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
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原始典故
《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左传??宣公四年》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今文翻译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却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此是后话,不提。而“染指”一词即出于此
染指的典故来源:《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地盛产团鱼,即甲鱼。
某日,楚 人献给郑灵公此物尝鲜,此事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两人知道了,他们奉召晋见 时,公子宋伸出食指贪馋地说:“我一定要尝尝它的美味。”走进宫中,正巧看见厨师 正在烹煮团鱼,俩人相视一笑。
郑灵公瞧见觉得奇怪,就问为何发笑,公子宋低头不 语,子家见瞒不过去只得实话实说。一会儿,团鱼上桌,郑灵公请诸位大臣品尝,偏 偏不请公子宋,公子宋怒从心起,走到盛满鱼羹的鼎前,伸手捞出一把团鱼肉,边吃 边向外走去。
“染指”一词遂由此出。 这个典故的解释: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宋与子家一同上朝,路上子宋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子宋就对子家说:“以前,只要我的指头颤动就一定有好吃的异味可品尝”。
入朝一看,果然国君郑灵公要宴请大臣们吃“水鱼(即甲鱼)”。子家感受到很惊奇,俩人相视一笑,郑灵公问他们笑什么,子家便把子宋指头颤动的事告诉了郑灵公。
郑灵公也觉得奇怪,便想开一个玩笑,宴席上大臣们都在吃甲鱼,郑灵公偏不准子宋吃。 子宋是数一数二的大臣,大权在握,这使他很难堪,觉得很没面子,一气之下也不管郑灵公同不同意,擅自闯到鼎边用指头在鼎里的鳖汤里沾了一下送到嘴里,弄得满手油腻,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染指”之由来。
这还没完,郑灵公见子宋如此无礼,要杀他。后来子宋竟先下手为强,把郑灵公给杀了,造成郑国内乱。
用现在的话讲:都是甲鱼惹的祸。 这个恶作剧以悲剧收场,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染指”,“食指大动”两个成语。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染指”意为占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染指”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记载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宋与子家一同去见郑灵公。
将进宫门时子宋说其食指在动,今天会尝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看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 的甲鱼切成块儿。
子家与子宋相视而笑。郑灵公好奇地问他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便不再说什么。
等大夫们到齐,用鼎煮熟的大甲鱼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尝后大赞,示意大家一起吃。
但是,子宋却呆呆地坐着。 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 子宋大权在握,是数一数二的大臣,他一气之下也不管郑灵公同不同意,突然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这就是后世所称“染指”的由来。 郑灵公见子宋如此无礼,要杀他。
子宋竟先下手为强,把郑灵公杀了,造成郑国内乱。
春秋时期,一次,郑国的大夫子公和子家一同上朝。
途中,子公的食指突然颤抖起来,他一边让子家看跳动的手指,一边自豪地说:“过去我的食指每逢跳动的时候,都会有美味佳肴享用。看来,今天入宫,肯定又能吃到好吃的东西了。”
听了子公的话,子家半信半疑地说:“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吧!我觉得你是在夸夸其谈,分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一定不会是真的。 ” 两人人宫后,碰巧看到宫中的厨师提着几只大鳌准备宰杀,一问,得知是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的礼物,郑灵公准备今天以此宴请大臣们。
于是,子公自豪地说:“如何?我说的是真的吧? ”子家不得不信,两人便一同笑了起来。 恰好此时,郑灵公出来了,看到他们笑不可支的样子,便问道:“什么事情让你们如此高兴?”子家用手指着子公,说道:“方才他的食指一直在跳动,说是有美味享用,我以为他在说谎。
方才碰到厨师提着几只大甲鱼,又听说是大王准备赏赐臣下吃的,才不得不相信他的手指确实灵验,所以才笑了 起来。” 郑灵公素日里的脾气很像小孩子,和子公的关系 也不错,于是就故意开玩笑说:“我觉得,手指头是 不是真的灵验不好说啊!” 当曰晚宴上,郑灵公用甲鱼羹宴请大臣们。
郑灵 公说:“今日,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几只大甲鱼,以 示友善。我命宫厨做成了甲鱼羹,请大家一同享用这 珍稀的美味。”
大臣们听了,纷纷向郑灵公表示了谢 意。 没多久,甲鱼羹端了上来,摆在了众大臣的面 前,而唯独子公的面前没有。
子公正在疑惑,只听郑 灵公对大臣们说:“今天子公对我说,只要他的食指 一跳,就会享用到美味佳肴。 今天他的食指又跳了, 刚好楚王又送来了难得一见的大鳌,这样看来确实很 灵验。
然而,我方才命厨子,让他别盛甲鱼羹给子 公。这下他就没有甲鱼羹吃了,他的食指岂非又不灵 验了吗?” 子公听后,才明白为什么席上唯独自己没有分到 甲鱼羹。
素日里,子公与郑灵公关系很不错,称得上是郑 灵公身边的亲信大臣,不承想郑灵公会这样对自己, 让自己在众多同僚面前丢尽了脸面,顿时满脸通红, 心中愤慨极了。 他突然跳了起来,冲到了郑灵公的桌前,手指头直戳到了郑灵公的鼎襄,蘸了一蘸,一边用嘴咂了咂,一边高声说道:“谁说我的手指不灵验?现在我已经染指鼎中,品尝到了甲鱼羹的美味,足以证明它的灵验! ”话音一落,子公便离席而去。
郑灵公火冒三丈,大骂子公,并对外宣称要责罚子公。 宴席也不欢而散。
子公听说郑灵公要责罚自己,便和子家密谋,杀掉郑灵公,拥戴公子坚为国君。郑灵公就因为一场不该开的玩笑,引来杀身之祸。
他仅仅做了一年的国君,完全是咎由自取。 。
春秋时,有一次郑国的大夫子公和子家共同 去朝见君王。
路上,子公的食指忽然跳动起来,他 一面把手指伸过去给子家看,一面得意地说:“以 前我这食指动的时候,肯定会吃到山珍海味。看 来今天进宫,一定又能吃到什么好东西了。”
子家 听了,将信将疑。 两人入宫后,正巧遇到宫中的厨师要宰杀几 只大鳖。
