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村:所村位于陵阳镇的西南边,距集镇约五华里,有1750多人,14个村民组,村内有十个组,村内主要住居陈姓,杂姓都是后来迁移进来的,所以人们常说所村陈家。
所村历史上曾命名淳市图、清北里,唐玄宗天宝元年命名为所村。村内陈氏住居有二千多年,与陵阳镇历史相当。
据《陈氏宗谱》记叙,村内历史上有许多古迹如百梁厅、古官礼堂、义民亭、云阳馆、图南阁、梓童庙、观音堂、昭明殿、九龙庙、幕仙庵、大夫第、五昌庙、和社庙。昭明殿在近年拆除。
目前村内保存有太平山房、陈氏宗祠。 《太平山房》由明代永乐年间陈孟贤建造。
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
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建筑总面积1172平方米。
房宅为砖木结构,房门6个,东西牌坊4对。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布局严谨。
正面牌坊高达10米,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雕饰古代戏剧故事,底座为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磨砖斗拱出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两侧马头墙与鳞次屋面形成古朴壮观的景象。
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月梁枞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覆盆式、青脚式。
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异卉珍禽图案,梁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前进原建筑在清代被火焚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陈氏族人捐资仿原样重建,并改为学馆,以方便邻近诸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
后进为2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大理石雕栏,中嵌荷花扶栏。石栏两侧有石鼓,外侧为登台厅石级,配上下台厅手扶石栏,台厅两侧有楼梯室,楼上厅堂前沿为木制栏杆方格窗。
两端望阁,供临窗观景。 昭明殿:位于所村龙王山南山脚平畈,四甲陈氏宗祠东侧。
据县志记载,十三都(今陵阳镇)明万历丁酉鲍楚率同族建。萧统,世称昭明太子,为面梁武帝长子,南梁文学家。
在其父武帝信佛的影响下,萧统扳依了“三宝”(即佛、法、僧),受菩萨戒,招僧讲说,信佛能文,在安徽沿江一带留下足迹。此殿为纪念昭吸太子而建,民国时毁于战火。
仅存庙门楼和佛殿也于近年拆除。 崇觉寺:崇觉寺座落于我镇的南大门,紧依太平湖,住居“两山一湖”旅游黄金要道。
据史料记载:崇觉寺建于唐天成二年(927),位于桥头店集镇南1000米,方圆500米的土墩上,其地形神似乌龟,故有“乌龟墩”之称。相传,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从古新罗国(今朝鲜)来到中国,想在此修行,曾在乌龟壳上踩了一脚,乌龟承受不住,把头伸到河里了(至今还在),地藏王才到九华山落脚,便在此设一分庙,由于位居池州南大门,又是进九华朝山拜佛的第一站,故有“九华第一寺”之称,据传,崇觉寺是当地崇敬大觉和尚而建立的寺庙,该寺也因此而得名崇觉寺。
该寺庙于一九三七年被侵华的日军炸毁。 文昌阁:位于陵阳镇杨梅村。
为砖木结构亭阁,阁平面呈六面形,整体外观为角锥状。平石台基高06米,边长5。
5米,阁体用砖砌成六角形阁壁,共3层,高11米,每层面阔及高度逐层缩小,2、3层用木板铺设楼在,设小木梯登临。阁体外用砖砌低矮围廊,并彩绘戏文故事。
第二层分别用立柱支托6个向外飞展的角梁,作六面形翘角檐面,最上层用宝瓶收顶,每个角梁顶端悬挂风铎。阁内原供奉的关帝、文昌、魁星神像已毁。
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曾修葺,1981年、1997年又进行了较全面的修缮。亭阁明瓦舒展,红楼朱阁,雕梁画栋,平地拔起,翘角凌空,气势恢宏。
现为青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位于陵阳镇永安村西南约500米处。
建于清代,民居式,砖木结构,三进,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前进已改建,中、后进保存较好,藻井的彩画栩栩如生。
学敬公祠:位于陵阳镇南阳村境内。该祠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两进砖木结构建筑,有一部分已改建。
祠前檐墙作牌坊式,上面雕刻奇花异卉、珍禽异兽等,建筑面积189。5平方米。
现已拆除建南阳中心小学。 步云亭:位于陵阳镇考塘村项家塘南900米处,建于清嘉庆年间。
建筑为砖木结构,民居式,两落水一开间。亭长5米、宽3,2米、高4米,柱子已剥落。
进出二门坊嵌有0。3平方米的青石,均镌刻“步云亭”3字。
亭内正梁书“嘉庆戊亥年建造 民国壬子年重修”,另一梁上书“光绪元年季秋月项姓重修”。 “三溪桥”又名“五洞桥”,位于我镇三溪村,原为进入神仙洞的门户。
清乾隆壬申年(1752)陈圣撰倡建,鲍本贤领建。桥为5孔石拱桥,跨径14米,全长100米、宽4。
5米、高15米。此桥已倒塌2孔,不能通行,为青阳县仅存最长的拱桥。
神仙洞:位于我镇三溪村境内。距鱼龙洞1公里。
相传道教窦真人、张果老及陈抟老祖等神仙曾来此修炼,故名。洞全长1500米,分上、中、下3层,有立交式通道,洞中有洞,洞洞相通。
