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也可作“鼎足三分”)
发音: sān zú dǐng li 编辑本段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多用于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汉朝仍流行。 三足:鼎的三个脚。也称三个国家。
近义词 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反义词 不打自败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故事:通过刘备创业的故事来讲述战略管理的内容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但可以重温一下古典名著的精彩故事,还可以在故事中发现战略管理成功、失败的内在逻辑,既有理论又有故事,既有概念又有实例,既有原因又有结果,看着看着常常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刘备的成功是这么回事,原来战略管理是这样的,怪不得有这样的结果。
鼎足之势亦作“鼎足而居”,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楚汉相争时,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大将韩信投归刘邦以后,很快改变了楚强汉 弱的局面。
韩信握有重兵,成了一个“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举足轻重 的人物。当时,有一个叫蒯通的人,深知天下为刘邦还是项羽所得,韩信是个关键。
蒯通又 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到,大凡帝王,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因此,他劝韩信不 依附也不损害刘邦和项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和他们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以 图日后夺取天下。
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在刘邦得胜以后,终因谋反罪被吕后诛杀。
临死前,韩信想起了蒯通的劝告,十分后悔地说:“我不该不听蒯通的劝告,以至死在 妇人小子之手。”“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面。
鼎足之势的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韩信用蒯通的计谋,打垮齐军,接着战败项羽派来的二十万援军,杀死楚将龙且之后,项羽曾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未成。
而后,蒯通又假托给韩信看相的方法,以游说韩信,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蒯通在游说中,分析刘、项相争已处在相持不下,双方都处于兵疲力竭的关键时刻之后,又说了这样一段话:“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意思是:目前,你的手上握着刘、项二王的命运。
你要归服汉王,刘邦就胜利;你要帮助项王,项羽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向你献上愚妄的意见,恐怕你不采用。
假使你能采用我的计谋,不如对刘、项双方都不损害,让他们共存下去,你与刘、项三分天下,三方并立,互相抗衡。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然后,再以你的贤才圣德,以及众多的军队,占据着强大的齐国,加之燕、赵两国的归服,从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出兵,牵制其后方,顺应民心,为百姓请命,向西制止刘、项之争。 那样一来,天下人都会群起响应,谁敢不听从呢! 韩信最终,不肯为了私利而背弃道义。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被简化引申为“鼎足之势”这个成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