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齿庵在潮州市区下西平路道后巷,始建于唐代。原名叫济生庵,关于它的名字的历史传说 来源于唐代大诗人韩愈。
韩愈因不信神佛,上谏迎佛骨一事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使。到达那天,下属官吏、全城百姓夹道欢迎。突然前面一个和尚朝他马前走来,那和尚英俊魁梧、且脸方额阔,近前时却叫人害怕。原来他有两个暴出的大牙,骤看如寺庙里狰狞的罗汉。韩愈顿生不悦,心想:“此人一定是个恶僧,他若有愚惑百姓,定要把他两个大牙拔掉。”到了太守府,韩愈盘问和尚何来,知其为济生庵得道高僧大颠,功德圆满且法力高强。
次日,韩愈刚升堂办理州务,跟班便呈上一小包东西,说是大颠和尚差人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个大牙齿,另外是一纸倡话,字体浑厚端庄,书“儒以仁为本,佛亦济众生。道异旨自同,会我海屿边。”这就使韩愈陷入迷惑之中:“这和尚还真神灵,能熟知我心想。” 内疚地说:“我单凭相貌轻率地对一个人下结论,枉曲了好人,实不应该。”于是当堂挥笔写了“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送道到济生庵,可大颠和尚已前往潮阳灵山寺。自此济生庵改名为“叩齿庵”。
轶事典故
南庵之语
陈尧佐初见陈抟时,陈抟惊奇于他的风骨,认为他可以学仙。陈抟带陈尧佐拜访引之同访白合的一位修士,陈抟问修士说:“怎么样?”修士掉头说:“是南庵啊,将位极人臣罢了。”陈尧佐不明白南庵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担任转运使,途经终南山,碰到路人告诉他说:“我刚从南庵来。”陈尧佐于是派侍从打听南庵的所在地,因而前往游览。前行不过几里,仿佛像平生曾经历过一样。等到了南庵后,马上默记下了自己默识其宴坐及休息的地方。陈尧佐考证南庵修行及示寂的时间,正是自己出生的那天,他这才明白自己的前身是南庵的修行僧。
以身作则
陈尧佐知寿州时,遭逢饥荒,他自己率先献米做粥来赈济饥民,寿州官民因而争相献米,保全了数万百姓的性命。陈尧佐事后说:“我难道会把此事当成私人的恩惠吗?只是因为与其用政令指挥人,不如以身作则,而让大家自愿仿效。”
不惧权贵
当时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官员打算加罪陈诂,便使县为之一空,刘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宰相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以嫌不敢争辩。事情传至枢密院,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则奸吏得计,以后谁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
俭约爱物
陈尧佐性情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人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随时就缝补,说:“无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弃。”自号“知余子”。临终前一日,自撰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使相接受俸禄不为耻辱,这三者大略可以归息于父亲栖神之地了。”陈抟曾对他的父亲说:“您三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中子显贵而且年寿高。”后来果像陈抟所说的那样。
书法趣闻
陈尧佐擅写八分书,自创“点画肥重”的堆墨书。他出知郑州时,曾在府中摆宴,一位伶人为戏弄陈尧佐,拿出大幅纸,用浓墨涂写,并用粉笔点上四点。陈尧佐询问:“这是什么字?”伶人回答:“堆墨书写的‘田’字。”陈尧佐大笑。
陈尧佐曾与石中立同任宰执,石中立一向诙谐逗趣,想要戏弄陈尧佐。政事堂(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中有黑饭床,长五、六尺,石中立取来取白垩横放在床上,长达一尺多。他对陈尧佐说:“我常常学习您的堆墨书。”陈尧佐听后,非常高兴。石中立让小吏把床抬出,接着说:“我已经能写‘口’字了。”陈尧佐明白石中立是在戏弄自己后,颇为失望。
陈尧佐游览长安佛寺时,为其题名。一位侍从不小心打翻砚台,弄脏了陈尧佐的鞋子。陈尧佐性急,一怒之下,便将毛笔塞进侍从的鼻子里,随行的客人无不大笑。
----百度百科
叩齿咽津又叫叩齿吞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方法。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也就是说,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叩齿能够强肾壮骨。
明代《修龄要旨》中记载“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清代《玄机口诀》中记载“叩齿法,简而易行,能令齿根坚固,至老而不脱落”。 这些都说明叩齿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