上洞分玉树阁、九龙殿、乾坤殿、玉华馆、琉花园、钟鼓楼6个厅,面积137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玉树玉花”、“众仙聚会”、“嫦娥奔月”、“九龙盘珠”、“凤还巢”、“玉麒麟”等;中洞面积560平方米,内有几组大型玉柱、玉幔、玉瀑、玉球等景点。进。
[县名由来]
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这个作为县名、城名的青山,《舆地纪胜》说“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得名”。东晋在今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置定陵县,系侨置县名。
《缥缈录》:一部人族王朝的征战史
在九州北陆的大漠草原上有着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尚武,信仰盘鞑天神,崇拜英雄。那里的男儿各个都是热血汉子,那里的女子各个都是巾帼须眉,他们的王朝叫做青阳。
故事发生在青阳。讲述着北陆游牧部落内部的权力之争,以及青阳与东陆王朝的恩怨 。青阳世子吕归尘幼年即被大君送往颜真部生活,后颜真部叛乱,吕归尘被接回北都城。但他的哥哥们并未将这个年幼且多病的世子放在眼里,只是相互较劲,争夺王位的继承权。然而,历经战火洗礼和人世沧桑的吕归尘,一改往日柔弱的个性,在哥哥们的权力争夺战中慢慢成熟坚强起来。
时值东陆的大胤王室衰微,几大诸侯国并起,青阳大君想借与下唐国的结盟来实现自己称霸东陆的野心。因此,吕归尘被作为人质送往下唐国。在那里,他遇见了桀骜不逊的天驱武士姬野,他被姬野骨子里那股张扬而永不服输的韧劲所吸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便是未来大燮朝少年昭武公和少年羽烈王的故事。
一,初
燮朝立国一百二十年后,古镜宫里,姬姓少年开始听老星相师说起乱世同盟的往事。
二,蛮荒
北陆风云,真颜部在蛮族内争中被灭族,乱世同盟的“第一个人”吕归尘亲眼目睹了悲剧。地宫中神秘的嚎声隐藏青阳吕氏不为人知的秘密,揭开这个秘密的吕归尘第一次操起了刀,青阳“大辟之刀”的历史开始在他身上传承。
三,虎牙
东陆下唐,“第二个人”羽然被武士翼天瞻带到了这个繁华的所在。猛虎啸牙枪宿命的主人姬野此时还仅仅是个有着纯黑色眼睛的倔犟孩子,但是这个“乱世同盟”的“第三个人”却是整个九州风云的操纵者。
第一,第二,第三个人终于相遇在下唐,姬野在恶战中胜出,但仅仅是个开始。
四,苍云古齿
随着姬野进入禁军,少年们的友谊慢慢开始。翼天瞻没有找到他所要找的东西,少年们却在一场意外中起出的地下的骨骼,最后的天驱武士留下了苍云古齿剑和天驱的梦想,传承者终于出现。姬野和吕归尘交换了指套,冥冥中这一代天驱主人的位置也已易手。
五,威武王
东陆最大的野心家和诸侯王,不可一世的威武王终于登场。殇阳关血战,即使在东陆名将们的围困中,威武王嬴无翳依然入击天之鹰脱围而去。
随后到来的是杀戮和诸侯们的内争,目睹一切的姬野开始迷惘。可是无论怎么迷惘,他毕竟看见了天下第一霸主的威武,一统天下的理想最终为他所实现,就是起因于那一刻嬴无翳挥刀的雄姿永远留在了姬野的记忆中。
姬野和小舟公主相遇于杀戮和血腥中。
六,一生之盟
屠刀就要落在吕归尘头顶的时候,他的朋友终于携一匹快马,十二柄长刀冲进了法场。这一场不及后果的冒险,与其说是姬野的勇气,不如说是他少年时候的愚蠢。未来操纵天下的野心家也曾有过年少轻狂,不惜一切要去救自己朋友的时候。
生与死间,软弱的蛮族少主终于拔起了地下的长刀,大辟之刀和狂战士的血第一次惊动东陆。
姬野远走中州,吕归尘随虎豹骑远遁北陆。
七,豹魂
朝阳下,吕归尘拔出他的苍云古齿剑,历史到了这个时候,他无法再逃避,终要以青阳少主的身份去面对他自己和整个蛮族的未来。
推荐阅读顺序:缥缈录—缥缈录Ⅱ—缥缈录Ⅲ—云龙变—星野变—铁甲—最后的姬武神—燕子焚
狮子白雪为外传,讲的是息衍、白毅当金吾卫的时候和雷千叶、嬴无翳在晋北国都秋叶的初次见面。所以才有息衍在《威武王》里说:“其实在十三年前,当我和白毅在秋叶山城第一次看见那个男人,我们就想杀了他!这个乱世,跟杀了威武王嬴无翳比起来,什么都算不得功业!”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两人一见如故,说身世,谈抱负,十分投机。范仲淹举进士后,偕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和九华山游玩。滕子京爱青阳、九华山山水秀美,恋契友范仲淹情深,曾有言“爱彼九华书契”终归于青阳。死后,其诸子遵其志,葬子京于青阳,这是滕子京葬于青阳的原因之一。 岳阳楼
滕子京中进士后,曾任大理寺趁丞、左司谏、天章阁待制、礼部员外郎等京官。在任礼部员外郎时曾以审计监察官员身份来池州府督察政事,并游览了池州的山水名胜,写了不少诗文。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任命他为繁华的大州泾州知府,任职期间,由于他“用公使钱无度”,被谪贬到偏僻的小郡巴陵。前后不到两年,因范仲淹的一篇为他歌功颂德的《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庆历六年秋调他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府。其时,滕氏家族陆续迁来青阳,父亲年迈在青阳养老。他曾几次来青阳拜望父老乡亲,并在九华山麓建造一座读书堂。庆历七年(1047)又调任苏州知府,上任不久便卒于苏州,时年58岁。定居青阳的滕氏族人,将其遗体运回青阳安葬,这是滕子京归葬于青阳的原因之二,可能是滕子京归葬青阳的真正原因。
是要简介吗.>?
《缥缈录》:一部人族王朝的征战史
英雄们即将相遇,
武神铁青色的手在冥冥中拨转他们的方向
沉默已久的乱世之轮重新开始运转了……
在九州北陆的大漠草原上有着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尚武,信仰盘鞑天神,崇拜英雄。那里的男儿各个都是热血汉子,那里的女子各个都是巾帼须眉,他们的王朝叫做青阳。故事发生在青阳。讲述着北陆游牧部落内部的权力之争,以及青阳与东陆王朝的恩怨。
