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朱元璋这个典故才是真的,这个典故的具体说法如下:
民间相传珍珠翡翠白玉汤是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
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晕,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块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一煮,给朱元璋吃了。
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
那厨师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熬成汤献上,朱元璋尝后,觉得根本不对味,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
因此,这位厨师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将此菜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感觉味道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
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皇帝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
扩展资料:
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做法
用料:米饭 半碗、大白菜 半份、菠菜 半份、豆腐 半份、白胡椒粉 适量、香油 适量、食盐 少量
1、首先先把白菜洗干净切成丁(菜帮子和叶子分开)。
2、然后再把菠菜洗干净,用刀切成末。
3、然后再把豆腐洗干净,用刀切成丁。
4、将米饭、大白菜丁(菜帮子)、盐水放入锅,煮沸,再转小火。
5、再加入豆腐到锅里,盖上盖子,小火继续煮。
6、至豆腐煮熟后,加入大白菜叶和菠菜到锅里。
7、搅和均匀至煮熟,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胡椒粉和香油即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珍珠翡翠白玉汤
乌衣巷的典故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乌衣巷。
第二种说法: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
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扩展资料: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不韩信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在青桥驿附近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历史记载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说说桥名的来历吧!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
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
另有: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一说。明代的大学士、文学家李东阳在一次游慈恩寺后登上银锭桥,望西山思往事,吟成一首《慈恩寺偶成》诗:“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
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
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从此,“城中第一佳山水”也就成了“银锭观山”的代称。
清代的吴岩《沿银锭河堤作》赞日将落时的观山美景道:“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
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荦写《过银锭桥旧居》赞道:“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这真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观山自有不同感受、领略不同美景。民间对此处观景之妙还流传有“银绽观山水倒流”的俗语,说的是:后海较前海地势低,如果关闭前海东、南岸处的两个水闸,水就会由前海通过银锭桥倒流回后海。
还有一说:早年,银锭桥处是土坡,西海水经引水槽过李广桥入前海,再回流,经银锭桥至“恭王府洗马坑”,这一说法从地图上看确有道理。 银锭观山历史:刘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竞陵门径,写得自是冷隽。
但真正好,还是那个地方好。“银锭观山”作为金台八景之一,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
昔时有人曾用一个“钝”字描绘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则觉得这字是不能完全表现西山的千娇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后,初秋清晨,残冬雪霁。
