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提升新时期创新创业水平。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精神,吸纳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在全社会掀起创新创业的高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探索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电视、新媒体等互动方式,宣传创新创业人物,树立创新创业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四)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聚集各种创新资源,吸纳包括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新一届的学生会已经组建完毕,外联部纳干纳新工作业已完成。
此次新组建的干部队伍全部是大一大二学生。(名单和通讯方式另附)外联部的主要工作在于拉取赞助,解决学生会工作经费问题。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资金是各部活动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说,外联部工作做得好坏与否,对整个学生的工作会产生重大影响。 外联部与其他各部一样,是隶属于学生会的相互协调的部门,这就决定了外联部的工作离不开各个部门以及主席团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外联部只有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以及主席团的工作,才能使整个学生会的工作正常运转起来。
在外联部新组之际,先拟订一下新一期的工作计划: 1、外联部的工作应该是长期性,持续性的。 在平时就密切注意一些与同学们相关的厂商,发掘潜在的赞助商,发挥外联部内部杭州本地工作人员的地域优势。
洞察潜在赞助商的合作意向,及时收集信息。开展在同学中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利益所在和共同需要,并以两者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与同学及赞助商进行双向沟通。
2、与盘石、四海通等电脑商联合定期举办电脑知识讲座,讲解电脑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以及电脑常识性的维护与保养等方面的知识。举办“以多取胜”——现场电脑消费调查与中介。
联合商家,宣传团体购买的优势,寻找有意的电脑购买个人,联合统一咨询、配置和交易。 记录潜在的电脑产品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意愿和个人购买倾向,发展潜在客户。
并与浙大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合作,定期举行电脑show,通过这种形式为电脑商作宣传,开拓其销售领域以此来赢得电脑商的赞助与支持,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 3、与创意工作室、网络部合作,发挥协同的积极作用,达到1+1=3的效应。
结合法学院自身特点,为有意向合作的厂商企业做出策划案,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资源,通过学生会自身网页,推出创意工作室的策划方案,将所有需要的合作信息以网络虚拟方式取得并加以组合,以独特优秀的创意吸引赞助商。 4、外联部可以牵头搞一些活动,如组织联系参观一些知名厂家、联系社会知名人士、律师、政府部门负责人做一些符合法学院特色的互动型讲座、请厂商倾谈成功经验,举办学生会阶段性成果展等,并拉动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协作,并争取厂商的支持与赞助。
5、与文艺部合作,和一些品牌服装联系,在紫金港校区举办大型广场秀,间插联欢、游戏等形式进行互动性的宣传。 6、由外联部联系开办一些培训班如英语口语、调酒师培训班等,承接一些语言培训班如燕园博雅等在紫金港校区开课,并收取场地费。
7、大学生服务日以及法文化月。联系一些书籍、体育用品,文曲星等电子商品诸如此类的符合学生消费的商品经营商,通过租场地,挂横幅,打宣传等形式收取场地费,宣传费。
等等。 以上为外联部的一些工作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许会有一些变更与调整。
相信这界学生会主席团、各部门一定会给予外联部各方面的支持,共同把外联工作做好。一切让事实说话。
此致: 敬礼。
“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 主办的一项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 成果、提高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在推动高校与社会 的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掘和培养高素质学术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经过近十届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已经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 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 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挑战杯”竞赛包括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大赛,另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 届。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 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皖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 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 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产生了良 好的社会影响。 目前已经举办了六届。
第七届创业大赛在2010 年5—9月举行,吉林大学、吉林人民政府将承办本次赛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髙校学生课余 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活动,其竞赛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竞赛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 学生钻研科技,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 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竞赛分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文明制作三类作品;聘 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 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1989年开始 实施,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弘扬文化,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服务企业;
