫,然后将竹板交给他们让他们细细研读。装一块竹板子在身上的确非常麻烦,不但经常会掉出去或者搁的胳膊青一块紫一块,而且经常会招来熊猫。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赵伯鲁就将他父亲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经常拿那块竹板切西瓜,拍青蛙,煎鸡蛋,后来有次上厕所,因为走的急忘了带擦拭用具,就将那块竹板给用了。三年之后的一天赵简子将两个儿子叫到了跟前。 赵简子:“伯鲁,你说一下我给你的那块竹板上的内容。”
赵伯鲁想了一会儿说:“是不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赵简子:“……我给你的竹板呢?”
赵伯鲁:“用了!”
而赵无恤不但能将竹板上的内容倒背如流,而且将那块竹板贴身珍藏。这件事情让赵简子彻底喜欢上了赵无恤。 赵简子又对赵伯鲁和赵无恤说他藏了宝物在常山上,让他们上去找,谁先找到就会重重有赏。几天之后他们两个回来汇报寻找的结果。
赵伯鲁从口袋里面拿出一只麻雀说:“那个地方贫瘠无比,哪有什么宝物,找了几天我找到了这只怀孕的麻雀,雀生蛋,蛋再生雀,生呀生呀,我们赵家就会有很多雀了。这个应该是你藏的宝物吧!”
赵简子:“……无恤你呢?你找到了什么?”
赵无恤:“站在常山上代国尽收眼底。代国就是个宝,我们可以吞并之。”
赵无恤的答案正是赵简子想要的。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赵简子终于决定将他的位子传给赵无恤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德与才既是两个范畴,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条件存在和发展,不能割裂开来。
1、德与才是有机统一体:
(1)道德与人才的统一是能力与政治诚信存在与落实的根本条件。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通过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干部提高党和国防事业的思想认识和认识能力,把人才的作用转化为积极的方向; 通过人才的提高和积累,完善干部理论、层次,增强修身和道德品质的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
(2)道德与才能的统一最终体现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影响上。 可以说德国是美德与人才相结合的“催化剂”,它是能力和政治诚信最直接的“展示代理人”。 因为有必要检验干部的素质,必须通过某种效果来反映。
2、德与才之间存在着主从性关系:
德是第一个,德是前提。 “德”是选拔任用干部,发挥决策作用的第一个条件。 “德”不好,职业太难,能力高,不能承担重任。 然而,强调美德作为第一位并不意味着它无关紧要。 如果干部不了解专业,指挥能力很差,那么“德”就没有好处,必须在坚持道德的前提下才华横溢。
正确处理道德与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因工作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 在现实生活中,干部和道德绝对统一的情况不存在,但相对较重。 如果专业技能优秀,指挥质量好,但自我要求不严格; 或思想好,自我要求严格,但组织能力低。 因此,应结合拟议的立场,以了解影响工作责任绩效的比例作为确定其比例的起点。
扩展资料:
“德才兼优”是一个科学的用人原则。在选拔党的干部上,《中国共产党章》的第六章“党的干部”中提出:“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
“德才兼优”是一个高标准,一个人只有了优秀的“德才”才能说是“德才兼优”。为此,我们选拔干部(党内和党外的干部),尤其是选拔各级各类主要领导干部(“一把手”),要把那些最优秀、最先进的干部选拔上来,应当按照“德才兼优”的原则选拔干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 - 德才兼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 党的用人方针需要改进——“德才兼优”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四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从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们选拔干部,最好是德才兼备,在二者不可兼锝的情况下,更应看重品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绝对有无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人要么表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用人仍应以品德为重。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着为群众办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怀利器”,随时准备“杀人”的人。
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关于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许多人也都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比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论、荀子的人才标准论,还有司马光也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这个问题就是要讲清“德”之重要性。
无才无德——废品 有德无才——次品 有才无德——危险品 有德有才——正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