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曲》主要是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写的,诗中对于吴三桂措辞隐约闪烁,似乎带有婉曲的嘲讽,却又带有颇多的同情。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些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悲剧性处境: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作出与李自 成为敌的决定,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
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确实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 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
也正因此,这首《圆圆曲》写得烟水迷离,百感交加,极富于艺术魅力。 一、“刺吴”说。
陆次云《圆圆传》: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三桂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
当其盛时,祭酒能显斥其非,却其贿遗而不顾,于甲寅之乱似早有以见其微者。呜呼,梅村非诗史之董狐也哉! 二、“美吴”说 章培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这首诗最动人的所在,并不在于批判了吴三桂的罔顾君亲大义,而在于讴歌了陈圆圆的美丽,她那可怜的身世和在爱情上的悲欢;也在于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捍卫爱情的勇敢,并倾诉了个人在群体缠绵下的悲哀与痛苦。”
三、“羡吴”说 宋谋玚《吴梅村〈圆圆曲〉疏解》:“据说吴三桂曾厚贿梅村求毁板,恐怕主要就是因为这类(指“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有讽刺的个别句子。至于全诗的基调,还是以讴歌艳羡为主,这不是吴三桂及其庇护者、追随者所不能接受的。”
[高一作文]踮起脚尖。
圆圆曲 【清】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借用吴王夫差的故事,暗寓吴三桂的下场。作者的预言,正好印证了二十多年后吴三桂叛乱被清王朝最后消灭的结局。
【赏析】 《圆圆曲》是长篇叙事诗,全诗组织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照应,多用曲笔,叙事、抒情、议论交织在了一起,虽以陈圆圆、吴三桂的离合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也揉合进了明末清初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第一段为开头八句,写明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吴三桂勾结清兵攻占北京,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句切中吴三桂要害,并以此句为全诗的主旨。
指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陈圆圆而降清的。诗一开篇就借“鼎湖当日弃人间”代指崇祯之死,然后就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破敌收京下玉关”,极斩截利落。
兴兵的名义是为崇祯报仇,然而骨子里却另有怀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之妙,一在于对仗精整,以众形独,以素形红;二在于下句“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
它不是靠夸张取胜,而是一针见血以事实胜雄辩,“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实是吴三桂本人也不敢正视的。为一已私情牺牲民族大节及全家性命,其行径比较《史记》中为护璧冲冠一怒的蔺相如和将行剌秦王“怒发上指冠”的荆轲,毕竟太卑微,出以吴三桂口吻的“红颜流落非吾恋”,辩解显得无力,“哭罢君亲冉相见”的举止于是显得做作虚伪。
第二段从第九句至“争得蛾眉匹马还”,叙述吴三桂与陈圆圆悲欢离合的经历。用蝉联句法用作倒叙,写到吴陈初次见面:“相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当初吴三桂在田家宴会上,对色艺双绝的陈圆圆一见钟情,田宏遇便顺水推舟,为他们牵线搭桥,定下这一段姻缘。
这一段乃是以三桂为中心,对吴陈离合情事初陈梗概。写法是直书其事,大刀阔斧。
“家本姑苏浣花里”,则有点染之妙,同时,也容易使人与西子浣纱发生某种联想。以下虚拟一梦,说陈圆圆是西施后身,最是闲中生色的笔墨。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人君王起”二句大得《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此是新承恩泽 时”之神韵。“采莲人”指西施,又与苏州的“横塘水”搭成联想,使人想见娇小的圆圆有过天真无邪的童年。
以下四句仍用蝉联格起,转说圆圆长成,被豪门强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圆圆当时只是担惊受怕,又哪能预测未来?“此际岂知非薄命”已遥起后文“错怨狂风扬落花”,针线极为密致。“侯门一入深如海。”
在权势通天的外戚之家,圆圆又再一度被作为贡品献入宫中,但未获选。从此作为豪门女乐,精习弹唱,歌笑向客,用佐清欢。
