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们源自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紧密相连。尽管此五项要素适用于各类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对其应用可能不同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可能不及大型企业正式、组织性强,但其内部控制也可能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为: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信度、职业道德和才能;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权责分配方法、人事政策;董事会的经营重点和目标等。
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前提是使经营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保持一致。风险评估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风险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产业、法规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由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行为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控制行为体现在整个企业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中。它们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等活动。
有效性。 内部 控制的缺陷应该自下而上进行汇报, 性质严重的应上报最高管理层和董 事会。 这五项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对不断变化 的环境自动作出反应。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经营行为紧密相连,因基 本的商业动机而存在。 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构架的核心部分和基本理 念时最为有效。这时内部控制可以支持经营质量和主动的授权,避免不 必要的花费,并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内部控制的三类目标之间具有直接联系,他们代表了企业努力的目标; 而五项要素代表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元素。 所有五项要素都与每一类目 标相联系。 为实现每一类目标——如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需要五项要 素共同发挥作用,以说明经营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定义——受人为因素影响、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 内在基本的概念——及其不同种类的的目标、内部控制要素、内控有效 性评价准则、与之相关的讨论,构成这本内部控制基本构架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目标: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这里所谓的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目标 的程度(比如组织十分取得赢利、利润的多寡等);效率就是一定资源 投入所带来的产出。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由于财务报表是综 合反映企业经验效果和效率的文件,也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因 此财务报告应该是可靠和完整的。 这里的可靠性是财务记录应完全忠于 企业的资产财产状况、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同时要求对财务记录进行 处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正确的,技术和表达是准确的;所谓完整性,就是 财务报告要全面详尽地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而非有所保留 或有所遗漏。 法律法规和合同的遵循性。 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执行可以从多个方面 反映企业的风险。一方面,违反法律和合同,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违法 或违约层报(诸如罚款、索赔),另一方面,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行 为,可能隐含着对企业资产或股东利益严重的危害(诸如转移资产、破 坏企业信誉等)。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
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帐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帐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
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是比较容易的,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
(2)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
(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①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
(A)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
(B)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
(C)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
(D)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
(E)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
(2)授权审批控制
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3)会计系统控制
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4)财产保护控制
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5)预算控制
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6)运营分析控制
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7)绩效考评控制
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应答时间:2020-12-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
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nbsp;nbsp;nbsp;《会计法》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并提出会计工作中职务分离、重大事项决策与执行程序、财产清查和定期内部审计等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从其实质内容来讲,就是要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
其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要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在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nbsp;nbsp;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nbsp;nbsp;一、组织规划控制nbsp;nbsp;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
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
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
(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nbsp;nbsp;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nbsp;(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
机构设置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比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方式且采购价格变动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
再比如,对于规模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按劳取酬的企业,通过设立报酬委员会进行管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问题研究,能够提高报酬计划按劳取酬科学性、加强报酬计划执行中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
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
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nbsp;nbsp;二、授权批准控制nbsp;nbsp;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
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
(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
(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重点内容: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
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
(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
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置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
比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方式且采购价格变动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再比如,对于规模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按劳取酬的企业,通过设立报酬委员会进行管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问题研究,能够提高报酬计划按劳取酬科学性、加强报酬计划执行中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
(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
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
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
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
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1)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
(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 批,以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
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和监督制度,且要充分体现权责明确、相互制约以及及时进行内部审计的要求。(2)统一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是可选的。
因此,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出发,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企业会计政策可以专门文件的方式予以颁布。(3)统一会计科目,在实行国家统一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特别是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
(4)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四、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预算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
1.职能分离控制它是指将某些职务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工作人员担任,以避免或减少发生差错和弊端而进行的控制。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组织分工和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即在制定组织组织机构方案和向工作人员分配工作时,都应考虑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应当分离的职务内容较多,一般包括;(1)经济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
(2)经济业务的审核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3)经济业务的记录者与执行者应当分离。
(4)财产、物资、现金、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保管者与同一资产的或有关交易的记录者和报告者应当分离。(5)资产的保管者与相关交易的批准者应当分离。
(6)交易的批准者与同一交易或相关资产的记录者和报告者应当分离。(7)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及日记帐的记录者应当分离。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实行钱、帐、印鉴分管责任制。
2.程序、手续控制任何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都应按其业务规律建立管理手续制度。内部财务控制就是要使这一审批手续规范化、制度化,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并揭示出与货币资金业务有关的其它业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
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经审批共复核后方可作为编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的依据。3.现金收支审批权控制企业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一支笔审批制度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财务开支审批方面实行涂一种制度,它强调企业现金支出必须只由一人或其授权审批方可执行。为了使一只笔审批制度的执行围绕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有序地进行,对于金额较大的现金收支,无论常规的或是例外的,一支笔审批的权限必须分割到若干领导及职能部门分层、互相制约地行使,并且规定审批额度。
这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互相制约的作用,但对于每一细分权限的行使还应有必要的监控。因此,企业应建立各项主要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基本程序及控制点,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由三个以上分设的岗位(经办、审核、审批)互相制约地行使用权职责。
每一个控制点必须经以上三个分设岗位独立地行使职责后方可转至下一个控制点。这样,审批权限、额度制度与控制流程及岗位互相牵制作用的控制点相配合,就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
4.预算控制货币资金预算的控制就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资金的收支预测和对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
通过较为详细和较为远期的现金收支预测和货币资金预算来规划出期望的收入和所需的现金支出,可精确地规划企业现有闲置资金是否进行投资和经营中需要借款的额度和时间,以利充分发挥资金效用和盈利能力。通过对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在执行中的调节有利于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从事前对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加以控制,使企业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
现金预算编制者和现金业务核算应分离开,以便更有力地控制现金业务。现金预算编制后,财务经理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对经营过程中实际现金收支的结果应定期同预算比较分析。
如果出现重大差异,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调查现金实际的收支结果。
1. 组织规划控制。
2. 授权批准控制。
3. 预算控制。
4. 实物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