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黄风天气,那真是一塌糊涂,什么“钝”不钝,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旧时老师顾随先生的《一半儿》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潇湘水墨图……有春无,一半儿尘沙一半儿土。”
正是纪实之作;可惜年代久远,记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过银锭桥的大大出名,还不在于“银锭观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
当年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是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统二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就在这座桥下埋炸弹,谋刺载沣。
阴历二月间,什刹海边上没有游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迹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逻者所发见,不久三人同时被捕,郎铛入狱。汪兆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银锭桥也举世皆知了(关于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点,据东莞张次溪寻考,系甘水桥。按甘水桥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桥记》说明此事。
但甘水桥后来只剩下地名,桥已没有了,而银锭桥一直存在到。民间传说,炸摄政王的地址是银锭桥。)
鲁迅先生和齐寿山先生经过银锭桥时,距行刺摄政王事件的发生相隔不过两年半时间,齐寿山先生又是京师掌故名家,过桥时,可能要指指点点地详细告诉先生事情的经过吧。
春波桥: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
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在沈园附近 安昌桥、昌安桥 安昌桥、昌安桥与钱鏐擒灭董昌。安昌桥和昌安桥,都维系着同一个历史典故,即钱鏐擒灭董昌的故事。
钱鏐(852-932)字具美,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黄巢义军进入浙江,钱鏐以其身高艺精,率众自保,立下功勋,为杭州刺史董昌赏识,升为副将。
在战斗中,他掌握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八郡兵”。又协助董昌,身经百战,披甲7年,讨平了盘居于越州的野心家刘汉宏,于是钱鏐威名大震。
不想此时董昌在任了浙东观察使后,又升为威胜军节度使,乘机在越州即位称帝,公开与唐王朝分庭抗礼。时钱鏐任杭州刺史。
朝廷下诏钱鏐为浙江招讨使,讨伐董昌。钱鏐率兵至越,屯兵于城西北50里许,然后至城西迎恩门(今西郭门)下,礼说董昌归顺。
董昌不听,于是兵刃相见,在越州北郊等地展开激战,终于于次年五月在越城北门生擒董昌,在押赴京都途中,董昌投水自杀。后来人们就将这两个剿灭董昌的地方分别称为昌安和安昌,意为讨了董昌,地方得以平安,并均建桥以示纪念,一为昌安桥,一为安昌桥。
题扇桥一个炎夏的傍晚,王羲之访友回家,途经蕺山街东侧的一座石桥,见桥栏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提一篮六角竹扇,满面愁容地叫着:“卖扇,请买一把六角竹扇!”心想,这老婆婆中午时就在这儿叫卖,怎么卖了半天,还剩这么多扇呢?莫非是由于扇子制作粗糙而无人问津吧!于是王羲之快步走上前去,捡起其中的一把看了看,问道:“老婆婆这扇子多少钱买一把?”老婆婆见有人问价,眼里充满了希望地问答:“二十文钱一把,少几文也卖你。”王羲之听了便向老婆婆要了五把扇,跑到桥上的一家茶肆里,向伙计借来笔墨,在这些扇面上写下了“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字,并在左旁落款署名,然后把它还给了老婆婆。
老婆婆见着自己洁白的扇面被王羲之涂鸦几遍,就忙拉着他的衣袖不放说:“我全靠这几把扇子过生活,你在上面胡乱写了字,非赔不可!”王羲之见她不解己意,就笑着安慰老婆婆说:‘婆婆不要性急,有人来买扇,你只要说是王羲之亲题的,每把售价可达一百文钱!“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桥上就挤满了买扇的人,老婆婆得高价,对王羲之感激不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的这件好事,便把他题过扇的这座石桥,取名叫”题扇桥,在桥堍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题扇桥处”的巨碑哦!就是我拍的这张照片了。
现在立的碑是后来写的,是现今老书法家大师萧娴(女)所题的。该桥在浙江省绍兴市区城东北角,昌安门附近戒珠寺前,为单孔石拱桥 覆盆桥桥是因两千多年前“覆水”的朱买臣而出名,后来则以覆盆桥周家出名,最出名的是周家后代出了个树人,齐名的还有二弟作人,知名的还有三弟建人。
覆盆桥现在都在鲁迅故里。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