使陈圆圆绝处逢生,脱离苦海的契机终于到了,她遇到了少年得志的吴三桂,一拍即合彼此真是目成心许了。此即段所谓“相见初经田窦家”一节,这里便接过此线展开动情的唱叹:“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正在山重水复,忽然一径暗通:“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相见恨晚:“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然而,好事多磨,这时三桂又奉旨出关抵御清兵:“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这一节两句一转,一波三折,摇曳生姿。
写三桂去后,陈圆圆在一场社会巨变之中跌进命运的深渊。农民起义军入城,吴、陈,双方音讯隔绝,诗人兼用王昌龄《闺怨》(“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沈俭期《杂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语意,写道:“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更难堪的是她受声名之累,成。
《圆圆曲》主要是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写的,诗中对于吴三桂措辞隐约闪烁,似乎带有婉曲的嘲讽,却又带有颇多的同情。“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些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悲剧性处境: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作出与李自 成为敌的决定,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确实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 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也正因此,这首《圆圆曲》写得烟水迷离,百感交加,极富于艺术魅力。 一、“刺吴”说。
陆次云《圆圆传》: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三桂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当其盛时,祭酒能显斥其非,却其贿遗而不顾,于甲寅之乱似早有以见其微者。呜呼,梅村非诗史之董狐也哉!
二、“美吴”说
章培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这首诗最动人的所在,并不在于批判了吴三桂的罔顾君亲大义,而在于讴歌了陈圆圆的美丽,她那可怜的身世和在爱情上的悲欢;也在于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捍卫爱情的勇敢,并倾诉了个人在群体缠绵下的悲哀与痛苦。”
三、“羡吴”说
宋谋玚《吴梅村〈圆圆曲〉疏解》:“据说吴三桂曾厚贿梅村求毁板,恐怕主要就是因为这类(指“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有讽刺的个别句子。至于全诗的基调,还是以讴歌艳羡为主,这不是吴三桂及其庇护者、追随者所不能接受的。”
[高一作文]踮起脚尖
据《史记•吴太伯t: 家》载,春秋时吴王阖闾为越王勾践所伤而死,其子夫差立,三年大败越 于夫椒。
勾践求和。后夫差复伐齐,又会诸侯与晋争盟,越王勾践乘虚 入吴,夫差“遂自刭死,”吴灭。
后人•因以此典比喻亡国之君。唐•祖咏 《古意二首》其一:“夫差日淫放,举国求妃嫔。”
清•吴伟业《圆圆曲》: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清•沈德潜《吴山怀古“夫差 曾报阖闾仇,宋室南迁事竟休夫人城:据《晋书•朱序传》 载:“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当先受敝,遂领百余婢 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
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 城。丕遂引退。
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后人即以此指韩氏助子抗 敌所筑之成,或用以歌咏当年战场,或用以称誉女中豪杰。
唐•崔混《红 楼夕望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岑参《钱王岑判官赴襄阳道》:“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
卧薪尝胆开始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 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文种去见吴王。
《兵圣》中夫差 文种见了吴王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经过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仗。
他还听信伯嚭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结果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夫椒之战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为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心中恼怒,便下令伐越。越王勾践迎击,双方在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爆发了一场著名决战。勾践先以敢死之士冲击吴军,又以“罪人之行”在阵前“自刭”激励士气,乘势大破吴军。越将灵姑浮以戈击吴王阖庐,伤其大脚趾。阖庐退师,死于离檇李七里之遥的陉地。他的儿子夫差继立为王,任命伯嚭为太宰。
夫差为报父仇,大力整饬军旅,积极备战。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夫差派人朝夕立于庭门,每逢夫差出入,就向他发问:“夫差!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夫差即大声回答:“呵,我怎么敢忘记!”