创新方式,促进改革。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一项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业比赛。
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共同指导举办的国内规格最高的创新创业赛事。
大赛秉承"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既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能力,又最大化聚合激发了市场活力 。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首先,以下所有内容都是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我想可以肯定的是,参加过挑战杯的人(并且走出去的)一定会对这段经历非常难忘。所以我也趁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回忆。
我们团队有幸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金奖,并且是作为当时参赛队伍中仅有的几支已实际注册成立的学生创业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参赛,这对比赛本身是有加分的。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两年后的现在还在运作,并且很多成员毕业后就留在了公司,效益很不错。
对这个比赛的评价,我非常同意前面一位朋友的看法,那就是『上学时听说特别厉害,参加完觉得有些收获,毕业后发现不过如此』。简单回顾一下,当时我作为电子学院的大二学生参加了这个比赛,产品是 RFID 方向的自研发项目,真实专利四项。
我个人在团队中负责小部分的技术和其他所有的辅助,所谓的辅助就是产品挖掘、全部的 PPT、讲稿、舞台讲演设计、美工等。团队在参赛前就已经获得了十万元的投资成立小型公司,并且在进入省赛后提升注册资本到100万元。
最后,在无数个通宵,无数次改版和无数次争论之后,我们在交通大学斩获了全国金奖,大家都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校对挑战杯比赛无论是大挑还是小挑都是非常重视的,在省内每年成绩也都非常不错。
因此,学校团委每年会专门指派负责老师和团队来帮助学生参赛,这个过程包括了各种培训和沙盘训练,应当是在校内接受到的比较高规格的,商业化的培训了。而走出学校之后,越高级别的比赛评委中老师的数量就越少,更多的商人和投资人进入比赛的评判当中,对团队的项目计划和成员的自身提高都有想当的帮助。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徐小平等知名投资人,也对学生创业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和意见,非常受用。比赛的正能量就是,这是在学校所能给予的资源上,最高级别的比赛之一,是全国高校之间的竞技。
参加比赛的学生和团队必定都是其学校的风云人物,也一定有真正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通过长达一年的比赛,让你从一个学生迈向职业人,让你领悟到真正的压力,让你接触到切实的商业模式(虽然比较夸张),就一个比赛而言,这是非常值得参加的。
所以我第一步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乖乖学生,有一定眼界,希望在高校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一定要参加一下这个比赛。另一方面,我来说说这个比赛的不足之处。
我们首先很清楚地审视到这是一个比赛,而且是一个『创业计划』比赛,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的项目都停留在计划的层面上。绝大部分参赛作品可能都是利用老师或者前辈的科研半成品来进行包装和加工,专利也未必是自己团队的。
看清了比赛的实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队伍的比赛内容空洞乏味,甚至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这款产品的利弊(因为不是自己开发的)。比赛分为技术、市场、运营和财务四个部分,除了大家技术产品和细分市场不尽相同之外,大部分的运营和财务内容都是非常相似的。
前人的成就一方面为后辈铺好了道路,但是也僵化了大家的思维。今年围观了学校的小挑初赛,太多的队伍三年内都要做到5000万的销售额,没有实际走向市场的人不会理解这些数字的概念,前辈是这么写的,所以我们也大差不差。
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左右,技术资本占多少,风险入股占多少比例也很雷同,当我询问他们这个比例设置的缘由时,基本也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比赛本身可能是比较空的,必须走出学校甚至走出省,才能在更高的比赛平台上获得锻炼和收获,而绝大部分团队,都止步在了校赛上(我省一个学校大概能派出3支左右的队伍进入国赛)。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真的有创业想法和野心的人,真的有好的项目和机会,我建议不要走太多形式化的东西来参加这个比赛,通过比赛来模拟自己的创业过程在这里恐怕不是很有效率。【晨星成长计划,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3到30万的成长资金,用于留学、培训、考研、兴趣培养等成长花销,详情登陆官网查询】 就拿我们公司自己来说,挑战杯比赛前期是公司团队最和谐的时期,但是走出学校之后,被团委老师和指导团队紧盯修改方案和各种培训事宜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产品上增加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内容已取悦比赛本身,做不完的团队交流和接受考察,这一年之后公司进入了低迷期,直到现在才才勉强走出阴霾。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平台。
我一直认为国内的高校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比赛的形式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经历了挑战杯之后,我离开当初的创业公司自己又创业了一次,现在还走在路上,愈发觉得只有真枪实弹地去干,才能用血泪换来刻骨铭心的教训,才能真的一下子成长起来。
最后,我依然非常建议学弟学妹们参加挑战杯比赛,大部分人的学生生涯都是碌碌无为的,能够将心中小梦想播种发芽的人真的太少了,通过一个比赛一个流程迫使自己走出去,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挑战杯比赛进入国赛之后,高手林立,可以学到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以上。
第一章 总 则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
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
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