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平津闸典故(函谷关的成语典故)

平津闸典故(函谷关的成语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09 01:11 浏览:17 次

1.函谷关的成语典故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称天堑,无过函谷关,

汉称八关首,中平置元年①,

关址有新旧,相去百里三,

东自孟津起,西边到崤山,

心吊古战场,旧貌换新颜,

陕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险途几百里,驰过不半天,

名胜古迹多,不及下车观,

求学时间紧,何日方得闲?

注:①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洛阳八关即: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遗址、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遗址。函谷关为洛阳八关之首。新函谷关为汉代中平元年置。

2.山西的三个历史典故,镇国寺传说,康熙错字,无字碑,分别出自哪

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 874 ~ 888 )年间新建。僖宗李儇有个弟弟,

高邮镇国寺塔

大概是看破红尘了吧,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原是建太平仓(即义仓,谷贱时加价收进,以免伤农:谷贵则减价出售,以利贫民)的地基,环境幽静而美丽。这里西倚平津堰,一堤烟柳,郁郁葱葱,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临其境,俗念尘思,顿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这块地方,便请求他的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举直掸师的称号。举直掸师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专心致志讲经说佛。晓晨夜半,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飘荡,清越剐亮,悠悠扬扬。举直掸师圆寂以后,安葬在院内一角,并立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后的骨烬)和经卷,这就是镇国寺塔。 据说,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遗骸,竟全骨不解,联若钩锁,发出异光。或许是这里是风水宝地吧,或许是举直禅师修行到家了,人们十分讶异,作为奇谈,一直流传到今天。

康熙错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而天下第一错字,也同样身处皇宫大内。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

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导游都会忽悠游客称,康熙不是不会写,而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当。但我看并不是这么回事情,因为此“避”字与江山根本联系不起来,当是康熙真的写错了,当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

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3.'美芹之献'典故出处

měi qín zhī xiàn

释义 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出处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所谓简介,不过起简略介绍之用,读者当用心读之,始有所得。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古之空城计、空营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不过,此书最醒目的地方,实在于其和战之说的论述及其为此制定的抗外战略。《久任》篇有云:“且御戎有二道,惟和与战。”而《守淮》则云:“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以守为战,庶乎虏来不足以为吾忧,而我进乃可以为彼患也。”此是以守为攻。而《屯田》则云:“闻之曰:‘因其不足而利之,利未四、五而恩逾九、十。’此正屯田非特为国家便,而且亦为归正军民之福。议者必曰:“归正之人常怀异心,群而聚之,虑复生变。”是大不然也。且和亲之后沿江归正军民,官吏失所以抚摩之惠,相扳北归者莫计,当时边吏亦皆听之而莫为制,此岂独归正军人之罪?今之留者既少安矣,更为屯田以处之,则人有常产而上无重敛,彼何苦叛去以甘虏人横暴之诛求哉!”此树恩施惠于归正之军民之策,不仅可得损敌益我之利,且亦足见辛弃疾仁爱为怀之心胸,此乃欲以德服人也。至于其在最后一篇《详战》中所提出的抗外战略,更是本书之绝作。辛弃疾并认为韩信与耿弇的战略,若不得刘邦与刘秀之支持与信任,则亦不过是狂言妄语而已。辛氏虽以此自比,可惜这个伟大的战略却从未获得实施,否则历史将会改写;只是,当时的形势就是如此,否则岳飞也不会被杀,和亲之策也不会取得主导地位,所以辛氏的战略不被宋孝宗采用甚至重视也是理所必然的事。

以文名见称不可谓之无武,以武*见称不可谓之无文。前之孙武、曹操、诸葛亮皆文武双全,稍后之李世民、李靖则武胜于文,此时之辛弃疾则文胜于武。宋朝素有重文轻武之风,辛氏并以词名见称;故虽官至兵部侍郎,然无见称之武*。虽其于《详战》中所提之策略可与韩信、耿弇、诸葛亮之策媲美,然终未获得实施。形势使然,不可谓之“文人论兵”。以兵家视之,方得其髓。《美芹十论》一书虽因以切合当时之世用为著书之本旨,而局限住其论兵之广度,然其质量甚高。以宋朝通朝视之,此书惟陈规之《守城录》可与之媲美。无怪乎其于《守淮》篇中叹曰:“呜呼!安得斯人而与之论天下之哉!”

