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 ( lè shàn hào shī ) 解 释 乐:好,喜欢。
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喜欢施舍。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用 法 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示 例 欧阳山《三家巷》:“陈君既然~,我自然也当仁不让。”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
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亦可尚也。 ~《宋史·陈彭年传论》 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神全也。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 近义词 助人为乐、舍生取义 反义词 下井投石、打家劫舍 【语法】: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英文to be happy in doing good 词性:褒义词 造句: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大伙都喜欢他。
你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多帮助别人的人,就能让人信服,世间最善的是水,如若能如水一般,那么你的德行就能容纳包容万物。
资料拓展
乐善好施能服与人
典故:周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很多人竞相传传颂的吴国大将,风流倜傥,运筹帷幄,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可是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周瑜并不得志。在去吴国之前他只不过是军阀袁术手下的一个不被重视的属吏,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四小小的居巢长,最大的任命也不过是一个小县令罢了。
有一年,周瑜所在的地方发生了饥荒,收成非常的不好。收成不好也就算了,更糟糕的是连年征战,也损失了不少的粮食。这样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周瑜所管辖的地方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不少人,军队也饿的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周瑜为粮食发愁的时候,他听别人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周瑜心想比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想到了就马上去做,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说完以后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是鲁肃家存两仓粮食,各三千外,鲁肃痛快的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呗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华夏精英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后来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牧野之战”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明白了前一句话的含义,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容易理解了。
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紧密联系,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乐善好施
(
lè
shàn
hào
shī
)
解
释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喜欢施舍。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用
法
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示
例
欧阳山《三家巷》:“陈君既然~,我自然也当仁不让。”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亦可尚也。
~《宋史·陈彭年传论》
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神全也。——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
第五伦,复姓第五,名伦,陕西人,东汉初著名清官。他质朴正直,乐德好施,体恤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
第五伦年少时就耿介而重义,平时邻里乡亲谁有了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王莽乱世,盗贼四起,百姓们都把第五伦当作依靠,推举他为首领抵抗盗贼。第五伦带领百姓们筑堡自卫,铜马、赤眉等几十支军队都没有攻下第五伦的营垒。第五伦得到地方官褒赏,做了掌管诉讼和赋税的官吏,他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对下属们说:“我们掌此职权,一言一行都关系民生疾苦,绝不可干害民贪占之事。”当上级官员授意第五伦多收些钱财时,第五伦一口回绝,他义正辞严的说:“哀民生之多艰,再行加收于心何忍?!”
第五伦担任会稽太守时,虽身居高位却依然节俭如故。穿布衣,吃糙米,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禄,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给穷苦百姓,并以清贫为家训,不置家产。他的朋友劝他说:“人各有命,以你一人之力,能救济多少?又怎么能救济每一个人呢?”第五伦回答说:“只是不辜负这一片心而已!”他的朋友说:“你自己清廉自守、不贪不占已属不易,又何苦不置家产,把什么留给后人呢?”第五伦笑着说:“你过奖了,我是在给后人攒德呢!”
在蜀郡太守职位上,第五伦鉴于郡府中的属吏多以资财入仕,他们追求奢华,不关心百姓。于是,他毅然将这样官吏全部裁汰精简,而改选有品德有节操的人担任,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他还向朝廷举荐了很多人品高尚的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官至九卿,并且都清正廉洁,没有一人因贪污受贿犯罪。
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当时朝廷外戚专权跋扈,大臣们无人敢谏。第五伦升任司空后,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防止外戚骄奢擅权,并提出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坚决不能任命官职。因此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同僚中有人劝他说:“你重仁重义,这是君子的美德。不过既在朝中为官,就该深谙官场之道。你不懂的变通,将来会后悔的。”第五伦回答:“仁德乃我毕生所求,此为大也,怎能为了求一官职而一旦尽失。你觉的意为我好,却不知我的志向啊!”
第五伦得到汉章帝的赏识和信任,后来一直位居三公。他推行教化,做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事,成为百姓景仰的人。他对别人说:“仁德不是攫取所能得到的,有了仁德才是成人做事之本。我自愧一生所做的善事太少了,而得到的福报却是无法想象啊!”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善念,坚定不移的行善,为他人着想,为自己真正的负责,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记取的。
lè shàn hào shī成语释义 乐、好:喜欢;愿意;善:做好事;施:施舍。
乐意做好事;喜欢施舍。形容慷慨解囊;乐于助人。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成语用法 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助人为乐,舍生取义反义词 下井投石,打家劫舍成语例句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
虽去沅远甚,然乐善好施,士类归之,亦可尚也。(《宋史 陈彭年传论》)。
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严植之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我的家乡。
王羲之助人卖扇: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
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李士谦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4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