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
……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
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
」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
」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
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
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
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
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
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
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
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参考资料:百度。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1.得意忘形 典故东晋阮籍狂荡无羁,能诗善文,有时在家读书,数月闭门不出;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
当他快乐时,就发疯似狂,忘乎所以,甚至连他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2.凤毛麟角 发生地乌衣巷典故南朝时期的谢超宗,是乌衣巷有名的才子。
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而“麟角”之说则是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中主李璟喜爱诗词,他的《摊破浣溪沙》中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
而冯延巳的《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拿这句词和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回答说:“不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4.渐入佳境 典故东晋画家顾恺之长期在建康生活。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吃甘蔗时跟别人相反,每次都是从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释说: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
5.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
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6.量体裁衣 典故 南朝时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
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7.危言耸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
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
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8.盲人瞎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
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边自然是很危险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
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由于当时在场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听了此话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好说了一句语双关的话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卫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其书中说的王逸少就是乌衣巷里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 东晋明帝时。
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
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1.遗臭万年 典故 东晋明帝时。
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
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2.一往情深 发生地 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
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
: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西子沈沙(恒心毅力) 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围魏救赵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东施效颦:【基本解释】: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拼音读法】:dōng shī xiào pín
【使用举例】:若真也葬花,可谓“~”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红楼梦》第三十回)
【近义词组】: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
【反义词组】: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