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控能力的方法:
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文化素养、稳定情绪、强化自我意识。
自制力的释意:
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
自制力是坚强的重要标志。 与之相反是任性。对自己持放纵态度,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任意胡为,不考虑行为及后果及事态带来的影响。
具体方法:
1、加强思想修养。人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具有崇高理想抱负的人决不会为区区小事而感情冲动产生不良行为。因此,要提高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2、提高文化素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同其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成正比。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往往能够比较全面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3、稳定情绪。用合理发泄、注意力转移、迁移环境等方法,把将要引发冲动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出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冲动。
4、要强化自我意识。遇事要沉着冷静,自己开动脑筋,排除外界干扰或暗示,学会自主决断。要彻底摆脱那种依赖别人的心理,克服自卑,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5、要强化实践锻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用知识来武装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并通过学习别人经验来扩展自己决断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部队生活实践中去,刻苦锻炼,不断丰富经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6、要强化意志力量。要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品质。对自己奋斗的目标要有高度的自觉。只要你经过自己的实践认准的事,就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想方设法达到预期目的。不必追求任何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不必苛求自己没有一点失败,不必过多地注意别人怎样议论你。
7、调整好需要结构。当需要不能同时兼顾时,抑制一些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如古人所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8、要强化积极思维。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注意经常思考问题,增强预见性,关键时刻才能及时、果断、准确地做出选择。
在家时,我们父母应该多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训练其检查家居物品是否卫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数量,够用即可。
为孩子留单独的抽屉或者桌子,建议提供只有一个放置玩具的架、一个鞋架及一格饰物格等。让孩子自己筛选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从小学会取舍。
培养孩子在收拾或清洁上负责任,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调校闹钟,让孩子学习自己起床。
培养孩子每天观看作业清单,学习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
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与人沟通能力,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决、怎样寻求帮助。
我们可以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自己陈述自己今天的作业安排,让孩子有种被尊重感。
7
培养孩子自己栽培植物的兴趣,并将植物交给孩子自行负责照管。
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那么,如何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呢? 。
{ 沧之涛 }转载请注明一是意识控制。
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
二是自我鼓励。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
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三是语言调节。
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
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是环境制约。
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
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五是安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目标而达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
这不是自欺欺人,偶尔作为缓解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好处的。 六是转移。
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七是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
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八是幽默。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可使人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许多看似烦恼的事物,用幽默的方法对付,往往可以使人们的不愉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九是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
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
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都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心,只可以碎一次,以后也许会有痛的时候,但那痛永远不及碎掉的感觉。而心碎后的痛也都不那么难以抹去了。
至少痛的感觉会比碎的感觉好很多。 伤了自己,倦了别人,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 沧之涛 }的回答 其实快乐与悲伤只有一丝之距。 { 沧之涛 }的回答处理情绪的办法有很多,保持观照是最重要也最关键。
大部份人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没有觉知,看不清自己,摸不透别人,所以迷乱不安。但观照自己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自我比天大,你难于放下,变得谦虚。
也因为我们不懂收心养性,寻找能静下来的方法。转载{ 沧之涛 }的回答负面情绪的源头可以是负面经验,同样也可以说是负面的惯性,勾起你负面经验的事端只是借来的催化剂而已。
若情绪超越了自己能控制的范围,最好的方法不是释放或是压抑,而是无为而为,学习先定心,因为,负面能量太大时,胡乱释放出来的话可能连自己也承受不起,也容易影响别人。压抑是万万不能,因为问题的源头正是压抑所致。
心乱须先定心,看护情绪,不认同,不判断,让它出现,把感觉放在心的位置,管它眼还有泪,呼吸还很乱。心是最大的情绪控制中心,要稳定情绪必须从心开始,学习定心的方法。
至于方法,每个人得靠自己寻找。法门有很多很多,关键不在法,而在你的用心,和意愿。
相信自己有能力豁出去,海阔天空。修心之路人人不同,不用比较,自己上路就是了。
{ 沧之涛 }转载请注明成人成佛还是成为奴隶,都是你选择的结果。
我们要做回情绪的主人,拒绝受控。情绪并不等同事件。
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
我们可以透过自制的方法平静情绪,保持清醒和自主,这才是成熟的心灵管理。自制并不等同压抑,因为前者是省觉后的行动,后者是迷失的反应。
所谓懂得自制,就是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一旦看到被情绪袭击时,得马上自我保护,提醒自己它只不过是借软弱打倒理性的纯粹思维惯性而已,找适当的方法打散负面情绪的集中点,如运动、静心、瑜伽、看电影、做义工、搞创作,找知己倾诉,做个spa,扮靓靓等等,把正面能量全都掏出来。帮助自己是需要决心和毅力的,并且必须是独自一人走和完成的路,也是成长的责任。
自疗永远是最实用最实在的自保方法,谁都不能依赖。
