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黔娄身世的历史记载,汉代刘向《烈女传·贤明传·鲁黔娄妻》认为黔娄为鲁国人。而《汉书·艺文志·黔娄子四篇》及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先生》皆认为应是齐国人。按齐威王(前356年—前320年)与之交往的年代,黔娄当为战国时期人。
当年,黔娄在今千佛山开凿此洞,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于此,著书四篇,言道家之用,名《黔娄子》(已失传)。四篇文章究天人之际,通阴阳之变。据说《黔娄子》的最终完成,黔娄妻子施良娣起了重要作用。黔娄妻子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其父乃是为帝王家进行鬼神祭祀的“太祝”。《黔娄子》刚写完,因与现实联系不够密切,所以并没得到大家的认可。施良娣嫁给黔娄后,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挟其家学,将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输给丈夫。黔娄根据妻子的意见,对所著加以充实、订正,重新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
《黔娄子》轰动了齐鲁一带,被士子们奉为圭臬;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对治国安邦有所启发,对黔娄的学识修养非常心仪。鲁恭公想任他为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生活,他以无功不受禄坚辞。
后来,黔娄夫妇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齐威王欲聘他为国卿,也遭拒绝。虽如此,齐国一有重大事故或外敌来犯,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多能化险为夷。
真正令黔娄名传不朽的是“斜余不如正欠”的故事:黔娄去世时,曾子来吊唁,只见黔娄的遗体停在窗下,身穿破旧的丝棉袍,头枕砖块,身下铺着稻草。尸体上盖的布被因人长被短,盖头露足。曾子说:“把白布斜着盖不就盖严了吗?”黔娄的妻子道:“斜着盖有余,不如正着盖不足。先生在世的时候非常正直,死后却让他歪斜,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
东晋陶潜在其《咏贫士》诗和《五柳先生传》里,对黔娄的品德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唐诗人元稹在悼亡妻诗《遣悲怀》中自比黔娄,将妻子比作黔娄妻:“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讴歌了纯洁真挚的夫妻之情。可见,黔娄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之深。
据说清嘉庆年间,千佛山黔娄洞内尚有黔娄子的坐像,白须方巾,文士打扮,后被毁。1980年,洞穴进行了整修,洞内迎门石壁上嵌一石碑,记载了黔娄的故事。
今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召村东南,原来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古墓,因年久失修,封土已平,但遗址尚存,此即黔娄墓遗址。
黔娄夫人的贤德 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最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怀”,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诗的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是用两个典故说同一件事,即贫贱夫妻,如涸辙之鲋,相懦以沫,诗中提到的黔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黔娄子”。
黔娄是鲁国人,他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期,这时,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级制度也渐趋崩溃,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各国诸候纷纷将才智之士网罗在自己的身边,平民开始攀登政治舞台,动辄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娄也是一位大有学问的人,他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黔娄夫人却是贵族出身,黔娄夫人叫施良娣,知书达礼,明媚灵巧,称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亲官居“太祝”,所谓“太祝”,就是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职,与“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辞,“太宗”管理词庙及安排祭祀的事务,“卜正”专司占卜吉凶,“太史”记录时事,观察天象,保护文书,在商周时期,迷信鬼神的时代,这是四种非常重要的官职。
这四种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职,世代承袭,由于子孙众多,食田俸禄不足以糊口、于是纷纷挟其专业才智,从周王室出走,逐渐分赴各诸候国谋求发展,施家就这样来到鲁国,施良梯的父亲也就成了鲁国的“太祝”。 祭祀鬼神是一种清贵而受人尊敬的职业,何况施良梯才貌双佳,要找一位金龟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王孙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娄子。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无宗法地位,更没有任何继承权。所以女子的娘家声势地位不论如何显赫,你一旦出嫁就毫无相干,只看你夫家的情况,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娘家只是你的暂住地,夫家才是永久的归宿,女子出嫁以后都要随丈夫姓,自己根本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一生的贵贱苦乐从此决定。因此对于施良娣要嫁黔娄子,她的家人全体反对,多次劝解、告诫。
无奈施良娣心志已坚,百折不回。 施良娣豪气如云地从贵族家庭的娇女,变成平民庐中的黔娄夫人,从此脱下绮罗换上布衣,洗尽铅华插上荆钗,躬操井臼,并下田与丈夫一同耕作,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
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黔娄子》四篇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其内涵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数学”部分,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再化为六十四卦再成三百八十四爻,从而更衍生一千五百二十策数,作为包罗宇宙一切的事物的“常数”;另一为“化学”部分,如五行、阴阳、奇偶、顺逆、本末,始终,为构成宇宙一切的“变理”。
