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基文与桃子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
父亲把目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他思考片刻说道:“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满意,不住的点头。
他就是现今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亨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
2、霍去病分享美酒
霍去病大败匈奴后,驻兵在现在肃州城东的泉湖一带。捷报飞传长安,汉武帝大喜,传旨赐霍去病白银10万两,御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霍去病平日爱兵如子,皇上赐了御酒,他不愿独自享受。可是一坛御酒,20万大军,如何饮得过来。
有人建议:每100人选一个代表,分酒一杯。但仔细一算,还是不够。霍去病便把酒倒入一眼泉中,20万将士开怀畅饮。从此,这眼水泉就被人们称为“酒泉”。这地方就是甘肃酒泉。
3、居里夫人分享镭的提纯方法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第一克是自己提炼出来的;第二克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美国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也是美国公众捐献的。
作为镭的发现者的居里夫人,不仅没像美国记者推断的那样富甲一方,还如此困顿,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没有把镭的专利权据为己有,而是把它献给了全人类。
居里夫妇在提炼出第一克镭时,就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放弃了专利。即使是美国公众为她捐献的两克镭,一克用作科学研,一克用来为祖国创建镭研究院,丝毫也没有为自己。这正是她伟大的人格所在。
4、汤姆·霍普金斯分享毕生的成功经验
在初踏入销售界的前6个月,他屡遭败绩,穷困潦倒,身上仅50美金。于是决定把最后的积蓄投资到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一个为期五天的培训班。没想到,这五天的培训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
在之后的岁月中,他潜心钻研心理学、公关学、市场学等理论,结合现代推销,说服技巧,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在销售方面,他被美国报刊称为国际销售界的传奇冠军,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房地产销售量最高记录保持者,至今无人能破这个记录。
平均每天卖一幢房子,3年内赚到3000万美元,27岁就已成为千万富翁,29岁成为亿万富翁,并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
汤姆·霍普金斯目前是国际培训集团的董事长,他每年出席全球上百场演讲会,向全世界梦想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们传授销售知识,分享自己毕生的成功经验,被公认为“销售冠军的缔造者”。如今全世界90%的销售培训课程,都来源于他的销售培训系统。
5、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
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好孩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陈 蕃 扫 屋 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陈蕃小时候,却十分懒散,经常不扫屋子,东西乱放。
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乱,而陈蕃却不管不顾,就说:“孩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干净来招待宾客?”陈蕃反而说:“我的手主要是用来扫天下的。”父亲的朋友反问:“连一间房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就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当时,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攽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因此,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你知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的意思吗?它是说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下来,有机会找人请教,确确实实理解清楚。
请听最后一个小故事。 刨根问底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有一次,母亲听沈括背诵唐诗。奇怪的是,当背到白居易《游大林寺》时,他总在重复这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怎么总是重复这两句呢?”母亲奇怪地问。 “母亲,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说。
“那又为什么山下的开得早,山上的开得晚呢?”沈括又问。 “这个……”母亲摇摇头,没办法回答了。
转眼,四月到了,庭院里的桃花全都凋落了。一天,沈括起了个大早,和伙伴们来到郊外,爬上了一座山峰。
山上的桃花正在盛开,一团团,一簇簇,看去好像一片片红云似的。沈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哎呀,真是白居易诗中写的景象啊!可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忽然间,一阵山风吹过,沈括他们顿时感到有些凉意。
幸好,在来前母亲们让孩子们多带了件衣服,于是大家赶忙解开包袱,你一件我一件,把衣服穿在身上。 “山上风大天凉,要注意保暖。”
正要穿衣服的沈括,耳边忽然响起了妈妈的声音。 “啊!”望着红云般的桃花,沈括的脸上忽然绽开了笑容,“我明白啦!我明白啦!” 兴奋的沈括顾不上同行的伙伴们,拔腿朝家里飞奔。
“妈妈,我懂了,我懂了!”还没跑进门呢,沈括就大声喊叫起来。 “你懂什么了?”母亲连忙迎了出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啊!”沈括晃着手上的衣服,大声说,“山上地势高,温度低;山下地势低,温度高。温度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就不一样,花开的时间也就不同啰。”
沈括就是这样,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读书学习中,总爱通过观察思考,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刨根问底,钻研到底。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沈括从小就是个“有心人”! 苏秦刺股勤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出名的政治家。
年轻时,由于学问少,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被重用。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把自己积存的几十箱书全找出来,精心挑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读到深夜。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趴在书案上睡着了。
每次醒来后,看见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他总是痛骂自己无用。可是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开始犯困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扑在了书案上。桌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了。
他看着锥子,忽然想出了一个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后,每到倦意袭来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朝大腿狠扎几下,常常扎得鲜血淋淋,血沿着小腿,一直流到地上。
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就规劝他说:“你干嘛非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只要你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苏秦却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忘记过去的耻辱,促使我更加刻苦读书啊!”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六国君主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孙敬头悬梁 孙敬读书时,喜欢记笔记,经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天,他看着看着,所有的字一片模糊,两眼一闭就睡着了。
等他睁开眼睛时,天已经大亮,孙敬非常后悔。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为了防止打瞌睡,孙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书桌上方的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然后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子上。
每当读书发困了,刚要歪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紧紧拉住,疼痛会让他立刻清醒起来,接着再读书。孙敬用这个办法,使自己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夜读。
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司马光的“警枕”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从小有个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一准备进攻魏国,魏王国非常害怕,就找到齐王的宠臣淳于髡,希望他帮忙免除这场战祸。淳于髡于是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世上最能跑的兔子。韩子卢追东郭逡,围着大山绕了两圈又翻过五道山岗,最后狗和兔子都精疲力竭,倒在地上死去。一个老夫不费吹之力捡走了他们。现在齐国和魏国相持不下,两国士兵和百姓疲于战事,不能休养生息,我担心泰国会抄我们的后路,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命令军队休养,不再出兵。
但是有人在背后告淳于髡的的状:“大王,淳于髡之所以劝你不要出兵,是因为他收了魏王的贿赂呀。”齐王于是质问淳于髡:“听说先生收了魏国的玉石和宝马,有这回事吗?”