一、在群体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初表现。只要先认识了自己,才能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进而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着重针对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面对新的、更为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情感活动还没完全达到“借别人的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水平。
这时期的群体认识比较明显:他们往往留恋于小学时的学校和班级,回忆过去有意义的活动;到了新环境,希望找到温暖的,可以信赖的新集体,所以,他们对集体和他人的依赖性比较强,很少考虑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影响。因此学校和班级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统一规范的要求下,强调每位同学在集体中的作用。从学生行为上给予引导,让他们懂得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会对整体产生什么影响,把集体的荣誉感,化为个人的自尊心。
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在学生表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其优点,纠正其不足。
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及时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爱好,寻找机会,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增加其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管理方法上应该是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整体而损害了学生个体,造成学生自我认识的心理歪曲。 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必要的心理准备。因为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控制自我行为的趋向,才会在客观环境中掌握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典型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作为学生行为的参照,使他们掌握评价自己的标准,建立学生行为档案,经常让他们互评和自评。久而久之,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进一步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自省、自查、自责、自勉的习惯,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施于学生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积极的内部动力,为培养其他各种能力,为其成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感化他们。
情感教育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的情感教育,就是通过直接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友谊等,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是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文学作品等间接形式,启发和影响他们,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统一的情理习惯和要求。这种采取情感陶冶,以情育情的办法,优于单纯的说教并易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情感体验,并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转化为自我行为。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的能力,还应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极端性心理特征。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评价和判断力有时很片面,而且往往执意自信,这是由于他们情感的缺乏原则性造成的。
据学生个体心理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渴望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而且是十分私好、不互相背离的友情。于是“哥们义气”的现象比较严重,男女生间也出现了“朦胧爱情”,这种情感上的缺乏原则性,势必带来评价与判断的片面性。
调查表明,有的同学公然不讳地为违纪学生辩护就是一例证。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同学对学习态度和目的比较明确,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都了解,但是很多同学自己承认“管不住自己”,即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这是他们各方面能力得以完善发展的心理阻碍。中学生中常常表现出的自由散漫、游离失控的现象,往往是这种心理状态的体现。
当然并不排除外界的影响使个别学生走向下坡路的情况。失控感表现在:男同学散漫、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侧重于外部表现;女同学善于多思、内心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个人情感脆弱,侧重于内在表现。
因此,学校要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用集体的力量去征服他们。教师要用“遥控”手段促使学生的“自控”。
多开展一些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参加活动前后他们一系列的心理上的准备和回忆,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控过程。同学自己的事情应更多地交给自己去做。
在班级里提倡同学们互相监督,因为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做到首先自我控制。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注意培养典型,在教学和一切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舞台监督”,不要干涉、阻碍学生主体因素的正常发挥。
否则,学生的依赖性和失控感无法排除。但是,目前中学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
自我意识的健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途径,是大学生人格自我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更具广泛性,自我体验更具丰富性,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同时又存在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自信与自卑等矛盾冲突。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悦纳自我,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而人的自我认识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定性,就是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性格的弱点等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就是自我反思,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才是进步的前提,才不会自以为是。如前所叙,认识自我主要有三条途径—经验法、比较法和反省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尽力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才能凭借这些参考系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还要学会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自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广阔,方法越科学,自我定位就越恰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客观对待自我
I.积极地接纳自我
接纳自我就是愉快、满意地接受自己,即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的前提。悦纳自我不决定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生活条件的好坏,而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能为他人接纳。这样的人是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一切,他们对生活乐观、豁达,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地对待得失,不夸大也不贬低自我,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这样才能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生活的强者。