4.公孙弘的轶事典故

公孙弘在做左内史的时候经常在主爵都尉汲黯奏事后请求面圣,见了武帝之后便将之前汲黯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做答,武帝非常高兴,经常采纳公孙弘的建议。

因此公孙弘日益与武帝亲近,地位也逐渐显贵。 公孙弘曾经与众公卿事先约定好上奏的事情及观点,但到了武帝面前,却违背之前的约定,顺从武帝的意思。

汲黯因此而对公孙弘不满,并在廷议上指责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大多欺诈而不说真话!刚开始与我等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却完全违背在之前的说法,为人不忠诚!”武帝于是问公孙弘此事真假。公孙弘却侧面回答说:“了解臣为人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为人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武帝赞同公孙弘的说法。是以往后但凡有武帝身边的宠臣诋毁公孙弘,武帝反而越发厚待公孙弘。

汉武帝时,广招天下贤才。多次下颁求贤诏,要求二千石官员举荐人才。

公孙弘因为孝敬后母,学《春秋》被两次被推荐,十年内以一介布衣拜相封侯。他在被任用为丞相之后,在自己的丞相府邸东边开了一个小门(颜师古认为开东面小门是为了与走正门的官吏加以区别 ),营建馆所接待贤士宾客,并与他们共商国事。

成语“东阁待贤”即出于此典。后世文学作品中多用此典喻爱惜人才。

其衍生词“东阁” 、“孙弘阁” 、“孙阁” 、“弘阁” 、“丞相阁” 、“平津阁” 、“平津邸” 、“平津馆” 、“招贤地” 等指款待宾客、招纳贤才之所;“开阁” 则指纳贤待客。——以上五个故事皆选自《史记》、《汉书》 公孙弘在第二次被举荐贤良入京之时,他的同乡邹长倩因为见其贫穷,没有多少资财,便解下自己的衣裳给公孙弘穿上,脱下自己的鞋履及冠冒给公孙弘。

又赠送给公孙弘一束青草,一襚素丝,一枚扑满,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人没有幽滞显达的区别,只有道在就尊贵。

青草虽然低贱,却不会因此轻慢了君子,所以送给您青草一把,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缕丝为一[纟聂],两[纟聂]为一升,两升为一[纟式],两[纟式]为一纪,两纪为一[?],两[?]为一襚,这是自少到多,从低微到显著的道理,士人建立功勋,弘扬名节,也是这样的不要因为小善无足轻重就不去施行,所以送给您素丝一襚;扑满是用土制成的器物,用来储蓄钱财。它有入口却无出口,钱积满了就摔破它,土是粗糙的东西,钱财是贵重的财物,只知收入而不付出,只知积蓄而不能散发出来,所以摔破它,有的士人搜刮钱财却不会散财消灾,就将遭到扑满那样的命运,这难道不应该引以为诫吗?所以送给您扑满一枚。

这是多么重大的事啊!此去山川阻隔,前路迢迢,加上要风餐露宿,次卿足下,愿您发奋努力立功扬名。不才我在这里等待着您有一天美名远扬。”

——以上四个故事皆选自《西京杂记》 根据《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曾经在渥洼水中得到一匹神马。尤为喜欢马的武帝一时高兴,便即兴以神马作了一首祭祀太一神的《天马歌》。

后来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获得了一种叫“蒲梢”的千里马,武帝又作了一首《西极天马歌》。由于太一是当时至尊的神明,因而太一祭祀是非常庄重的事情。

时任中尉的汲黯因此谏言:“但凡王者创作乐歌,上以承继先祖,下以教化万民。现在陛下得到马就写诗作歌,并在宗庙中演奏,先帝及百姓难道能明白这种音乐吗?”武帝听后沉默不悦。

于是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陛下创作的诗歌,罪当诛杀。” 然而,汉武帝于渥洼水得神马发生在元鼎四年(前113年)秋, 伐大宛得汗血马发生在太初四年(前101年)春。

公孙弘死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 汲黯于元狩五年(前118年)被迁往淮阳任太守, 至元鼎五年(前112年)死于淮阳未曾回京。 由此可知,武帝作《天马歌》时公孙弘已去世9年,作《西极天马歌》时公孙弘已去世21年,而汲黯已去世12年。

再者,据《汲郑列传》及《百官公卿表》,汲黯不曾任中尉一职。故公孙弘诽谤汲黯一事,疑非司马迁所载。

真假有待考证。 造成公孙弘擢升左内史时间的迷雾的因素有有二:其一:《史记·封禅书》及《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前134年)公孙弘第二次被征为博士 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记载的元光五年(前130年)被征 发生矛盾。

而《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及元光五年皆有举贤良诏。始通西南夷发生在建元六年(前135年), 公孙弘在元光元年或五年参与策问之后被武帝派遣至西南视察在时间上皆无冲突。

又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分别记载的二岁中至左内史,一岁中至左内史, 因此对于公孙弘擢升为左内史的时间产生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二年(前133年)、元光五年(前130年)、元光六年(前129年)四个时间段。其二:唯一明确记载公孙弘擢升左内史时间的《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载的元光五年(前130年) 与《汉书·武帝纪》记载的元光五年举贤良时间发生冲突,虽然在《汉书》的公孙弘传记中将《史记》记载的“二岁至左内史”改为了“一岁”, 与《百官公卿表》时间一致,然而《武帝纪》中载元光五年举贤良时间发生在秋八月。

而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用新。

5.“美芹十献”的典故是什么

《列子· 杨朱篇》记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1165年,辛弃疾写了10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辛弃疾把《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但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扩展资料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已被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因南宋小朝廷被主和派把持,他的战略思想未能得到朝廷采纳。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献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芹十论