黔娄子认为:‘数学”,总摄万物之数,是万物的“性”,“化学”以成万物之形,是万物的“质”,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质,从无形而生有形,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骤。 开始《黔娄子》一书,由于调子谈得太高,似乎还未能与眼前事物产生密切的关连,因而也未得到大家的推崇。
自从施良娣成为黔娄夫人后,挟其家学,于枕畔私语或桑荫闲话中,不断把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输给丈夫,认为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放吉、凶、得、失、悔、吝、忧、虞之象明了!便涵盖了古今万事万物,究察了宇宙天人之际。黔娄根据夫人的意见,对以前所写的四篇论著,加以充实、订正,加上了解人类自然的天性,洞悉其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态行为”。
于是重订的《黔娄子》四篇,立即轰动了齐鲁一带,士子们悉心研究,因它学究天人,于是奉它为圭桌;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有益治国安邦之道,对于黔娄的渊博和修养非常心仪。鲁共公想立他为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鲁共公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
所以,一般人对黔娄先生的高风亮节更加钦敬。 这种人生观和生活取向在今天这种纸醉金迷,趋炎附势的社会里是很难理解的,然而黔娄夫妇却确实是这样做的。
当时连年荒旱,又逢巨风肆虐,黔娄和夫人衣食为艰,达官显贵纷纷馈赠,也被婉言谢绝,迫于生计,他们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自食其力。齐威王听说高士黔娄来到齐国,就想聘他为国卿,也遭拒绝。
黔娄虽未在齐国担任官职,但齐威王对他十分尊敬,齐国一有重大事故或外敌来犯,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多能化险为。
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高士, 齐、鲁两国国君都请他做官,但他 坚持不去。
齐威王曾亲自请他,还 远远下马脱靴,以示尊重。 黔娄出身贫寒,他的妻子施良 娣却是贵族出身。
嫁给黔娄后,她 从一个贵族千金,变成平民庐中的 黔娄夫人,从此脱下绮罗,换上布 衣,洗尽铅华,插上荆钗,亲自操 持家务,并常常与丈夫一同下田耕 作。 穿的是自己纺织缝纫的布衣,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蔬菜,安贫乐道。
黔娄死后,因家贫如洗,盖体的被子太短不能盖满全身,有人建议把被 子斜盖以盖住全身,黔娄的妻子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 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作有一首《咏贫士》, 赞誉黔娄的高贵品格:“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弊服仍不 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后世常用“黔娄”来喻指操守髙洁的贫士。
王维《过沈居士山居哭 之》:“善卷明时隐,黔娄在日贫。”以黔娄喻指沈居士,称颂他生前安贫自 守的品行。
孟郊《新卜清罗幽居奉献陆大夫》诗云:“黔娄住何处,仁邑无 馁寒。 ”诗人以黔娄自比,并对当地的地方长官有所称颂。
元稹《遣悲怀三 首》:“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作者以黔娄自比,追述韦丛嫁 给自己后,和自己一起过着贫困生活。
白居易《赠内》:“黔娄故穷士,妻贤 忘与贫。”借此与妻子共勉。
皮日休《七爱诗•元鲁山》:“既卧黔娄衾,空 立陈寛碑。 ”借用黔娄死后衣不蔽体之事,称许元鲁山操守高洁,死于贫困。
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最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怀”,
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诗的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是用两个典故说同一件事,即贫贱夫妻,如涸辙之鲋,相濡以沫,诗中提到的黔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黔娄子”。
这是关于鲁国黔娄先生老婆的故事。
黔先生去世的时候,曾子和他的弟子前去追悼。黔夫人出门迎客,曾子上前慰问。进屋后,看见黔先生遗体陈放在窗户下,垫着草席,枕着砖头。衣服破旧,身上盖着布单子,还不能蔽体。盖着头,则露脚,盖着脚,则露头。
曾子灵机一动说:把单子斜着盖,就能敛葬了。钱夫人说:斜着盖上,不如正着盖不上。我家老黔就是不肯搞歪门邪道,才落得如今穷困而死。活着的时候一生正直,死了还要来斜的,不是老黔的风格啊!
曾子听后情不自已,放声大哭说:唉,尘归尘,土归土,先生挂了,可有什么谥号?黔夫人说:谥号是康。
曾子说:老黔活着的时候,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死了也没办法好好敛葬,也没有酒肉祭祀。活得憋屈,死得窝囊,怎么还这么高调,谥号叫康呢?
黔夫人说:我家老黔可不是一般人,当年鲁国国君请他出山当宰相,这个倔驴不去,也算是有地位。后来赐给他三十钟小米(大约7500斤,),这个挨千刀的又没要,也算是有财富。这个老顽固啊,甘于平淡,安于卑微,不因为贫贱而难过,也不追求荣华富贵。这辈子追求仁、义,也算是追求到了。所以把他的谥号叫做康,不是挺合适吗?
曾子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黔先生德高望重,黔夫人也令人敬佩啊!
通俗一点的翻译在这里:/view/33145.htm
里面“曾参吊黔娄”部分。
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
南齐庚黔娄,为孱[音chan]陵令。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音chai]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音sa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到县未旬日,椿[音chun]庭遗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解析: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一孝子庾黔娄的故事,其合理内核,有三点可说:一,孝子和亲人是心连心的,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老人,尤其在远离亲人时候,更是会牵心挂肚,而当父母有病痛或生命垂危时,更让孝子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这可能是古今孝子都相通的地方。二,孝子之至孝,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官位,当然还有舍弃其他的东西而在所不惜。顺便想起元本高明在《琵琶记·伯喈五娘相会》中的一句很有趣味的话: 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现代读书人读来,不知另有一番滋味否?三,孝子之至孝,甚至把亲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至于可以用己身来换他身。今天有许多报道,孝顺的子女把自己的器官移植给父母,不就是这回事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