2.良好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改变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干扰,合理定位。并在这一连续的自我监控、自我呈现、自我修正的自我调适系统运行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一、在群体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初表现。只要先认识了自己,才能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进而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着重针对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面对新的、更为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情感活动还没完全达到“借别人的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水平。
这时期的群体认识比较明显:他们往往留恋于小学时的学校和班级,回忆过去有意义的活动;到了新环境,希望找到温暖的,可以信赖的新集体,所以,他们对集体和他人的依赖性比较强,很少考虑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影响。因此学校和班级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统一规范的要求下,强调每位同学在集体中的作用。从学生行为上给予引导,让他们懂得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会对整体产生什么影响,把集体的荣誉感,化为个人的自尊心。
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力。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在学生表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其优点,纠正其不足。
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及时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爱好,寻找机会,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增加其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管理方法上应该是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整体而损害了学生个体,造成学生自我认识的心理歪曲。 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必要的心理准备。因为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控制自我行为的趋向,才会在客观环境中掌握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典型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作为学生行为的参照,使他们掌握评价自己的标准,建立学生行为档案,经常让他们互评和自评。久而久之,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进一步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培养他们自省、自查、自责、自勉的习惯,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施于学生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积极的内部动力,为培养其他各种能力,为其成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感化他们。
情感教育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的情感教育,就是通过直接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友谊等,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是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文学作品等间接形式,启发和影响他们,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统一的情理习惯和要求。这种采取情感陶冶,以情育情的办法,优于单纯的说教并易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情感体验,并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转化为自我行为。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的能力,还应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极端性心理特征。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评价和判断力有时很片面,而且往往执意自信,这是由于他们情感的缺乏原则性造成的。
据学生个体心理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渴望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而且是十分私好、不互相背离的友情。于是“哥们义气”的现象比较严重,男女生间也出现了“朦胧爱情”,这种情感上的缺乏原则性,势必带来评价与判断的片面性。
调查表明,有的同学公然不讳地为违纪学生辩护就是一例证。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同学对学习态度和目的比较明确,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都了解,但是很多同学自己承认“管不住自己”,即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这是他们各方面能力得以完善发展的心理阻碍。中学生中常常表现出的自由散漫、游离失控的现象,往往是这种心理状态的体现。
当然并不排除外界的影响使个别学生走向下坡路的情况。失控感表现在:男同学散漫、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侧重于外部表现;女同学善于多思、内心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个人情感脆弱,侧重于内在表现。
因此,学校要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用集体的力量去征服他们。教师要用“遥控”手段促使学生的“自控”。
多开展一些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参加活动前后他们一系列的心理上的准备和回忆,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控过程。同学自己的事情应更多地交给自己去做。
在班级里提倡同学们互相监督,因为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做到首先自我控制。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注意培养典型,在教学和一切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舞台监督”,不要干涉、阻碍学生主体因素的正常发挥。
否则,学生的依赖性和失控感无法排除。但是,目前中学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
你好,自制力对于增进生理和心理健康,也有重大作用,不能进行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的人,是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的。为了提高自制力,可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1转移注意法
就是在受到不好的刺激时,可以先想点或干点别的。如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劝人在吵架将要发生时,必须把舌头在嘴里转上10个圈。
2心理暗示法
如林则徐用“制怒”条幅自控,苏轼以“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词句自勉,以使自己在遇到不良刺激时,保持良好的心境。
3回避刺激法
当遇到可能使自己失去自制力的刺激时,应竭力回避。如隔壁有人骂我,我不侧耳去听,而是外出散步。这样就避免发怒造成冲突。
4合理发泄法
有人在情绪波动时,利用听音乐和绘画来宣泄其情绪。
5积极补偿法
即利用愤怒激情产生的强大动力,找一件你喜欢的工作埋头猛干,或拼命读书,或伏案疾书,使消极情绪得到积极地运用。
6反其道而行法
就是要首先干那些不愿干的事,也就是故意与自己过不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6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