6.明成祖朱棣进攻济南时留下的典故

朱棣攻济南三个月不克,便阴谋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城。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铉率众诈降,派壮士暗在城门上置千斤闸,又让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济南城快被淹了,我们就要死了”。不久,尽撤楼橹防具,派城中百姓长者代替守城军做使者,到燕王大营跪伏请降:“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险出生入死奋战。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们济南人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深怕被军士杀害。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们恭迎大驾!”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出征数日,燕兵疲极,如果济南城降,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因此,朱棣忙令军士移营后退,自己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数骑护卫,过护城河桥,径自西门(泺源门)入城受降。城门大开。守城明军都齐聚于城墙上往下观瞧。燕王朱棣刚进城门,众士卒高呼"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铁闸轰然而落旋即砸烂了朱棣的马头,知是中计的朱棣换马急返,方得幸免一死。

朱棣大怒,以重兵围城,铁铉伏在城头,大骂朱棣反贼。朱棣大怒,并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城将破,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相持之间,铉又募壮士,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燕王愤甚,计无所出”。姚广孝向朱棣进言,回北平再图后举。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乘胜追击,收复德州诸郡县,兵威大振。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朱允炆遗官赐金慰劳济南守军,又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赞理军事协助盛庸准备北伐燕军。得以免受战火的泉城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

7.沈寿的轶事典故

状元、绣圣的情谊

1914年,沈寿应邀来到南通,虽年已四十,但由于皮肤白皙,身材婀娜,举止娴雅,性情温良。即便当时已年逾花甲的张謇在面对这位才德艺人时,也不免惊讶。后来他在《惜忆四十八截句》中写道:“黄金谁返蔡姬身,常道曹瞒是可人;况是东南珠玉秀,忍听蕉萃北方尘。有斐馆前春水生,唐家闸外暮潮平;登楼即席殊矜重,不似惊鸿始为惊。”在这里,他把沈寿比作蔡文姬,而自比曹操;把他邀请沈寿南下任职,与曹操赎回蔡文姬相比。

1915年张謇辞去总长一职回到南通。这时沈寿开始患病,张一面延医为之诊治,同时让她从传习所宿舍迁到环境清静的“谦亭”静养,并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他从《古诗源》里选了73首古诗,亲笔抄写、注解,装帧成《沈寿学诗读本》。

沈寿在《垂柳》一诗中以诗明志:“晓风开户送春色,垂柳千条万条直;镜中落发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沈寿病好一些后,张謇征得沈寿同意后,请来摄影师到“谦亭”拍摄沈寿的作品,并给沈寿在亭外拍了风景照。他还赋《谦亭杨柳》诗一首:“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婉转绾杨枝;因风送入帘波影,为鲽为鹣那得知。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合旋开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

沈寿写了一首《奉和啬师谦亭摄影》的诗回应:“池水漪漪岛树深,疾余扶槛恋清阴;谁知六尺帘波影,留得谦亭万古心。”

1919年,沈寿旧病复发,张謇特派专轮到上海延请著名中医师沙健庵前来医治。在征得沈同意的情况下,由沈寿口述,他本人笔录编成《雪宦绣谱》。

沈寿去世后,他写下了《惜忆四十八截句》。其中一首写道:“曾指西山有之亭,亭边割壤埋娉婷;那堪宿约成新谶,丹旐来时草尚青。”

沈寿的追悼会也是由张謇安排和主持的。灵堂上悬挂张謇亲撰的挽联和《雪宦哀辞》。挽联题的是:

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

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

8.关于会通河的典故有哪些

会通河是元代所幵自今东平县安山镇北至临清的人工运河。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动工,当年凿通,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北达御河(今卫河),长265里。此后渐将北起临清,南至徐州的运道统称为会通河(包括原会通河、济州河及以南的泗水运道)。

由于此段地势高仰、水源不足,成为京杭运河的咽喉段,虽建闸31座以调节水位,仍通航困难。元末废弃不用。

明初会通河已淤断三分之一。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开,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修筑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南北分流济运,成为主要水源。

并修金口坝引泗水至济宁济运。工成运道畅通,罢海运,岁漕四百万石皆 取道于此。

明末开珈河于微山湖东,湖西旧道废。清代干山东运河,1855年黄河北徙由大清河入海,截断会通河,不久黄河以北运道湮塞,惟黄河以南区段尚可通航。

平津闸典故

相关推荐:
  • 翻身饼典故(咸鱼翻身得典故,寓意是什么)
  • 陆鸣(陆鸣的介绍)
  • 六子典故(六字开头的成语故事)
  • 肃王典故(肃王与沈元用)
  • 读易典故(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故事内容)
上一篇:以幸福为题目的作文开头(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开头结尾~) 下一篇:现代交流方法(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焦不离孟典故(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典故是什么?)
班姑(班姑蔡女之德能这典故从何而来)
陈与义典故(求陈与义的故事)
见微知著典故(见微知著的例子(十个))
骊山母典故(骊山老母的传说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