原来,这是南方的楚国派人送来的礼物, 郑灵公正准备用它招待大臣们。子公得意地说: “怎么样?我没有瞎说吧!”子家十分信服,两人不 由相视大笑起来。
正在这时,郑灵公走了出来,见两人如此大 笑,便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子家指了指子 公,回答说:“刚才他的手指头直跳,说可以吃到美 味,我还很是怀疑。 刚才瞧见厨师拎着几只大鳖, 又听说是大王赏给大臣们吃的,觉得他的指头还 真是很灵,所以笑了起来。”
郑灵公听了心中却有些不高兴。当天晚宴, 郑灵公用鳖羹招待大臣们,故意没有给子公一份。
子公心中十分生气。这时却听郑灵公对群臣说: “今天子公说,只要他的食指一动,便会有山珍海 味吃到嘴里,似乎很灵验。
现在他吃不到鳖羹,他 的手指还灵吗?” 子公听了,这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席上没有鳖 羹。他平常跟郑灵公关系甚密,可算是郑灵公最 亲近的大臣,没想到郑灵公对待自己竟然这样,使 自己在众多同僚面前大失面子,不由憋得满脸通 红,心中充满了愤怒。
他猛地跳起来,冲到郑灵公 的桌前,在郑灵公的鼎里戳了一手指头,蘸了一 蘸,放在嘴里一曝,大声说:“谁说我的手指头不灵 验?现在鼎中已被我染指,尝到了鳖羹的味道,这 就证明它是灵的!”说罢,子公拂袖而去(子公怒, 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郑灵公十分生气,决心要杀子公。
子公知道 郑灵公会惩治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和子家合谋 将郑灵公杀了,另立公子坚为国君。郑灵公只开 了一次不应该开的玩笑,结果便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来,“染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占取非法的 利益,也指插手某事。
捉刀: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
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长的不够威严,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就叫外貌威武庄严的部下崔季珪穿上他的衣服,假扮他的身份接见使者,而曹操自己却拿着刀扮成护卫,站在崔季珪的坐榻旁边。
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以上是通行解释。 实际上,参见刀笔吏、捉刀人词条,古代捉刀人即刀笔隶,写文字的,就是说以上解释是错的。
曹操当时扮的不是提刀侍卫,是史官一类的记录员。 染指: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
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却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
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
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
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
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
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
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
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
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
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
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此是后话,不提。
而“染指”一词即出于此。 物色: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砀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生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涂鸦: “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 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
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唯妙唯肖。
春秋:以春季与秋季代指时光年岁。另有儒家著作,中国一个历史时期。
润笔:《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 立作诏书, 高熲 戏谓 译 曰:‘笔干。’ 译 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 唐 宋 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唐 殷文圭 《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 张华 。”。
染指意思: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词语】:染指
【拼音】:rǎn zhǐ
一、染指基本释义:
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二、染指引证解释:
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朱自清《<;背影>;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三、染指用法示例:
1、这笔款几经转手,必然有一部分被经手人染指。
2、你是能够决定办公室人事架构的人,因此不要染指人事架构图上那些名字排在你下面一行的人。
扩展资料
染指近义词:问鼎、介入
一、问鼎
【词语】:问鼎
【拼音】:wèn dǐng
【释义】:触犯;过问。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示例:
1、湖人在4年中首次问鼎太平洋区冠军,并且在拿下这场关键战役后对西部榜首发起了冲击。
2、但如果是女真谋反,问鼎中原,然后汉族起义驱逐了女真,事情就很难说了。
二、介入
【词语】:介入
【拼音】:jiè rù
【释义】: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
示例:
1、我应该保持不介入的状态。
2、他不介入他们之间的争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染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