青阳世子吕归尘幼年即被大君送往颜真部生活,后颜真部叛乱,吕归尘被接回北都城。但他的哥哥们并未将这个年幼且多病的世子放在眼里,只是相互较劲,争夺王位的继承权。然而,历经战火洗礼和人世沧桑的吕归尘,一改往日柔弱的个性,在哥哥们的权力争夺战中慢慢成熟坚强起来。时值东陆的大胤王室衰微,几大诸侯国并起,青阳大君想借与下唐国的结盟来实现自己称霸东陆的野心。因此,吕归尘被作为人质送往下唐国。在那里,他遇见了桀骜不逊的天驱武士姬野,他被姬野骨子里那股张扬而永不服输的韧劲所吸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便是未来大燮朝少年昭武公和少年羽烈王的故事。
宋、元、明、清时期,池州[1]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
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
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200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
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
全区广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
自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4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4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波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3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市、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
全区境域总面积8271.7平方公路。 历史沿革 夏商[2]王朝时期,区内政区设置无考。
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
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
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鄣郡鄱阳县地。 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
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
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地。
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
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
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 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 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
南唐升日元二年(938),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置池州池阳郡。
《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阳郡,领县六”。宋至道三年(997)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国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 民国17年废芜湖道,各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1932)至38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池县,直隶安徽省。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池州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 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
辖8县。 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
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
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4县划入池州专区。
由太平、贵池2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5县。
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5县。
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5县。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
共有14个区公所,13个镇、94个乡。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