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创业思维的内涵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二、创业思维的特征(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
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
“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精神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创业伊始,所有承诺都只是空头支票,合伙人、团队、投资人、客户都是相信了这张空头支票而与创新创业者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能百分百践行承诺,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信用,更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青年学子缺乏创业思维的原因(一)思想障碍虽然中央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报告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促进了少量高校青年学子的创业实践与就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学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因此很少有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也使很多高校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赚钱、养家、生存的层面上。
浮躁与急功近利使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商业经济效益,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创业素质,锻造创业思维。(二)资源性障碍高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但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指导老师资源短缺。
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供给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得不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提升。
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高校指导老师自身由于不具有创业思维,缺乏创业经验,使高校青年学子在创业思维的塑造上难以得到提升,对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预期目标。(三)制度性障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进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大道远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课程处境尴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创业大赛与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疏离使高校青年学子较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使得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四、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塑造的措施(一)打破思想障碍,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收集大量创新创业案例丰满实验课程;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教育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创业思维塑造与知识体系培育的一体化。在对高校。
支持、扶持、鼓励。
教办[2010]3号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 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
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
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
网址是: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官网-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教务部首页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简称“南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以财经学科为优势,以管理学科为特色的独立学院,具有浓厚的办学底蕴与雄厚的财政基础。
学院创建于2001年7月,学院在2017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独立学院排行榜”中位列全国179位 ,在2016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汉语言文学、日语、园林、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 。
在2017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 。
学院以财政、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在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具有较高办学水平,按新机制、新模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
学院有专兼职教师400多人 ,占地1500余亩(其中南昌校区500亩,赣江新区共青城校区1000亩 ),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80余间,专业教学实验室60多个,图书馆各类藏书60余万册。 农大东区公交站有210、240、825经过,距离南昌地铁双港站仅20分钟路程。
扩展资料:
学院建筑面积达127,599平方米,教学大楼、学生公寓、食堂均按标准化要求建造,2万平米的新教学大楼,可容纳9千人同时上课,运动场地充足,网络通到所有教室和寝室,百分之六十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计算机实验中心大楼拥有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华为思科网络等22个IT方面的实验室。国际商务实训中心拥有金融投资、音视频教学中心、商务旅行社、国际贸易操作能力TMT、会计学、形象设计等18个商务方面的实验室。
学校建有1万余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和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645个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有520座,图书馆有各类图书149万余册,是江西省藏书最多的独立院校之一。
学院还在省内外建立了一批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省内7个IT公司、3个四星级宾馆、4个省级旅行社以及黄山风景区等地建立了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全院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条件,学院坚持以教育为中心,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外,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也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职高对口升学名额的压缩,沿海地区农民工需求紧缺,普高持续升温,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对口升学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为保证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中职学校质量管理必须针对生源素质变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掌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权,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方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我市教育主管部门来看,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从我市第一次召开全市中职学校管理干部培训会的规模和重视程度可见一般。结合我市管理干部培训会精神和我校实际,本文仅就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软实力,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中职学校办学越是困难,越要重视抓教学质量,生源素质越是下降, 越要重视抓常规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借鉴我市其他兄弟学校的做法,我认为在中职学校可采用“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办法,此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较为有效。实行 这一管理办法,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行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具体内容为:"三查"指日查,周查和阶段性教学大检查;"两评"指听课评教和评优听课;“三兑现”指将“三查,两评”的结果与工资外收入分配,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评选选优挂钩兑现,称为之为“三兑现”。 “三查,两评,三兑现”教学常规管理的具体做法是: (一)三查 1.日查:指一日检查,包括教学值勤检查,学生课堂学习及出勤情况检查三项。
