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东阿,现东阿县地处 鲁西平原,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江北水城”——聊城市 东阿历史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
汉置东阿县,仍属东郡。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
北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属兖州济北部。
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
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
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
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
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
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
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
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改隶山东省。
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境域沿变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
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东阿境域扩大。
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
《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
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
程咬金 济州东阿斑鸠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唐初大将,骁勇善战曾聚众数百人,共保乡里。后随李密参加瓦岗军。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中,任左领大将军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高霖 字子约,金东平东阿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初授符离县主簿,升泗水县令,调任安国节度判官。
张万公 金代东阿青苔藓铺人。大定四年升任长山县令,因施政有方,受到百姓爱戴,为立生神祠。后迁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
候挚 字莘卿,金末大臣,东阿人。明昌二年进士。为官慷慨大度,有过人之才。承安年间,任山东路盐使司判官。泰和八年,授长山县令。贞佑三年,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
李谦 字受益,元代东阿人。少年聪敏,日记数千言,初为东平府教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升自学士,为太子左谕德。待裕宗于东宫,陈十事:“心、睦亲、崇俭、纳谏、戢兵、亲贤、尚文、定律、正名、革弊。”
李仁 字元夫,东阿苫山人。正德十四年举山东乡试第一,嘉靖二年进士。后升至吏科给事中、户入给事中。
刘隅 字叔正号范东,东阿苫山人。出生仕宦之家,其父刘约、兄刘田均为进士,时一门三进士,同朝为官。隅嘉靖二年进士,授福建道监察御史。
张怀芝 字子志,东阿皋上村人。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天津镇总年兵、山东督军兼省长、陆军参谋总长等职,受封陆军上将、丰威上将、一等男爵等衔。
此外,三国时的著名谋士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不过汉代的东阿在今阳谷县境内。
还有于慎行(1545~1607) 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兖州东阿人(在今平阴县东阿镇)。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
程昱:字仲德。
初为兖州刺史刘岱部下都骑尉,后归降曹操。因屡立战功,升任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中原统一后,昱辞职回家。文帝即位,昱为卫尉,封安乡侯。
死后,文帝追赠车骑将军。 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唐初大将,骁勇善战曾聚众数百人,共保乡里。
后随李密参加瓦岗军。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
贞观中,任左领大将军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侯挚:字莘卿,金末大臣。
明昌二年进士。泰和八年,官居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观三年,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
次年,晋为尚书右丞,行省于东平,率军镇压红袄军。 司允德:字执中,元朝人。
自幼失父,事母以孝闻。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
母卒庐墓,有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李谦:字受益。元朝大臣。
初侍裕宗,仁宗即位后,召16人智囊,李谦居其首。上疏九事,为仁宗所采纳。
任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 号野斋先生,有《野斋文集》。
高霖:字子约,金东平东阿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
初授符离县主簿,升泗水县令,调任安国节度判官。 张万公:字良辅,喜读诗书,正隆二年登进士,调新郑溥。
后多次被提拔,明昌二年官至参知政事。 于玭:字子珍,号册川。
于慎行之父,明东阿人,嘉靖七年举人,先后为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刘约:字博之,别号黄石。
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公元1487年)进士,曾任吏部验封郎中、河南布政司参政。 刘田:字伯耕,号东溪。
年二十馀举宏治十八年进士,曾官元氏知县、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道光本《东阿县志》卷十三《乡贤》有传,谓其“为人俊爽玉立,豪宕磊落,不肯折节而中,慈厚无城府”。
刘隅:刘田之弟。字叔正,号范东。
举嘉靖二年进士,曾官福建道御吏、四川按察司佥事、河南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副都御史。 于慎思:字无妄,号航隐,又号庞眉生,小字襕衫。
明东阿人,东阿诸生、太学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赋,有《庞眉生集》、《群书题跋》等。
于慎言:字无择,号冲白。十四岁,入省试,因其年青不予入取。