而口中的津液被古代人称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他们认为口中津液是肾中精气所化,咽津能滋阴降火。《灵枢•根结》中记载:“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内经知要•卷上》中记载“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 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
《红炉点血》中更进一步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由此可见,咽津不仅具有滋阴补虚、补益肾精的功效,还能调养五脏,增强脏腑功能,防治百病,常年坚持锻炼,可以祛病保健,延年益寿。
所谓“叩齿”,是指上下排牙齿轻轻叩击,以改善牙周内的血液循环,坚固牙齿;“咽津”,就是将口中增生的唾液随时咽下,将具有溶解食物、帮助消化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物质用来“灌溉”五脏六腑,增强脾胃功能。
韩愈走马牵山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骇怕。
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份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 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出处:①《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②唐代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太仓箴》:“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③唐代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
解释:“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事例:只闲闲~,去水任宽窄。 ★清·王鹏运《红情·苇湾观荷与乙庵分赋红情绿意》词
再说幻庵自跳出是非之门后,与弟子三上豪山到处游山玩水,倒也自得其乐。
行到浪华时,恰逢故人迁三郎。那 迁三郎乃浪华一绅士,颇喜弈道,一见老朋友到来,自然殷勤招待,再三苦留多住几天。
幻庵不便推辞,便住了下来。一天,迁三郎忽然领来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
那少年一见幻庵,忙上前深深一揖,口中说道:“井上先生,别来无恙。”幻庵一怔,只觉得此少年有些面熟,再想不起是在何处见过。
只见迁三郎笑嘻嘻地走过来,对幻庵道:“这位是坊门的高足桑原秀策,棋力四段,今省亲路过此地,想请老兄指导一局,不知老兄意下如何?” 幻庵一听“坊门高足”,猛然想起四年前御城棋赛的情形,不由脱口说道:“莫非那打翻杯子的小童便是你?”秀策微笑道:“正是,正是。”旁边迁三郎笑着接口道:“原来二位早已相识,那么幻庵老兄务必指导一局,让我等饱饱眼福才是。”
幻庵笑道:“老朋友之命,愚兄哪敢违抗?请吧。” 这便是答应了。
弈第二局时,气氛比起第一局可就大不相同了。幻庵既知秀策厉害,当然再不敢掉以轻心,圆睁虎目,一心要杀败秀策。
这场比赛虽非争棋,但正因不是争棋,反而弈得分外精彩,令人叹为观止。一开局,秀策便使出了独创的得意布局。
黑1、3、5先占角,然后黑7守角,黑9小尖是秀策的一大发明,被称为“坚不可破的小尖”。后来秀策以此布局在御城棋赛中大败群雄,于是人人争相效法,风行一时,被称为“秀策的1、3、5”。
直到现在,这种布局仍为人所采用。幻庵不甘示弱,也祭起了镇山之法宝-白10走大斜。
原来大斜本为本因坊丈和所创,是坊门的杀着,但幻庵当年为了打败秀和,将大斜研究得透彻无比,而且更有发现,结果反成为幻庵克敌制胜的法宝。此宝一祭,果然秀策着了道儿。
黑23长,被白24、26连压,再28、30连扳,黑棋成苦战之形。至白64,黑棋先着效力十去八九。
第一天弈至89手,因天色已晚,打挂休息,形势白棋有利。三天之后,此局在另一个棋友原才一郎家里续弈。
原才慷慨好客,结交甚广,故而三教九流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将一间诺大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那幻庵优势在握,更加心明眼亮,续弈的第一着白90便突入黑右上坚实的阵地。
此手看似极险,但秀策苦吟再三,竟找不到可将其歼灭的办法。至白118做活,白棋不但得到五目实地,还将黑棋右上宝库破得精光,实地大大领先。
不过,黑棋虽居劣势,仗着全局厚实,仍在全力维持。且不谈当局者在棋盘上拼命。
那些观棋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其中更有些自命不凡者,评头论足,指手画脚,恨不能代庖上阵,一展身手。不过议论者虽多,但有一条则是众口一词,即白棋必胜。
只有一位郎中忽然说道:“未必如此,依鄙人之见,恐怕是黑棋必胜!”观战者中认识他的人,知道此人医术虽高明,于弈道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肚内自觉好笑。有人故意打趣道:“原来老先生精通此道,我等孤陋寡闻,失敬!失敬!那么请问,何以见得黑棋必胜?”那郎中正色答道:“我虽不懂棋,但于医道还马马虎虎。
刚才秀策一子落盘,幻庵虽神色不变,耳朵却突然红起来。此兆乃惊急之下,人体之自然反映,一定是黑棋弈出妙手,白棋颇难应付,故而我断言黑棋要胜。”
闻者莫不掩口而笑,还以为郎中在说胡话。不料再看下去,情势果然有异。
只见幻庵双眉紧锁,着着苦思,步步长考,不但耳朵红,脸也涨得通红,这才相信郎中所言不虚。原来,幻庵弈得兴起,白122先引诱黑123打吃,待黑125补后,再126穿象眼,如此不但解消黑于A位的先手觑,而且可将中腹黑四子分断,再施攻击。
