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老母是玉帝的三公主,是玉帝所有女儿当中长得最漂亮也是最善良的一个,所以深得众仙的喜爱。
本来,三公主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天宫,后来因为天上有三条恶龙跑到凡间去残害百姓,三公主就主动请求到地上去抓拿孽龙。这样,三公主就来到了地上。
一天她追捕恶龙来到桃山下,遇到此时正在桃山修道的书生杨天佑。杨天佑对三公主一见倾心,三公主也对杨天佑也动了凡心,不久两人就喜结良缘了。
事情很快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勃然大怒,眼见就要派天兵天将到地上来抓拿三公主去问罪。南海观世音不忍生灵涂炭,就亲自到人间去劝说三公主。
可是,此时的三公主已为杨天佑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杨戬,一家三口过着幸福融融的喜乐日子。观世音看到人间这般的美满,也很感动,便把三公主叫到一旁对她说:“你父皇已经知道了,而且非常生气,定要来抓拿你。
你还是回到天上去吧,要不天佑和小杨戬都会遭受灾祸的。”听了观世音的劝说,三公主无话可说,只得忍痛割爱,与亲人诀别而去。
三公主因为触犯了天条,最后还是被玉帝压在桃山下。后来,杨戬长大成人了,并拜了玉泉山的玉鼎真人为师,学得了一身神功。
当他得知自己的亲娘被压在桃山下,就辞别师傅前往桃山救母。杨戬的一片孝心感动了玉帝,玉帝也喜爱这个小外甥,就下特旨赦出了三公主,让他们家人团圆。
从此杨天佑一家三口都到了天上。到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他为了显示自己功德,就征集天上所有的百姓为他在骊山修建宫殿。秦始皇派遣大量监工监督老百姓没日没夜地为他修建,很快就累死了许多人。
百姓也怨天怨地:打了这么久的仗,结果老百姓还是不得安宁。天母娘娘这怨气冲到天上,被正在天宫打坐的三公主看见了。
她马上拔开去雾一看,只见天界下面的骊山上人山人海,许多老百姓在修建宫殿。三公主看到这些劳作的老百姓全被扁担压弯了腰,步履为艰,苦不堪言,就动了怜悯之心。
于是拿出一把细小的红线,对着作了一通法术,就往下一撒。这红线飘飘悠悠,一根根落在老百姓的扁担上。
立刻,老百姓的担子就变得很轻很轻了。这样,老百姓干活轻松了,就个个喜形于色。
可是这事不小心被秦始皇知道了。当他知道这些细小的红线能有如此神奇的功能。
竟下了一道圣旨,把所有的红线都收集了起来,并将这些小红线一根根拧在一起,结成一根粗粗的神鞭。这根神鞭威力无比,只要用它一抽打,就能将一座山劈成两半。
秦始皇得了这根神鞭,欣喜异常。因为,在他修建宫殿的骊山旁边有两座山,妨碍他修建更大的宫殿。
于是,他就拿起神鞭,把这两座山往东海赶。东海龙王知道这件事,很担心自己的龙宫被毁。
忙忙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求救。玉皇听了龙王的汇报,于是就派三公主去处理这件事,因为骊山本也是三公主修行的地方。
三公主是非常聪明的人,法力又无穷。虽然秦始皇有了神鞭之后力大无穷。
但是三公主还是想凭借自己的智慧来制服他。她于是变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仙女。
秦始皇见到了天上的仙女下凡,立刻失魂落魄,一下就被三公主的美色吸引住了。三公主便乘机拿走了那条神鞭,化作一阵风飞到了天上,也就解了东海龙王的围。
再说秦始皇不见了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的三公主,思念成疾,便踏遍山山水水去寻找三公主,并在全国搜求天下的所有的美女。从此,皇帝就有了三宫六院,佳丽三千。
这样老百姓就有很多人就娶不到妻子了,就有些人责怪三公主。这样三公主再在人间出现的时候,就不化作美丽的年轻女子了,而只化成老妪。
以后,三公主经常变成一个老婆婆,在骊山附近,施神授法,为过路的老百姓指点迷津,人们就称她为“骊山老母”。到了晋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名叫李筌,极爱神仙之道。
有一次他在嵩山虎口岩石中,得到了一部《黄帝阴符》,他天天念诵,就是不明白其中的寓意,所以他的道行也进步得很慢。这样,他带着《黄帝阴符》去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以期遇到神仙请求指点。
一天,他走到陕西,在骊山脚下,又在念诵《黄帝阴符》。这时,遇到一个老妈妈,穿着破烂的衣服,拄着拐杖走过来,神情很不一般。
当她听到李筌的念诵,不经意地随口说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了老婆婆的话很诧异,觉得这个老婆婆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便立即拜下请求教诲。
老婆婆说:“我念诵《黄帝阴符》已经有一千零八十年了。只是年轻人,你又是从哪里和得这《黄帝阴符》的呢?”李筌连忙稽首拜礼,把得符的详细经过告诉了这个老婆婆。
骊山老母仔细打量了李筌一番,觉得李筌本有仙名,该当名列仙籍,而且他的骨相已经有了仙气,就点化了李筌。随后骊山老母又送给李筌一个瓢,瓢内装有半升麦饭。
李筌吃了这瓢里的麦饭,从此不吃任何的东西,也不会觉得饿。唐朝代诗人李白在没有发奋读书之前,曾经碰到过一个老太婆在溪边石头上不停地磨一根很大的铁杵。
这也是骊山老母特意来引导李白的。到后来的历史戏剧《薛丁山三休樊梨花》中的樊梨花武艺高强,百战百胜,祭起法力,就能呼风唤雨,移山倒海。
樊梨花之所以有此法力,也因为她得到师傅骊山老母的传授。总之,骊山老母是一个救。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在通俗小说或戏曲中,骊山老母也称“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
黎山老母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女仙名,亦称作“骊山老母”,亦称无极老母。传说骊山老母居于骊山,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道观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
