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是:(1)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事实,全面分析,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一元论”原则:即单一病理学原则,就是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原则。因为在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几率是很少的。
(3)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疾病谱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而变化。当几种诊断可能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这种选择符合概率分布的基本原理,减少误诊的机会。
(4)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则:以免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治疗。(5)首先考虑可治疾病的原则:以便早期及时地对疾病予以恰当的处理。
(6)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医师参照疾病的多种表现,把多种多样的诊断倾向,归纳到一个最小范围中去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这种简化程序的诊断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及时处理。
(7)见病见人的原则:切忌见病不见人的弊端。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会有差异,年龄、性别、体质、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等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要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去思维和分析。
临床思维的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思维程序、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的思维方法。
思维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临床思维主 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随着 临床实践的发展,思维主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对象的领域不 断扩大,许多过去未被认识的疾病,现在认识了;过去是临床思维 的潜在对象,现在变成了现实的思维对象。
在临床思维主体、思维 客体变化的同时,思维工具也在不断变化。思维工具是随着认识 疾病的深入和不断扩大,以及新的医学理论知识的产生而变化的。
新的手段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理论思维的发展和思维领域的 扩大。 临床思维主要借助于思维工具(仪器设备)获取思维对象的 各种信息。
病人机体各种病理变化,通过仪器手段传达给思维主 体,经过分析作出判断,使思维主体的意图通过治疗手段作用于思 维对象,可见,工具在临床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思维 工具的状况,决定着临床医学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新的医疗技 术的采用,意味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扩大、加深以及治疗手段增多 和加强。
诊疗疾病手段的现代化是临床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 一。作为医院管理工作者,既要重视医疗技术手段的更新,更要重 视医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 地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 经验的总结,医学特别注重实践,注重经验,临床实践仍是医学发 展的基础。
临床实践中大量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少数年轻医生 忽视临床实践,忽视临床观察,认为只要懂得医学认识,有现代化 的手段,就能诊治各种疾病,头部有病作CT检查,肝脏有病,作肝 扫描以及肝脏的各种检查,查出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检查手段多 种多样,可以说应有尽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既保险,又省 事。这种思维方法是错误的。
尽管现代化的临床检查手段十分先 进,但是,临床实践和临床实践观察仍然是现代医学的基本要求。 临床医生要临床观察病人,把自己对疾病的诊断诊疗,放在临床实 践中去加以验证,以实践做标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临床中不 应该也不允许用任何自我标准或权威人士的诊断作标准,在临床 上要时刻注意这条原则。
临床思维临床思维,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
临床大夫由医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具备的理论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 临床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中文名称临床思维学习方向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中心病人指医学、自然、人文社会、行为科学外文名称clinical thinking学习方向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
但是只靠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所谓基础理论,并不单纯指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理论,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祖国医学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上来考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因此强调学医要先学文,在精通医学知识的同时,要有天文、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中医源于我国古老文化,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代要求医生琴、棋、书、画均应涉猎,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医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敏锐,触类旁通。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又涉及到许多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所以要说基础理论,现代医学比古代中医学涉及的方面要更为广泛。
除了医学本身的各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数学可以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定量研究,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
假若医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就无法进行临床上常常要做的许多定量研究,也无法运用统计验证的法则和公式;假若医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应用化学药物时就无法弄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机制及互相间的关系,对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药物反应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当面临这些现象时,即使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带有世界性的,一个医生若不懂得外语,就无法掌握外国的学术信息,而且自己的经验对外交流也受到限制,这样一个缺乏信息交流的医生,他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的能力,就不容易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现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
但到临床实习后,一旦遇到具体的患者就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处理就更困难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缺乏临床的判断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手段,启发、诱导、开拓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单纯地进行知识和技术的灌输,没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无法培养出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1]。
1 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寻找临床思维欠缺的原因1.1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钻研能力。教师授课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临床新进展等;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术新动向。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材中的语言词句比较专业,不够生动形象,缺乏趣味性。
在教学中把有关的临床新知识、新论点以及有关的临床病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和诱导,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氛围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1.2查找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的原因 学生到临床后遇到具体患者会束手无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死板性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注重临床课的模拟训练,缺乏联系、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外科教学中,应把外科课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如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及讨论等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2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2.1培养高度的注意力 在授课时采用多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堂增加与学生地互动、随时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注意力。2.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知觉、思维和语言一体的智力活动,是人摄取、储存、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放一段外科疾病的影象,如骨折病人的视频、破伤风病人的视频、胆结石病人的表现等,让学生全面、反复、细致、敏锐地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学生分组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反复实践,可提高观察力,为以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培养准确的记忆力 授课时在课堂中或课程结束后,教师随时把所学知识或相关知识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回答,这样每次课需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反复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牢固的记忆。3 运用病案教学,强化临床思维能力 外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所以,要强化学生对临床学科共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其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采用病案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强化学生临床思维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病案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临床思维能力。在选择病案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基础课的理论去分析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
最后让学生自己判断是什么病,如何处理,根据症状和体征需要等给学生提出要求以及达标要求作为课堂作业来完成。通常病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病例的内容要突出某一疾病的特点, 病例分析提出的问题包括:提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提出鉴别诊断及还需作的辅助检查;提出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等。
这样既强化教学内容,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考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达到了检测教与学的效果。选择病例时是每讲一个疾病都做,还是讲完一个系统后再选择病例讨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及时间来选择,病例讨论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所以,病例最好是在理论内容讲完后发给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先让学生有一个熟悉和讨论的过程,然后下次理论课前教师可采取提问、启发、引导等方法,分析总结病例,这样就避免了理论课时占用过多,授课内容讲不完情况的发生。另外,病例的选择最好是每一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胆道疾病胆结石、胆囊炎;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