幻庵自觉构思巧妙,心中正在得意,不料秀策胸有成竹,当即打出黑127手。此手既可声援中腹四子,又可扩张上边黑势,同时消去了右边白厚味,局面顿时为之改观。
幻庵越看越觉得此点实为全局必争之要点,深悔大意,不由血液上冲,是故耳朵发赤。一般评论,认为白126如改弈158位,进可破上边黑地,退可扩张左右白势,仍是白棋有望之局。
不过,在实战中 象黑127这样的神来之笔,即便是一流高手,也未必就弈得出来。正因如此,这局棋遂得编入名局之林,称之为“耳赤之局”。
当天弈至141手打挂,第二天再续。等到秀策打出165手后,白棋已无胜望。
幻庵虽绞尽脑汁,拼命苦战,无奈秀策一得优势,弈得坚实无比,滴水不漏。全局整整弈了325手才终了,结果黑棋两目胜。
之后,幻庵又与秀策弈了三局。除一局幻庵“永久打挂”外,另二局秀策皆胜。
幻庵大败之下,不怒反笑,拉着秀策的手说:“下得好!下得好!将来执棋坛牛角者,非君莫属呀!” 注:秀策弈出“耳赤之手”后,日本棋界一直有人对此手进行专门研究,1936年,吴清源先生得出结论:白126应该于左方补棋,如此是形势不明的一局。
精究美食
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城镇生活的水平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则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以致饮食消费尤其惊人。于是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形成风气,集两者之大成的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用了不少篇幅记述了自家的饮食生活和饮食品。
张岱自称“越中好吃
的人没有超过我的”,喜欢吃各地的特产,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苹婆果、马牙松;山东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丰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苏州的一定要吃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一定要吃马鲛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一定要吃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今浙江诸暨)的一定要吃香狸、樱桃、虎栗;临海的一定要吃枕头瓜;台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东阳的一定要吃南枣;山阴的一定要吃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而且不管多远,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时间去品尝,如不一一弄到手,绝不善罢甘休。
而且,张岱善于吃蟹,他认为食物不加盐、醋的,够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时更加肥大,连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是壳里面的蟹黄、蟹膏厚实而实惠。因此,他每到十月时节,就与友人举行吃蟹会,所搭配的菜色,则是肥腊鸭、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则搭配兵坑笋、谢橘、风栗、风菱,饮品上则是兰雪茶。
巧对眉公
陈继儒是晚明山人群体的
领袖,声名远播。他与江浙士林联系紧密,他的生活方式、文艺著述对晚明的士人都有导向意义。张岱祖父张汝霖与陈继儒交情深笃,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汝霖赠给陈继儒大角鹿,眉公携至西湖,竹冠羽衣,往来于长堤深柳之下,见者称羡不已,眉公因此又号“麋公”。这样的馈赠显得十分风雅。陈继儒说:“肃之与余称三十季老友,而素心遥对,杖屦诗酒,呼吸相通”。万历三十年张汝霖带六岁的张岱到杭州拜见陈继儒,这次经历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终生难忘: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跨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张岱的对句与眉公的出句对偶工整,还带着几分揶揄嘲讽,眉公不以为忤,反称赞张岱敏捷的才思,在这样的细节中显示了洒脱的胸襟和气度。
童年的记忆是深刻而坚韧的,就像埋入地下的一粒种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芽、开花、结果。眉公是当时的大名士,交际酬酢繁忙,他的记忆里并没有留下这件事的痕迹。到崇祯元年,他对张岱已毫无印象,这一年张岱写成《古今义烈传》一书,托友人请陈继儒作序,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使他对眉公一直充满敬仰之情。虽然他与陈继儒直接接触很少,但在晚明的时代氛围中,陈眉公对于张岱来说并不遥远。在张岱的心目中,陈眉公是一位值得效法的前辈。张岱对陈继儒的风度和文章了然于心,他自己的诗文随处可见受到陈继儒影响的痕迹。陈眉公的形象已进入张岱意识的深层,参与了张岱思想的建构和人生的设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