勾践见夫差励精图治,积极练兵备战以复仇,非常焦急,想先发制人,随于公元前494年春天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发起进攻。吴王夫差见时机成熟,率10万精兵,以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迎击越军,双方激战于夫椒。吴军耻丧先王,誓死图报,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夫差更是亲立船头,秉袍击鼓,全军勇气倍增。恰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吴军大舰顺流扬帆而下,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越兵迎风,无法抵敌,大败而走。逼得越王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越之危亡已系于一发。
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伍子胥建议勿许,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夫差被伍子胥一语点醒,求和谈判陷入难以缓解之僵局。越玉勾践得知求和不成,当即明告臣下,先杀自己妻、子,再烧毁王宫宝器,然后与吴师拼命、“触战以死”!
在这关头,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吴国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嫉能,与子胥同朝却志趣不合。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若能私下以财色结其欢心,使其言于吴王,则和议事成。”当夜文种进献伯嚭的一批“宝器”和八位“美女”!
第二天一早文种再次拜见吴王夫差。“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则尽入其宝器、倘若您不肯赦越,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焚毁其宝器,率五千将卒与您拼命!”口气之强硬,似乎比第一次求和更有过之。伍子胥当即出谏;“夫吴之与越,世仇之敌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变这种状况。勾践贤明,文种、范蠡更是良臣。倘若让其求和而返回,将留无穷后患。今不灭越,悔将无及!”反对和解的态度,依然激烈而不可更改。
但正在僵持不下之际,太宰伯嚭却一反当初之沉默,出来帮文种说话了;“我听说古代讨伐敌国的,也不过迫使敌国臣服而已。现在越国已经臣服,我们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吴王夫差本就志骄气做,不把越王勾践放在眼里。听了伯嚭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受了伯嚭的迷惑,放过了本可消灭的可怕敌人答应越王求和,把围困会稽的大军撤离而去。
伍子胥则不同。他深谋远虑,早已洞察了此次放过越王勾践的危害。所以退朝以后,即愤愤地告诉臣僚:“越王得此缓解之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二十年之后,我大吴之国,恐怕要化为一片荒沼了!”这也是一个惊人的预言。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之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吴越出产利剑,官方和民间所藏不知凡几,这是令秦皇十分不放心的。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听说虎丘山之下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于是下令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的利剑。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也未见剑的踪影。这就是当今苏州名胜“剑池”的由来。
千百年来,金石收藏家以蒐寻吴越之剑作为终身梦想。就目前的材料而言,清代学者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最早著录吴王夫差剑,此剑剑身的拓本长约44厘米,圆筒状茎,窄格,剑身中部突起圆弧形脊。腊部(剑身与剑柄相交处)铸有铭文“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其中“夫”字与“元”字误倒。此剑最初为钱塘黄小松所藏,后为日照许印林所有,最后归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对此剑的铭文有考证。《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和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录同一件吴王夫差剑,腊部铸铭:“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形制及铭文特点与《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收夫差剑相同。
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教授藏有稀世名剑两把,故以“双剑誃”作为室名。其中一把是吴王夫差剑,相传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此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剑首与剑锋残均已残缺的吴王夫差剑,但腊部的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尚在。剑的形制与上面提到的两件相似。
此外,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的“废铜”中,也发现两把吴王夫差剑。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从废铜中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首部已残损,残长59.1厘米,宽5厘米。器型与于省吾教授所藏相似,剑身也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的铭文。据访查,可能是1949年之前从辉县琉璃阁战国墓葬中所盗出。
1974年,安徽庐江县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发现一把吴王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柄为椭圆柱形,上有两道箍棱;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花纹;茎部较宽;中脊近格处有两行大篆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余以至克肇多功”。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春秋晚期,庐江属吴国,此地出土吴王剑并非偶然。
吴王夫差剑 无独有偶,1991年,山东邹城市农民在整修地堰时也发现一把吴王剑。剑身瘦长,锋尖,隆脊,通长60厘米,茎长9.8厘米,宽5厘米,重1000克;圆首,圆茎,双箍;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考古发现的吴王剑也有几把。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出土时装在漆木剑鞘之中,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1991年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目前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此外,山西峙峪出土过“吴王光剑”;山西代县蒙王村出土过“吴王夫差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过“吴王光鉴”。
以上所举的吴王夫差剑,除少数之外,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差,品相不佳。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