(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1400年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绍兴西郭门外会龙桥对联: 亭旁钟山望月俨同望海 桥临鉴水会龙即是会源 上联点出桥上有亭。
这是一座路亭式廊桥。宋朝时称咸宁桥。
此联作者当时站在桥上可北望钟山,即卧龙山。浩月当空,月光倒映在海一样宽广的水面上,山水桥亭,月色波光,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的美景。
下联点出桥的地理位置和桥名出典。会源即鉴水的各条支流汇合之处。
会龙点明了宋理宗会塾师的典故。会龙即会源道出了理宗有“会龙”的机遇,后来才有 “会源” 登基的结果。
二联一合点出了此处是一方宝地。 青甸湖上泗龙桥的有两副桥对。
东侧桥联是: 建近千年路达南北 名驰廿眼水通西东 西侧桥联是: 整旧规程前承鉴水 登新阶级高拥梅峰 此联中点出此桥始建于千年前宋朝,是古代横穿鉴湖的南北交通要冲。现桥虽经清代重修,但不能否定它是一座始建于宋朝的古桥。
从宋朝嘉泰《会稽志》对鲁墟桥的描述中可以推测泗龙桥即鲁墟桥。桥联也点出此桥俗名廿眼桥。
是绍兴几座廿眼桥中的名桥。此处湖面宽广,水天一色,是稽山镜水的观景佳处。
青山绿水,长桥小船,桥拱驼峰与梅山远峰组成一幅平远式山水美景。“整旧规程”一句可以推断此联作于重修之后。
同时也可以说明当时在此地这里有“旧规程”,即此处原有古桥,现桥是整理“旧规程”后重修的,而不是新建的桥梁。此桥的桥联为此桥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东湖霞川桥楹联: 剪取镜湖一曲水 缩成瀛洲三山图 东湖是一处天然盆景式的景区,景观精美集中。此联生动反映了东湖的这一特色。
东湖是古鉴湖的一部分。东湖景区将鉴湖的这一精彩部分围入景区,用“剪取”二字,十分形象。
下联将东湖盆景式山水誉为东海仙山的缩影更具浪漫色彩。三山也可理解为绍兴快阁三山。
这副对联点出了东湖是稽山镜水的缩影这一主题,同时可以从镜湖一角之美引发你对整个镜湖之美的联想。 会龙桥西也有一座霞川桥。
桥上有一联为:“高山闻石气,曲水渡睛霞”。上联写出桥石来自高山,下联写出霞光、曲水为衬托的古桥美景,同时点出霞川桥的地名。
东湖秦桥上的桥联: 闻木樨香乎? 知游鱼乐否? 东浦新桥上西侧桥联是: 浦北中心为酒国 桥西出口是鹅池 东浦新桥上东侧桥联是: 新建桥成在越浦 桥横镜影便齐民 新桥的桥联将绍兴的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的多层特色融为一体,视角开阔。东浦旅游事业的开发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此桥上另一联为:“新建桥成在越浦;桥横镜影便齐民。”此联用“镜影”点出拱桥的桥型。
此桥为三孔马蹄型驼峰联拱。桥洞与倒影如三面园镜,桥景与二侧街景、民居组合,构成一幅典型的绍兴水乡市镇的桥景。
古纤道上的荫毓桥,有石刻楹联: 一声渔笛忆中郎 几处村酤祭两阮 桥联没有写桥联所在的桥,而是着眼于古纤道上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古桥。一是通过蔡中郎点出柯桥,二通过阮籍、阮咸二阮暗喻阮社桥。
此联的写法强调了纤道和纤道桥的整体性,由此联引发人们联想纤道桥之长以及绍兴人文内涵之丰。 颂扬明代绍兴太守汤绍恩建造三江闸桥功绩的桥联较长,上联为: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
下联为: 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功。 泾口大桥桥联: 利济东南通铁道 常留文字壮陶山 上联写到“利济东南”便利交通的不仅有泾口大桥,还有新建的铁道。
这里写了交通的发展。下联以“常留文字”点出此处吸引来客的风土人情。
此联从古桥“利济东南”的交通功能写到“常留文字”提高知名度的功能,最后达到壮大陶山,发展陶山的目标。 永安桥亭有二楹联: 路邈且停修禊客 亭空拟补换鹅诗 上接蓬莱下连鉴曲 疾面无虑烈囗可凉 此桥亭位于山阴道上,二联为在此休息的游客介绍古山阴道上风景名胜。
泗龙桥桥联: 建近千年路达南北 名驰廿眼水通东西 登新阶段高拥梅峰 整旧规程前承鉴水 桥联点出此桥始建年代已近千年,现桥是在千年古桥基础上重建的古桥。 泗龙桥亭楹联: “忍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天宽地阔”。
此联言明互谅互让的交通道德和交通规则。 广溪桥的东西二侧各有一联。
桥东侧的楹联为: 脉接东来聿启广陵胜境 流分北汇永安古闸狂澜 西侧桥联为: 三邑通津环拱越峥巨镇 九溪合派潆流禹会名乡 桥联中提到“广陵胜境”,可惜广陵桥已拆,已无胜境可言。广溪桥也险些被拆掉,因当地群众的合力抗议才得以保住。
寨口桥桥亭对联: 遗迹尚存十二人缵禹之绪 建功不朽数百年流汝之源 成桥成亭成就诸公千古德 可渡可憩可安沈子九愿心 柯桥双梅宝安桥桥亭对联: 心宽可坐须长息,事急当行莫久定 绍兴县杨汛桥镇建吴村螺山桥二桥联: 一大二小相辅好善 三眼四杰积德有缘 观天气逸风雨君子敖游 察地理建凉亭系情行人 绍兴县华舍镇行二桥桥联: 自西徂东通鉴水 迎来送往涉华川 华舍镇华春桥二桥联: 源发自东南人才蔚起 支流分西北国货永通 梁成可通舆聿兴骏业 木寿不如石永镇虹堤 绍兴县人利待驾桥二桥联: 虹腰长卧秀灵远撷对柯山 ?^首遄飞左右逢原通鉴水 涉大川砥中流确是神功鞭石 成徒扛驾悬登须知水道通津 茅洋桥桥联: 稽山拱峙长挹翠 鉴水环流时翻银 安昌朱公桥亭对联: 放眼看长流水天一色 息肩凭片石风月双清 如果倦时且憩息 。
赛虹桥位于南京城南集庆门西南长虹路上,跨秦淮河支流,明洪武年间建造,曾名赛工桥、赛公桥。明朝建都南京,工部与应天府(即南京)筑城竞赛,分段包工。应天府(传说以沈万三财力为主)提前竣工,并以余力建成此桥,名其“赛工桥”,后吏官为避讳上之嫌,以“工”“虹”音近,取“长虹卧波”之意,改名为“赛虹桥”,沿用至今,另传说,此桥为沈万三与其儿媳比赛建成,故亦称“赛公桥”。