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举人。
未入仕,后因会试落榜,心情怨愤,年二十九岁卒。著《冲白集》传于世。
于慎行:世称于阁老。 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
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著有《史摘漫录》、《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
回乡家居时,参予重修《东阿县志》,主持编撰《兖州府志》,于万历七年写成《东昌府城重修碑》。张本:字致中。
明洪武年间,自国子生授江都知县。靖难之役降,升扬州知府,继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张怀芝:字子真,民国时期政府官员。出历任北洋左翼炮兵营领官、常备军第一镇第一协协统、山海关巡防营统领、甘肃提督、天津镇总兵、陆军第五镇统制、帮办直隶防务大臣等职。
王国生: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补选王国生为省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苏树林: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东阿县历史悠久。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探秘或追究东阿府前街的由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像现在的许多城市火车站前面的一条路叫站前路一样,或是火车站站前不是路,而是一块空地
就叫站前广场。
东阿府前街的由来由此可知,它就是古代衙府门前的一条路。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
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
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
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
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
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
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
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东海有孝妇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
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
(选自东汉·班固《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
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注释
1、东阿王:指曹植。
2、灌均:监国使者。黄初二年,灌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曹丕把他贬为安乡侯,事见《三国志》本传。曹植为灌均谗言所伤的典故是李商隐用得较多的,如《涉洛川》的“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等,表达了对这种奸险小人的极度憎恶。
3、西陵:曹操的陵墓在古邺城西,故后世称作西陵,又称作高平陵。详见曹植《武帝诔》。
句意
曹植虽封为东阿王,但权力分明掌握在曹丕派出监视他的灌均手中。夜吊西陵,他不由得黯然销魂。东阿王不能成为天子,一半的原因是当时写下了《洛神赋》。
赏析
1、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借曹植的不幸遭遇,以及其不幸乃因其父曹操一手造成的事情,自叹身世,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后两句则假借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抒发自己因婚姻问题困于党争,不见容于令狐,因而被排挤打压的抑郁。
2、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
用典:用曹植为灌均谗言所伤之典以表达自己的处境。借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抒发自己因婚姻问题困于党争,不见容于令狐,因而被排挤打压的抑郁。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想娶她做妻子。那姑娘也爱慕曹植的才华,暗暗求告月下老人为他们牵红线。曹操知道甄家姑娘聪明、美丽、贤惠,便为大儿子曹丕娶了这姑娘。甄夫人到曹家后,曹植和她经常相见,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两人默默相爱,只是用眼神来传递他们的情意。
曹植遇洛神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又逼迫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他,国号大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他称魏文帝,封甄夫人为皇后。从此,曹植和甄后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两人的爱更深了。后来,曹丕又娶了郭贵妃,对甄后逐渐冷淡起来。郭贵妃想当皇后,就与奸臣密谋策划,制作了一个桐木偶像,上面刻着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它埋到甄后的宫院里,再派人密告曹丕。曹丕听说这话,半信半疑,命人到甄后宫里搜查,果然从地下挖出了这个木偶,模样很象曹丕。曹丕一见,大发脾气,不容甄后分辩,就把她处死了,再封郭贵妃为皇后。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叫甄后生的儿子曹叡陪曹植一块吃饭。曹植见到曹叡,想起了甄后的惨死,暗暗地流下了眼泪。曹丕看在眼里,已觉察到甄后的冤情,感到对不起她。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如见人,心里更加难受,谢过曹丕,就离开了魏宫。曹植心里怀念惨死的甄后,只觉得心神不定,出了洛阳城,来到洛河边,令随从停车休息。
曹植对着西沉的红大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突然,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象一朵出水芙蓉那样慢慢地从碧波中升起,随着波涛,轻悠悠、飘忽忽地来到岸边。曹植觉得她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在那里见过,就向随从说:“你们看见河岸上那个美貌的女子了吗?”
“没有。”随从回答。“喏,就在那边!”曹植用手指着说。
“那边啥也没有!”随从想了一想,又说:“听说掌管洛河的洛神,凡人是看不见的,王爷看到的一定是洛神了。”
曹植就向洛神走去,施礼说:“仙姬是洛神吧,小王有礼!”
“王爷别来可好!”“别来可好?你我何时分别?”
“王爷难道把我忘记了吗?”
“看来面熟,难道你是……”曹植越看越觉得她象甄后,但是甄后已死,怎么会到这里来呢?他疑惑地说,“仙姬象是……哦,不,不,不!小王不敢冒昧。”
“王爷可曾拿到我那玉镂金带枕?”
“拿到了!你,你果然是皇嫂甄后!怎么到这里来了?”
