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企业 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创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创新经费
(1)创新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创新人力
(1)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
(2)就业人员中博士毕业生所占比重
3.研发机构
(1)研发机构R&D经费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
(2)研发机构R&D人员投入占企业R&D人员的比重
(二)协同创新能力
反映企业在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4.产学研合作
(1)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占比重
5.创新资源整合
(1)技术引进经费与R&D经费的比值
(2)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
6.合作创新
(1)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合作申请专利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
(三)知识产权能力
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7.知识产权创造
(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2)10万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8。.评价一个企业 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创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创新经费
(1)创新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创新人力
(1)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
(2)就业人员中博士毕业生所占比重
3.研发机构
(1)研发机构R&D经费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
(2)研发机构R&D人员投入占企业R&D人员的比重
(二)协同创新能力
反映企业在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4.产学研合作
(1)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占比重
5.创新资源整合
(1)技术引进经费与R&D经费的比值
(2)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
6.合作创新
(1)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合作申请专利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
(三)知识产权能力
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7.知识产权创造
(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2)10万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8.知识产权保护
(1)拥有专利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万名企业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
9.知识产权运用
(1)已实施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的比重
(2)专利许可与转让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
(四)创新驱动能力
反映企业在创新价值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能力,包括
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0.创新价值实现
(1)新产品营销费用占全部营销费用的比重
(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市场影响力
(1)PCT申请占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
(2)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
12.经济社会发展
(1)劳动生产率
(2)综合能耗产出率
创业机会的评估标准一个好的创业机会,必然具有特定市场定位,专注于满足顾客需求,同时能为顾客带来增值的效果。
因此评估创业机会的时候,可由市场定位是否明确、顾客需求分析是否清晰、顾客接触通道是否流畅、产品是否持续衍生等,来判断创业机会可能创造的市场价值。创业带给顾客的价值越高,创业成功的机会也会越大。
市场结构针对创业机会的市场结构进行5项分析,包括进入障碍、供货商、顾客、经销商的谈判力量、替代性竞争产品的威胁,以及市场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由市场结构分析可以得知新企业未来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可能遭遇竞争对手反击的程度。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大小与成长速度,也是影响新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市场规模大者,进入障碍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会略为下降。
如果要进入的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那么纵然市场规模很大,由于已经不再成长,利润空间必然很小,因此这项新企业恐怕就不值得再投入。反之,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市场,通常也会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市场,所谓水涨船高,只要进入时机正确,必须会有获利的空间。
不过我们都知道,几乎九成以上的创业梦想最后都落空。事实上,新创业获得高度成功的几率大约不到1%。
成功与失败之间,除了不可控制的机运因素之外,显然一定有许多创业机会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未来可能失败的命运。创业本身是一种做中学的高风险行为,而且失败也可能是奠定下一次创业成功的基础。
不过这些先天体质不良,市场进入时机不对,或者具有致命瑕疵的创业构想,如果创业者能先以比较客观的方式进行评估,那么许多悲剧结局就不至于一再发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可以因此而大幅提升。
3.1 创业环境评价的原则
3.1.1 全面性原则
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即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市场、行业、经济、环境、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评价创业环境时,要全面考虑,综合评价。
3.1.2 科学性原则
创业环境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于评价指标而言,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指标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确定的;第二,在参考国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确定的。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对关键指标要采取定性分析方法,然后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3.1.3 重要性原则
在坚持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影响创业环境的指标进行分类,对影响创业机会的关键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这也是创业环境评价的第一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对创业环境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保留那些影响创业环境的关键要素,去掉对创业环境影响不大的因素。
第一,目标客户。
所有优秀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抓住了我们目标客户的隐性核心需求。很多创业伙伴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只锁定了目标人群,但并没有深入到用户群体客户素描核心的画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场景。
第二,收益倍增。
现在很多创业者认为一个好的idea就决定了一切,实际上并不是。在如今每人的想法都趋同的环境下,你的商业模式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呢?如果你要去实现今年比去年实现200%,明年还要比今年实现200%,这一定是你通过商业模式盈利模型的重组和创新才能够得到。
第三,思考革命性降低成本。
真正好的商业模式不光是收益倍增了,还想着成本要革命性降低。同样道理,成本革命性降低,并不是指去把员工的工资降一降,把日常的运营成本降一降,把该发的年终奖扣一扣,今年一看,只获得20%到30%的成本下降。我们思考商业模式,都必须有倍增的思路去面对我们的工作。
第四,可复制性。
如果一个企业可以被称之为企业,是一定可以怎么样?复制自己,不断增长。 但更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去想如何在复制自己的同时别人复制不了你。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离你成为独角兽就不远了。
第五,控制力与定价权。
真正优秀的商业模式不光让竞争对手进不来,让大的产业资本进不来,还需要对客户实施控制力与定价权。
第六,系统性价值链。
首先一定要具备平台思维,再从平台思维一定要具备生态思维,现在顶级的、顶尖的大佬们都在构筑系统性价值链,是一个生态思维。小米生态、BAT各种生态,都是在做布局。
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创业环境是一系列概念的集合体,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正确认识和了解创业环境的前提是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创业环境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和内生性理论,构建了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与1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 现有创业环境评价简介
1.1 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比较代表性有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9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Porter(1980)提出从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还价能力5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Gartner
(1995)从人口中近期移民的高比例、较大规模的城市区域、雄厚的工业基础、金融资源的可用性、工业专业化程度5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Fred(2000)从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7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
1.2 我国学者有关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是借用GEM对我国创业环境进行评价,例如周丽(2006,GEM框架下珠三角欠发达城市创业环境研究)、陈兴淋(2007,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草明(2007,基于 GEM模型的中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等。结合实际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非常少,其中蔡莉(2007)提出了从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6个方面评价区域创业环境;周丽(2006)构建了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大环境系统及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智力技术、社会服务、产业等五大支撑体系组成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郭元源等(2006)从经济基础、服务支持、科教支撑、文化支撑、环境支撑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
2 对现有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研究的评述
2.1 缺乏从系统角度对创业环境的评价 创业环境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与相关性。现有创业环境评价都是基于对创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即外部环境评价;而没有把创业内部环境如创业团队的文化、组织与分工等纳入创业环境研究框架,创业环境评价整体性缺乏。另外,创业环境评价的层次性也不够,有单纯对宏观环境的评价(池仁勇,2002),也有单纯对市场环境的评价(Porter,1980)。本文正是基于此,把内部创业环境引入到创业环境研究框架,并对创业环境层次进行划分,构建完成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2 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简单的只有三两项指标,复杂的可达到数百项指标。但这些指标是否完全可以放到中国来使用,对中国的创业企业家而言,哪些评价指标是比较重要的,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实证的检验。到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是GEM创业环境评价模型,但GEM模型也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侧重于创业外部宏观环境的评价,对微观环境及内部环境评价没有涉及到。只有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和实践,综合分析中国实际情况,才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 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创业环境评价的原则
3.1.1 全面性原则 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即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市场、行业、经济、环境、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评价创业环境时,要全面考虑,综合评价。
3.1.2 科学性原则 创业环境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于评价指标而言,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指标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确定的;第二,在参考国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确定的。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对关键指标要采取定性分析方法,然后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3.1.3 重要性原则 在坚持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影响创业环境的指标进行分类,对影响创业机会的关键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这也是创业环境评价的第一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对创业环境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保留那些影响创业环境的关键要素,去掉对创业环境影响不大的因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