传说中骊山老母横跨多个时代,具有极为强大的法力,并教出各个时代中的英雄女将,如齐宣王的妻子钟无艳(战国时代)、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唐代)、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宋代)、高君保的妻子刘金定(宋代)、祝英台(东晋时期)、千年白蛇白素贞(宋代)等,都为骊山老母的门下弟子。
黎山老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仙名,亦称作“骊山老母”。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
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
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
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
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
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
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如传说中的白素贞(白娘子)和女将樊犁花,都是黎山老母的弟子。
黎山老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仙名,亦称作梨山圣母或骊山老母。
梨山老母 史载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
如传说中的女将樊梨花,即为黎山老母的弟子。 梨山老母,鹤发童颜的老顽婆,住在云深不知处的桃花源,武功深不可测,精通天文地理、五行术数,行踪飘忽不定,胡搅蛮缠中却语带机锋,知道樊梨花的命运之劫,告知其父母十八岁前不得让她出门并为其完婚,方可化解灾难。
梨山老母与樊梨花 看过历史戏剧《薛丁山三休樊梨花》和读过小说的读者,都知道樊梨花武艺高强,百战百胜,祭起法力,能呼风唤雨,移山倒海。樊梨花她之所以有此法力,因她得到师傅梨山圣母所传授。
樊梨花,樊元帅之俗名,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骊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
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将嫁与大唐小将薛丁山协助征西。”与花木兰、穆桂英并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史载梨山老母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
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أ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
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 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
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
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
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据清人俞樾《史记·秦本纪》及《汉书·律历志》中有关记载:骊山老母生于殷、周之间的骊山。
骊山女姓姜,嫁与戎胥为妻,因骊山女武艺高强,且得高人传授,精玄理兵法,除暴安良,受骊山先民的崇拜。至唐宋时期,骊山女被奉为女仙尊称“骊山老母,'。
(见《小浮梅闲话》)。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
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
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
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
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
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
如传说中的女将樊犁花,。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
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
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
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
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
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
如传说中的女将樊犁花,即为黎山老母的弟子。
看到电视剧《西游记》的都知道,为了考验唐僧几个人,黎山老母和其他三位观音菩萨一起演了一出美人计。其中三位观音菩萨都称呼黎山老母为母亲,要知道仙界的等级要是很森严的,黎山老母被她们三位称为母亲,可见黎山老母的身份是在她们三个之上的。其实,黎山老母的身份还真值得那三位菩萨叫一声母亲,因为她就是女娲。
黎山老母也可以称为“骊山老母”,可以推断骊山就是黎山老母修炼的地方。在神仙界,地位在几位菩萨之上的女神仙没有几个,其中王母娘娘就是一个人,再往下数,就只能是女娲娘娘了。女娲娘娘曾经补天,并且用泥土创造了人,所以她可以说是创世女神。她在仙界有非常高的地位,就连如来佛祖对她都非常尊敬。