“唉,一言难尽!”甄后把自己怎么被郭贵妃陷害的经过诉说一遍,然后又说:“玉帝念我死的冤屈,封我为洛水之神。因为你我还有未了之缘,所以我到这里相会,了却前缘。那玉镂金带枕是我陪嫁的东西,我在暗中感化了魏文帝,因此他才把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你。你留作纪念吧!”
“想我曹植空有满腹经纶,反遭别人猜忌。如今我万念皆灰,愿随仙姬守洛河。”曹植忧郁地说。
“唉!”洛神两眼含泪说,“可惜你我有仙凡之别,如今相见之时,也是永诀之刻。这里有耳环一只,赠送王爷。望王爷多多保重,小仙告辞了!”洛神说着,摘下一个耳环,赠给曹植。
曹植双手接过,又从自己身上解下一块玉佩,含泪交给洛神:“多谢仙姬厚赠。小王身边没有别的东西还敬,只有这块玉佩赠给仙姬,望多保重!”
洛神接过玉佩,转身踏进洛河波涛,又回头向曹植望了一眼,就消失在波涛中了。
曹植精神恍惚,如痴如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梦境,只是望着洛河发愣,直到随从人员催他上车,他才猛醒过来。
后来,曹植为这次会见写了一篇赋,题名是《感甄赋》。魏文帝死后,明帝曹叡继位,看到这篇赋后,感到不是味,就把题目改成《洛神赋》。
洛神
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仅十二岁,不可能“欲求为妻”。又有考据,《感甄赋》虽确有其名,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国志陈思王传载,黄初二年,曹植被黜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至黄初三年,其谒帝返回途中,经洛水(今洛阳偃师市),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神女赋》,故仿其体作成《感鄄赋》。赋中所说:“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长寄心于君王”,正是以此赋抒写抱负的不得伸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实与甄后无涉。
宓妃留枕,是否亦如汉皋解佩、巫山云雨,只是世人编撰的一场悱恻缠绵的神话传说?千余年前,那个“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落拓诗人,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洛水之畔那亘古不息的淡淡水波,悠悠白云。
东阿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公司地处阿胶发源地东阿县,拥有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及国内阿胶行业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东阿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誉为“圣药”。千年临床及现代科学检测证实,东阿阿胶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等多重功效,系中医治疗血虚的首选之品,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益气”。经过整理,关于东阿阿胶的古代经典名方多达3200余首。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成立于1952年,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2005年,隶属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3大主导产业,100余个品规。东阿阿胶连续3年居全国补益中药之首,在国内十大补血品牌中第一提及率、最常服用率、尝试率、品牌忠诚度等7项指标高居榜首。复方阿胶浆为全国医药行业十大名牌产品、全国十大畅销中药。 “东阿”牌阿胶通过阿胶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
全国阿胶厂家唯一3次荣膺国家金质奖、唯一荣获传统药“长城”国际金奖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东阿”牌商标、“吉祥云”商标均为中国驰名商标;
“东阿”牌荣获首批300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中国科技名牌500强”、“最受消费者信赖保健品品牌”、“最具放心企业和最具放心品牌”,5次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六大保健品品牌”之冠。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为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是全国阿胶行业唯一的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2015年9月获得“世博百年品牌荣誉”称号,并颁发“世博百年品牌企业纪念证书”。
2015年11月,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组织奖,国家级东阿阿胶技艺传承人、总裁秦玉峰被评为中国杰出质量人。 201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3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0.54%,。
2013年,营业收入40.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0.56亿元净增9.6亿元,增幅为31.42%;
1、程昱,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2、程咬金,唐朝的开国将领
3、东阿王——曹植 曹植墓在黄河边上的鱼山。
4、北围子 冯太恒 真英雄
5、黄石公,汉朝张良的老师
6、陈中妫,清朝末期二品官员,鱼山乡青台铺村人,一世清廉,在本村留下美名
7、大军阀张怀芝,关山乡。济南的堤口路就是以关山乡的堤口村命名的
8、白羽,又称宫白羽,原名宫竹心,山东东阿人,民国时期旧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还珠楼主,王度庐,郑证因并称为北派武侠四大家
9、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东阿县杨柳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后世称其为一世公,由三世祖于时迁于平阴县东阿镇。于慎行生于公元1545年,卒于公元1608年。公元1568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于慎行博学多识,熟悉典章制度,曾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的礼制。
10、管仲:东阿镇原名谷城,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食邑,他曾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1、曾有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乌江自刎后被刘邦命人葬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