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中国古语,指事物内部的可分性、矛盾性。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提出和阐述过这个概念。《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隋杨上善已提出:“一分为二,谓天地也。”北宋邵雍在解释《易传·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时,曾用此语(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上》)。南宋朱熹在说明“理一分殊”时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中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唯心主义色彩甚浓。朱熹的一分为二,并没有超出一个分割为两个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957年毛泽东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以后又多次加以论述和应用,并肯定:“一分为二”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来的。于是“一分为二”逐渐广为流传。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一分为二”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就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一分为二是普遍的,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应该看到事物可分性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一分为二,就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也要看到双方的联系和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一分为二也可以看作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查看更多 ︽收起更多
出 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卷七:“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列子•仲尼》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 样? ”孔子回答:“颜回的仁义比我强。” 子夏又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子贡的口才在我之上。”
子夏 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 “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及的。”子夏再问: “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 庄重超过了我。”
子夏疑惑地说:“既然他 们都比你强,那么他们为什么都愿意拜你 为师呢?”孔子说:“颜回仁义但不懂得 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勇敢 但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与人和不 来。他们为人的优点虽然是我不能及的, 但是他们的缺点我是没有的,所以都愿意 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成语】: 一分为二
【拼音】: yī fēn wéi èr
【解释】: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出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举例造句】: 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拼音代码】: yfwe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五厘钱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客观看待问题
【英文】: A whole divides into two
【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