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到此一游’四字出字于《西游记》,但此为吴承恩的稍加改动后而变成的,原文应是从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的灵感而来,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宴皖公山,
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李白因喜大自然丰茂,所以每经一处,必留诗为证。此为李白在游天柱山所留诗。
本报讯 (记者丁肇文)日前,有游客发现故宫保和殿离地近30米高的大殿匾额上惊现“**到此一游”的字迹。今天上午,本报记者在保和殿现场看到,匾额上的字迹已经消失,而故宫博物院有关人士表示:正在调查字迹的来龙去脉。所幸的是,经过检查,这些莫名出现的字不是用颜料涂抹上去的,也不是刻到匾额上的,因此对文物本身没有造成伤害。
据报道,6月28日,市民陆先生到故宫游玩儿,回家检视照片时,却发现保和殿匾额右下角处,可以隐约看到“**到此一游”几个字。
这块匾额挂在离地面近30米高的地方,难道有人会飞檐走壁把字写到上面?还是因为近期有过修缮经历,匾额曾经被摘下过,从而被“恶搞”?今天上午,记者就此询问故宫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是近几年没有修过保和殿,因此可以断定这些字应该是多年前就被写上去的。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开调查。
一“博”掀起千重浪,旅游不文明现象又成为网络上的热点。在国内各大旅游景区,你都能找到“某某到此一游”的“题字”,在建筑上、在雕塑上、在植物上、在文物上……你怎会能发现!为什么中国人,甚至是未成年人都热衷于“到此一游”式的旅游呢?
一是与传统文化有关。“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古人喜欢赋诗题字,除了汇成诗集外,还喜欢以书法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或书轴上、或牌匾上、或石碑上、或景观上、或山川上。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名人的题字,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抱负、展示他们的文雅、展示他们的书法,这些诗词题字恰当地雕刻在秀美山水之中,与自然和谐统一,增添了自然景观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古代这些名人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当然要流传于后世。于是,现代人就效仿古人,随手留下自己的“墨宝”。连孙悟空都在如来佛的手指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可见这个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受到“留名”的影响,许多中国人都想自己为后人留下点“纪念”,让别人、后人记住他,那么“到此一游”便流行起来。孰不知,古代名人能被后人和历史记忆,绝不是因为他们在名山大川上的那些题字!
二是与行为心理有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到此一游”的盛行也可以从“破窗理论”和“从众心理”来进行解释。一个窗户被打破不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一个“到此一游”出现,很快成百上千个“到此一游”就会出现。“这也不是什么违法违规的事情,这也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别人都在写,我也写一个”,这就是人们的心理。还有一种人的心理是属于“变态”和“无知”心理,比如在故宫文物和埃及文物上涂刻行为,这是少数“另类”。一些商业旅游景点为了赚取人气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些心理,比如,专门有“刻名字”的纪念品;专门设置刻名字的连心锁、连心结“安置点”;搞一些人造的“神、佛、兽”,让游人上去“摸一摸”,这些都从侧面助长了游人的不良行为。
三是与社会教育有关。有网友称经过搜索,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很可能是一名学生。一部分人从更深的层次把此次事件分析为教育的缺失;还有网友分析丁锦昊小朋友能出国,说明家庭条件应该很不错,但是,家庭教育却不怎么样!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还是以应试为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首要层次是“德育”,即道德观念、价值观的塑造与固化;第二层次是“习惯”,即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第三个层次才是“能力”,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中国式旅游”、“中国式过马路”等等“中国式”陋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就会使“中国特色”蒙羞。而教育,是改变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根本途径。(吴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