女娲娘娘平时很平易近人,所以她是很有可能会和几位菩萨一起去考验唐僧师徒四人的。加上,人们都认同的等级观念,几位菩萨也不可能会去称为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为母亲,所以黎山老母最有可能就是女娲娘娘了。
通过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几位菩萨都愿意称呼黎山老母为母亲,一来黎山老母在仙界的级别比她们高一些,二来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她也值得别人叫她母亲,三来女娲娘娘待人和善,就像一个母亲那样温柔。以上,都是观音菩萨会称呼黎山老母为母亲的原因。
陈抟老祖,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
唐朝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便发誓不求禄仕,遂隐身山林,以山水为乐。 骊山老母一作“骊山姥”,或“黎山老母”。
道教崇奉的女仙。《太平广记》 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
略云: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 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
因入秦,至 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 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
’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 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 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
’”①于是命李筌坐树下,为其说《阴符》之义。谓 “《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之常典耶!”② 遂对《阴符经》之出世和内容,进行长篇解说。
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 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飘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 中。
却至树下,失姥所在,唯于石上留麦饭数升。”③筌乃食麦饭而归。
此从绝粒 求道,注《阴符经》,著《太白阴经》行于世。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实有其人,非乌有也。
《史记·秦本 纪》:‘申侯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 保西垂。
西垂以其故和睦。’……《汉书·律历志》载张寿王言:‘骊山女亦为天 子,在殷、周间。
’考骊山女为 胥轩妻,正当商、周之间,意其为人,必有非巢 囊眨詈钏服,故后世传闻有‘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 母’。” 《神仙感遇传》载唐少室书生李筌常游嵩山,得《黄帝阴符经》,遇骊山老母, 指授秘要。
宋郑所南有《骊山老母磨铁杵欲作绣针图》诗。小说所称,非无自矣。
“④按俞樾是从典籍角度,指出骊山老母之所本,并非认定为实有其人。骊山老母 为道教尊奉的神仙,则由来已久。
骊山系秦岭山脉的一个支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最高峰海拔1256米。
山上松柏满坡,一片苍郁。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里被涂上了一抹红霞,异常抚媚动人,称为"骊山晚照"被誉为古"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苍翠秀雅,又有源源不竭的温泉水,周、秦、汉、隋、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有行宫别馆。 骊山有不少别名。
古时这里产美玉、黄金,与邻近蓝田山一脉相承,故亦名"蓝田山";它所在的临潼县唐代曾名会昌县、昭应县,因而又有 "会昌山"、"昭应山”之名。 女娲坐骑化骊山 骊山的得名,有几种说法。
一说因商朝时,这里曾是骊戎国所在地,故名"骊山"。 骊戎又称丽戎,骊山也叫"丽山"。
另一说与女娲有关。 女娲是上古女神,相传是她创造了人类。
那时地上荒无人烟,空旷大地只有她一个人。女娲感到很寂寞,就用水土和成泥,捏成一个个人的模样,用嘴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活人。
这些泥人繁殖后代,越来越多。 也有说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婚配,结为夫妻,繁衍出人类。
后来,共工与颛顼为争霸权而恶战,共工氏战败,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撞断西天角一根天柱,天塌地陷,天空向北倾斜,地面向东南塌陷,洪水泛滥成灾。女娲为拯救万民,在骊山炼就五色石,补好天空,折断鳌足支撑起四极,治服洪水,将人类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女娲氏被尊为"骊山老母",相传她死后就葬在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她的名叫"骊"的坐骑便化为骊山。
骊山北麓有一条峡谷,《水经注》称它为女娲氏谷。后人还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老母殿,佚奉女娲氏。
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初,当地农民都要用新麦面烙成饼,抛上房顶,纪念女娲补天,并上山朝奉。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