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平原君(?~前251)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春申君(?~前238)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前243)
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001 开天辟地的神话 002 钻木取火的传说 003 黄帝战蚩尤 004 尧舜让位 005 大禹治水 006 神箭手后羿 007 商汤和伊尹 008 盘庚迁都 009 姜太公钓鱼 010 奴隶倒戈 011 周公辅成王 012 国人暴动 013 骊山上的烽火 014 囚车里的人才 015 曹刿抗击齐军 016 齐桓公九合诸侯 017 愚蠢的宋襄公 018 流亡公子重耳 019 晋文公退避三舍 020 弦高智退秦军 021 崤山大战 0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023 伍子胥过昭关 024 孔子周游列国 025 勾践卧薪尝胆 026 范蠡和文种 027 墨子破云梯 028 三家瓜分晋国 029 商鞅南门立木 030 孙膑庞涓斗智 031 张仪拆散联盟 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33 孟尝君的门客 034 燕昭王求贤 035 田单的火牛阵 036 屈原沉江 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038 廉颇负荆请罪 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041 毛遂自荐 042 信陵君救赵 043 李斯谏逐客 044 荆轲刺秦王 045 秦王灭六国 0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047 博浪沙的铁椎 048 沙丘的阴谋 049 大泽乡起义 050 刘邦和项羽 051 巨鹿大战 052 刘邦进咸阳 053 鸿门宴 054 萧何追韩信 055 楚汉相争 056 霸王乌江自刎 057 大风歌 058 白登被围 059 白马盟 060 萧曹两相国 061 周勃夺军 062 缇萦救父 063 周亚夫的细柳营 064 晁错削地 065 马邑诱敌战 066 飞将军李广 067 卫青和霍去病 068 张骞通西域 069 苏武牧羊 070 司马迁写《史记》 071 霍光辅政 072 王昭君出塞 073 王莽复古改制 074 绿林赤眉起义 075 昆阳大战 076 刘秀重建汉王朝 077 硬脖子的洛阳令 078 老当益壮的将军 079 取经求佛像 080 班超投笔从军 081 张衡和地动仪 082 跋扈将军梁冀 083 “党锢”事件 084 范滂进监狱 085 黄巾军起义 086 袁绍杀宦官 087 曹操起兵 088 王允计除董卓 089 迁都许城 090 衣带里的密诏 091 官渡大战 092 孙策占据江东 093 诸葛亮隆中对策 094 周瑜火攻赤壁 095 华佗治病 096 刘备进益州 097 蔡文姬归汉 098 关羽水淹七军 099 吕蒙白衣渡江 100 曹植七步成诗 101 陆逊烧连营 102 七擒孟获 103 马谡失街亭 104 五丈原 105 司马懿装病 106 司马昭的野心 107 邓艾偷渡剑阁 108 扶不起的阿斗 109 王浚楼船破吴 110 石崇王恺比富 111 周处除“三害” 112 白痴皇帝 113 八王混战 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 115 匈奴人称汉帝 116 闻鸡起舞 117 王马共天下 118 石勒读汉书 119 祖逖中流击楫 120 陶侃运砖头 121 王羲之写字换鹅 122 桓温北伐 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 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 125 谢安东山再起 126 淝水之战 127 陶渊明不折腰 128 刘裕摆却月阵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130 说实话的高允 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 132 范缜反对迷信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134 北魏的分裂 135 梁武帝做和尚 136 反复无常的侯景 137 陈后主亡国 138 赵绰依法办事 139 隋炀帝游江都 140 李密牛角挂书 141 瓦岗军开仓分粮 142 李渊太原起兵 143 李世民取东都 144 玄武门之变 145 魏征直言敢谏 146 李靖夜袭阴山 147 玄奘和尚取经 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 149 女皇帝武则天 150 请君入瓮 151 狄仁杰桃李满门 152 张说不做伪证 153 姚崇灭蝗 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155 李白蔑视权贵 156 安禄山叛乱 157 颜杲卿骂贼 158 马嵬驿兵变 159 张巡草人借箭 160 南霁云借兵 161 李泌归山 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163 杜甫写“诗史” 164 段秀实不怕强暴 165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166 颜真卿刚强不屈 167 浑瑊和李晟 168 东宫里的棋手 169 刘禹锡游玄都观 170 白居易进长安 171 李愬雪夜下蔡州 172 韩愈反对迎佛骨 173 甘露事件 174 朋党的争吵 175 冲天大将军黄巢 176 唐王朝的末日 177 “海龙王”钱镠 178 伶人做官 179 “儿皇帝”石敬瑭 180 周世宗斥冯道 181 黄袍加身 182 杯酒释兵权 183 李后主亡国 184 赵普收礼 185 杨无敌 186 王小波起义 187 寇准抗辽 188 元昊建立西夏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193 王安石变法 194 沈括出使 195 司马光写《通鉴》 196 苏东坡游赤壁 197 花石纲 198 方腊起义 199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 200 李纲守东京 201 太学生请愿 202 两个皇帝当俘虏 203 宗泽三呼“过河” 204 女词人李清照 205 韩世忠阻击金兵 206 岳家军大破兀术 207 卖国贼秦桧 208 “莫须有”冤狱 209 钟相杨么起义 210 虞允文书生退敌 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 212 陆游临终留诗 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14 贾似道误国 215 文天祥起兵 216 张世杰死守厓山 217 正气歌 218 郭守敬修订历法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220 《窦娥冤》感天动地 221 一只眼的石人 222 和尚当元帅 223 鄱阳湖大战 224 刘伯温求雨 225 胡维庸案件 226 燕王进南京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228 土木堡的惨败 229 于谦保卫北京 230 杨一清计除刘瑾 231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 232 海瑞刚正不阿 233 戚继光驱逐倭寇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235 张居正辅政 236 葛贤痛打税监 237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38 萨尔浒大战 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 240 左光斗入狱 241 五人墓 242 袁崇焕大战宁远 243 皇太极施反间计 244 徐霞客远游探险 245 闯王李自成 246 卢象升战死巨鹿 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秦失其鹿”是关于韩信、蒯通的典故。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扩展资料
秦失其鹿,比喻失去统治地位。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刘项相持不下。蒯通劝当时作为刘邦大将的韩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感念刘邦的恩德没有听取蒯通意见。刘邦灭楚之后登基为帝,以种种借口诛杀韩信。
后来听说蒯通劝叛的事情,于是召蒯通问罪。蒯通说:秦朝失去统治地位,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在抢,只有才能高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当时我的主人是韩信,我就一心一意替韩信着想。
再说了,当时想做陛下做的事情的人多了,难道要全部杀掉吗?刘邦一听,感觉他说的对,就把蒯通释放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秦失其鹿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
《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
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
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
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随行。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
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
齑臼,受辛之器,盛纳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注:这不是受尽艰辛的器具,而是盛纳五辛的器具。
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
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
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绝妙好辞
“漂母”这个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少年时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做生意又不善于谋划,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受到人们的辱骂和鄙视。
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地方可去。河边有一些老年妇女在漂洗棉絮,有位善良的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给韩信吃,这样连着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定要重报这位老大妈。老人听了这话后,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有指望你来报答。”
后来,人们就有这个典故来表示馈赠食物。宋代苏轼的《石塔寺》就运用了这个典故:“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