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原文应该是:“处贫贱易,处富贵难“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言,具体为你解释一下:
苏东坡洞悉人性的窘境,早就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贫贱者易生焦渴,富贵者易生厌倦,二者都不是好事。但贫贱者至少可以怨天尤人,把焦渴之苦归因于外部困难的阻迫,维持对自己的信任。而富贵的厌倦之苦完全是自作自受,没法向别人赖账,必须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不能不内心恐慌。贫贱者的焦渴是处在幸福的入口外,还有追求的目标,种种希望尚存。富贵者的厌倦则是面临着幸福的出口,繁华幻影已在身后破灭,前面只有目标丧失的茫然和清寂。这样比起来,东坡先生所言不差。难怪他常常警告自己:“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亦如德国人尼采说的:“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他们都对富贵瞪大了警惕的眼睛。人类虽然不必太富贵,但总是要富贵的。东坡、尼采二位的拒富仇富主义终不是积极的办法,不能最后解决灵与肉、心与物这个永恒难题。只是现代不少人富后的苦日子,不幸被二位古人言中,实是一桩遗憾。
苏东坡一生坎坷,但总是能安能乐。如果说陶渊明还多了一些悲屈,尼采还太容易狂躁,那么苏东坡便更有健康的光彩。他是一个对任何事都有兴趣的大孩子,是一位随时能向周围的人辐射出快乐的好朋友,是一位醉心于艺术探索、政治改革以及兴修水利的实干家--可见他的安贫不意味着反对“富”民。我每次想起他的形象,便感到亲切并发出微笑。
肝胆相照
gān dǎn xiāng zhào
[释义]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诚的心。
[语出] 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六·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正音] 照;不能读作“zhāo”;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肝;不能写作“甘”。
[近义] 披肝沥胆
[反义] 钩心斗角 尔虞我诈
[用法] 多用于真诚相处;极为信赖的同志、朋友之间;有时也用于组织之间。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披肝沥胆”都形容对人忠诚。但~中的“相”字;偏重在相互之间;“披肝沥胆”偏重指个人对集体、对人民、对党、对祖国的忠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这首词的名字叫《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及现在的江苏镇江市。
寄奴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祖先是彭城人,后迁居京口,刘裕在此生长。 宋武帝 刘裕 (363-422) 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
祖籍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曾祖刘混时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囗(今江苏镇江)。 虽说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其祖辈也不乏在朝显宦者,但到其父刘翘这一代时,家道明显衰落了。
刘翘一生,仅居郡功曹(郡守属吏)职位。 少时,刘裕家贫,以种地、砍柴维持生计,但他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
东晋孝武帝时,刘裕投身行伍,开始了戎马生涯。 刘裕初为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司马,事迹不显。
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 晋廷忙派谢琰、刘牢之前往镇压。
谢琰是著名的陈郡谢氏家族中的人物,刘牢之则为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苻坚的北府名将。 大概因为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当了一名参军。
在转战三吴的几年中,刘裕屡充先锋,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他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
当时诸将纵兵暴掠,涂炭百姓,独有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 因讨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
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虎视三吴、伺机而动的桓玄以可乘之机。
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 刘牢之惧祸而逃,后自缢身亡。
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以行韬晦。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视他。
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对刘裕款待备至,恩宠有加。 桓玄的妻子刘氏颇能识人。
她多次对其夫说:「刘裕行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 」桓玄却说:「我欲荡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杀他?等关陇平定,再作计议。
」 正在桓玄盘算之际,刘裕也在暗中图谋桓玄了。他约何无终、刘毅等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京囗、建康四处举事,克期齐发。
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发难,杀死桓修。 刘毅也于广陵得手,诛桓修之弟桓弘。
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轻舟逃逸江陵。
三月,刘裕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
次年三月,刘裕迎安帝复位。 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安帝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
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
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 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
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 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鹾勇澹Ë锒髅梅蚵醇锒鞑胁浚芙谠フ拢ń窠髂喜 A踉2坏貌话嗍爻;鼐┖螅群蠖绞φ蜓孤⒔嗣鸶罹莩そ猩嫌蔚牧跻恪②圩菔屏Γ谱咚韭硇葜鼓戏匠鱿至税倌昀创游从泄囊煌尘置妗? 义熙十二年(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送起,政权不稳。 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
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W达彭城。
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 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
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
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
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七月,刘裕摆脱魏军,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
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
【安家落户】:安:安置;落户:指定居。
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安居乐俗】:居住舒适安逸,习俗称心乐意。
【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白云亲舍】: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荜门委巷】:荜:同“筚”;荜门:柴门;委巷:小巷。指贫苦人家居住的地方。
【楚棺秦楼】:旧时指歌舞场所,也错指妓女居住的地方。【楚馆秦楼】:楚馆: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入宫;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建楼给她居住。
指歌舞妓院场所。【放诸四夷】:四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远地区。
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分居异劈】:居:居住;劈:劈柴。
分开居住,分别劈柴。指兄弟分家过日子。
【凤阁龙楼】:帝王居住的楼阁。【根生土长】:当地出生长大。
也指世代居住。【故地重游】:故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重又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游览。【盥耳山栖】:盥:洗;栖:居住。
相传远古时隐士许由,不愿接受尧帝的封让,躲到山里,用颖水洗耳,以免受传言的污染。比喻隐居不仕。
【广夏细旃】: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毡毯。指居住条件优越。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
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虎窟龙潭】:窟:洞穴;潭:深水池。
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狼之穴】:虎和狼居住的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荒无人烟】: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鸡栖凤巢】: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
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鸡栖凤食】:栖:栖身,居住。
凤凰在鸡住的地方吃食。比喻尊居高位的人陷入困境,与位卑者同处共食。
【积苏累块】:苏:柴草;累:重叠;块:土块。堆积的柴草和重迭的土块。
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假天假地】:假天:指开天窗;假地:在室内架阁板。
开天窗为室内增添光线,架阁板为子女安顿住处。形容居住条件恶劣,生活窘迫。
【角巾私第】:角巾:古时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私第:私人住宅。脱掉官服,戴上头巾,居住在私宅。
指闲居不仕。【金铛大畹】:金铛:原为烃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后借指高官;大畹: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借指显贵。
比喻居高官,享厚禄的人。【金屋藏娇】: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
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
也指取妾。【景色宜人】:形容景色非常美丽,适合人们居住,或适合人的心意。
现形容景色的美丽程度很高,身处其境会使人心情感到愉悦。也可以说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九世同居】: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旧地重游】:重新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拘墟之见】:拘:拘守;墟:指所居住的地方。
原指井底之蛙受所处空间的限制,只能看到一点天空。现多用来形容狭镒短浅的见识。
【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聚族而居】: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累块积苏】:重迭的土块和堆积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
【累苏积块】:重迭的土块和堆积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
同“累块积苏”。【龙潭虎窟】:潭:深水池;窟:洞穴。
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木居海处】:木居:依树而居。指外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岛。
【枇杷门巷】:旧时指妓女居住的地方。【穷居野处】:穷人在荒蛮之地居住。
引申远离城镇,过隐居生活。【日居衡茅】:晶:每天;衡茅:用衡木做门的茅草屋。
每天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不知天下大事。【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山谷之士】:泛指旧时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山间林下】:旧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食毛践土】: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
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
指对生活要求不高。【势不俱栖】:俱:在一起;栖:居住。
互相对立,不能共容。【体国安民】:体:划分;国:都城。
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体国经野】: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
泛指治理国家。【天下为家】: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同居异爨】:异:分开;爨:烧火煮饭。在一起居住而不在一起吃饭。
【无人之地】: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同“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