2003年赛虹桥立交建成,因其靠近赛虹桥故名赛虹桥立交,赛虹桥立交北起水西门高架,南接凤台南路,东起中山南路,西连应天西路,包括凤台路拓宽、凤台路顺河桥、集庆门隧道等工程。
赛虹桥立交不仅是南京城建史上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城市全互通双向立交,工程总投资12亿元,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桥路全长10公里,为39米宽双向6车道柏油路,单桥桩就有486个,立交从顶层到地面分四层,高23米,有8层楼高。
传说:
在老百姓心目中,赛虹桥其实一直都读作“赛公桥”,因为赛公桥的传说在老百姓中更为流传。
相传,这座桥是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儿媳妇出资建造的。建南京城时,由于国家草创,国库空虚,朱元璋自知靠国家财力,无法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于是,强迫江南富户“认捐”南京城的筑城费用。
沈万三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商,为了讨好明太祖,他一人认捐了建城费用的三分之一。后来,又捐献了建造都城外郭费用的一半。城刚筑好一半沈万三就逍遥自在起来,对于外壕上几道未架造的大桥等一些辅助建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的儿媳妇一看这样下去非出大事不可,因为沈万三和明太祖是立过“赌约”的,误期就要杀头。而沈万三又很固执,从来都不听小辈规劝。他的儿媳是个聪明人,为了警戒公公造桥的质量和防止官员在验收时找岔子,就采取激将法,和公公提出“赌赛”筑桥。于是,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日夜施工,抢在沈万三承诺的完工日期之前把桥修成,而且质量也要好于公公所造的桥。所以老百姓都称它为“赛公桥”。
明末,贵阳著名爱国文人杨龙友就居住在赛虹桥附近。他学兼文武,素有安邦定国之志,与复社名流侯朝宗(侯方域)等结为至友,并利用与马士英的同乡、姻亲关系,保护了不少东林党人。清兵南下时,他参与奉立隆武帝于福州,并以兵部右侍郎之职率孤军扼守仙霞岭,屡挫清军,后来,杨龙友因孤军难支,终于失关被俘,不屈而死。全家36口同时壮烈殉国。杨龙友文武兼备,尤擅绘画,《桃花扇》中有李香君面血溅扇,杨龙友以之点染成桃花一枝的故事,可见其绘画功底不浅。
中国绍兴---古桥之乡 古 桥 之 乡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
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 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
绍兴古桥不仅类多面齐,而且许多桥取得了国内“桥梁之最”称号: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 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 国内首次发现的准悬链线拱古桥---玉成桥,迎仙桥 国内折边桥数量之最 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
“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绍兴现代桥梁建设日新月异。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桥为代表,是绍兴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设成就,它向省内外,国内外人士展示了绍兴古城现代化风貌,开始了绍兴现代桥梁的新篇章。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
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
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
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
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 绍兴古桥不仅类多面齐,而且许多桥取得了国内“桥梁之最”称号: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 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 国内首次发现的准悬链线拱古桥---玉成桥,迎仙桥 国内折边桥数量之最 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
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绍兴现代桥梁建设日新月异。
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桥为代表,是绍兴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设成就,它向省内外,国内外人士展示了绍兴古城现代化风貌,开始了绍兴现代桥梁的新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