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巨大,但带来的经济利益可观。
由于郑和的传播和促销,在以后的两三百余年,中国瓷器在欧洲大卖,比未出航促销前利润提高了很多很多(具体多少记不住了)。所以从长远来看,郑和下西洋还是很有好处滴。
郑和下西洋后,发现了中国不在是天朝上国,中国人了解了更多的外国与外界文明,而不局限于以前的夷、寇、蛮、狄。 也是为控制思想吧,明统治者开始保守的闭关锁国,严禁出海。
可惜了。 其实如果明后主开明些,有朱逮那样的雄心与眼光,让航海进行到底,不说让中国保持世界领先,但估计也不会出现清朝闭关自大,科技文化落后的巨面。
然后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结果。 。
最后,郑和下西洋继续下去,中国始终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一直到二战德、意、日vs中、苏、美,美苏请求中国帮忙,于是在中国的参战下,美苏欲展开东、京大屠杀,但被博爱的中国阻止了。
美苏不解,问中国原因,中国无奈道:两千年前,始皇帝让徐福去找仙药,结果他跑来riben的川西平原就一去不复反,后来说是在那自封了个神武天皇,做倭寇去了。 。
说白了riben人也就是炎黄子孙的变异,一个亚种嘛,所以本是同根生,就不要屠城了。
后来,全世界人民非常敬仰中国的大度,经联合国一致表决,将riben划为瀛洲省归中国管理。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
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泉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
于是,泉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泉州人走过了一条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并出“洋货”的路子。
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西装、衬衫、录音机、手表、皮鞋、运动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产品。 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加工材料,硬是让泉州人制造出了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断拓宽,外贸进出口从197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1亿元,年均递增30.7%。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预计的49.5亿美元,年均增长32.2%。
泉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口数亿用于再生产的初级产品,如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合成纤维纱线、纸浆、钢材等,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出口产品分布涉及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宽广领域,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30年来,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泉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说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一个农业小县的跨越发展却是健步如飞,四个阶段清晰可见:一是1978—1986年,作为成立“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二是1986—1992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阶段,工业大跨步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泉州经济的起飞,1992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经济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30%;四是从1999年到现在,泉州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 改革开放30年,是泉州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30年来,泉州人民充分发挥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前沿以及侨乡优势,把握机遇,抓住中心,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辉煌。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专业特色突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
全市所辖7个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晋江、石狮和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泉州各县市十分重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南安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侧重发展建材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建成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茶文化旅游之乡;2006年晋江鞋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46.96亿元,成为我国运动鞋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间传统瓷雕技术优势,侧重发展工艺陶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艺之乡著称的惠安县,雕艺品出口名扬海内外,石工艺品年产值超百亿元。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品。
为什么?看下面简单介绍就知道了:
泉州市,简称“鲤”,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就业率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1],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中国地级市首位。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泉州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中国特色剧种,原产于安溪县的中国十大名茶铁观音,更是以其清香雅韵的口感闻名于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