时间从早上第一节课开始至晚自习结束,每日坚持,常抓不懈。主要是检查师生到位情况,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环节的落实。
日查对防止教学事故,制止违反教学纪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的误差,并为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实现民主管理提供机会。
2.周查:周查的主要内容有:(1)教学进度 (2)实践性教学环节完成情况 (3)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等。主要以填写《教学日记》的形式进行。
教务科负责对各班每周一送交的《教学日记》进行登录,统计,汇总,并公布统计结果。同时以通报的形式及时搜集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以《教学信息反馈表》的形式及时向有关教师反馈,便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校领导,教务科长通过经常查阅这些表格,结合巡视,听课,及时了 解教学动态,掌握教学指挥主动权。 3.阶段性检查:也称教学大检查,是一项规模较大的教学检查活动, 以其层次多,形式多,时间长,覆盖面大,涉及面广及信息量大为特征.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一般安排在期中定期和平时不定时进行。
检查的形式包括教师自查和教务科检查。 教务主任在完成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检查之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向本校教师通报教学检查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检查各教研组的教学情况,包括:(1)各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2)各专业实验,实习,设计的教学与管理情况;3)教研教改,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情况;(4)对带有倾向性的教学问题进行重点检查等.通过检查,掌握全校的教学动态,为宏观调控打下基础。教务处在完成教学检查之后,应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并在“教学例会”上反馈检查结果.“教学例会”每两周举行一次,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
通过"三查",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 (二)两评 两评是指“听课评教”和“评优听课”。
听课评教 听课评教是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彼此之间交流教学经验,通过“评教”活动,达到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之目的.为使听课相对集中,形成气氛,增加效果,教务科或教研室每学期均可安排一个 月时间开展“听课月”活动并与校本研修挂钩。 评优听课 评优即指评选“优质课”.评优听课是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听课评教活动,一般安排在“听课月”活动之后进行(亦可在“听课月”活动中同步进行),每学期举行一次.参评教师不受其教龄,职称, 学历等条件限制,授课内容和时间由参评教师自己选定.评委会由校领导,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及教师代表组成,依据《优质课评选标准》进行。
有关优质课的教案或课堂设计说明,课堂教学录像立卷后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三兑现 将“三查,两评”的结果与工资外收入分配,教师工作年度考核和教师评优选先挂钩兑现称之为。
科研创新——与时俱进的教育灵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孟万金 博士 中国的社会转型,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只有坚持科研,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肩负起“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创新能力和方法成为引领教育与时俱进的灵魂,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本章将重点从科研创新的内涵、时代呼唤教师科研创新、新课程呼唤教师科研创新、科研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科研创新需要实力+方法诸方面展开探讨。
一、科研创新的内涵1、科研的内涵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般认为人类基于对其自身生存的需求与周围环境的好奇,或自婴儿懵懂时期或自文明萌芽之初,就开始不断尝试、发现和积累经验,这种尝试错误、发现真理、累积经验的过程与行为可称之为研究。
而将研究用文字记载并形成一定的系统,传播于社会或后世,其间得以相互验证、切磋和比较,使之更加合理并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逐渐发展成一套有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纪录方式,此研究方法即为科学。可见,科学是伴随着研究而发展的,二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从活动过程来看,对某一现象发生疑问,然后利用个人现有经验,如果无法获得解决,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如果仍无法获得解决,则可进一步着手进行探究或试验,而后经由试验所获得的结果来积累经验对此现象获得了解和解释,这一过程可谓科研。简言之,科学研究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的探索过程。
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某一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以求得到对该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或结论的过程。科学研究工作可按其性质、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一般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科学研究的结构体系。 基础研究是指没有特定功利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理论、新原理的探索,其成果不但能扩大科学理论领域,提高应用研究的基础水平,而且对于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应用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
开发研究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开发研究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显然,随着教师专业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尽管其准确定位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会是传统上所误解的高深理论的基础研究,而更多的应属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层次。
明确这一点对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涵,克服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恐惧感和冷漠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综合目前理论和实践有关观点,可以认为,教师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讲, 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成为改变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情境而进行的研究。
具体讲,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指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已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必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研究的组织实施能力和总结写作能力。
以上五种能力是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所必不可少的。2、创新的内涵关于创新的定义,目前也说法不一,教育界有时当作创造来理解。
下面略举几家关于创新与创造的定义,以求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c?word=%BF%C6%D1%D0%2C%D1%A7%C9%FA%3B%B4%B4%D0%C2&url=/lwjj/new%5Fpage%5F1%2Ehtm&b=0&a=5&user=baidu。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2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