淳于髡回答:“有这回事。”
“那么先生觉得你为我出的主意怎么样呀?”
在战国,齐国的相国孟尝君出行五国,楚国送他一张象牙制作的床,并命令楚国的登徒运送这张床。这人不愿意接这桩差事,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这象牙床很名贵,如果在路上有个磕磕碰碰的,我就是卖了老婆孩子也赔不起。如果先生能够替我免了这件差事,我愿以社会宝剑相赠”
公孙戌于是找了孟尝君:“您接受了楚国赠送的象牙床了吗?”
“是的,怎么了?”
“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孟尝君问他原因。
“五国之所以将相印授予你,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您,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
孟尝君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刚退到门口,突然被孟尝君叫回来:“我很高兴接受你的意见,为什么你退出的时候面露喜色、脚步轻松呢?”
“我今天有四件喜事,一是公手门客数百人,只有人敢于向您进谏;二是我的意见,您接受了;三是我能止君之过;另外就是我得了一枚宝剑,负责运输象牙床的登徒答应我如果能免除这件差事,愿意以宝剑相赠。”
“宝剑拿了没有?”
“赶紧拿去。”
孟尝君又在门上写了如下的话:
“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如果讨伐魏国的事对魏国不利,就算魏国杀了我,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如果这事对魏国有利,就算魏国封我,对大王有什么坏处呢?况且大王不出兵魏国,免除了讨伐盟国的非议,魏国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老百姓也不用遭受战争的荼毒,我有了玉石和宝马两样宝贝,对大王有什么损失呢”
齐王无言以对。
爱迪生的学习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天才出于勤奋。”许多文学家、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
请看鲁迅和王亚南苦读的趣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头悬梁 锥刺股 警枕催读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匡衡借光读书 勾践卧薪偿胆 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 车胤捉萤火虫当灯 孙康在雪地映光读书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
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
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
一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的出游经历:“最近,我在喜马拉雅遇见一位睿智的才人,他能看到不可预测的未来,还把自己的这套绝学传授给了第子。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想学。”
“每个人都懂呀,”老人平静地说,
“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那是什么?”年轻人不解。
“先生,还有比未卜先知更高深的学问?”
“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林木,人人都能张眼即见,但你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吗?它可是就在你的眼前啊。所以,我要教给弟子的,不是让他们预见朦胧的未来,而是看清鲜活的现在。”
(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山西一个偏远而清苦的山村,来自大洋彼岸的金发女孩玛丽亚,正在心中慨叹这里的生活实在太穷困了。
忽然,她的目光被一株百年老树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吸引过去了。老人衣着简单,微眯着眼睛,一脸慈祥地跟一个小男孩说笑着。
玛丽亚好奇地停下脚步,不远不近地站定了。她听到老人给小男孩出了一个字谜:“一人本姓王,怀揣两块糖。”
那个小男孩显然此前听说过这个字谜,立刻大声回答:“是金。”老人满意地咧嘴笑了,从贴胸的衣兜里掏出两块水果糖,一块递给男孩,一块送到自己嘴里,两人甜甜地吮吸着,似乎正享受着无边的幸福。
玛丽亚羡慕地望着面前这被快乐包围着的一老一少。蓦然,她想起了祖母的那栋带大花园的漂亮别墅,想起常常邀请一帮孩子到家中分享她的糖果和故事的祖母,想起祖母和孩子一样单纯而畅快的笑声。
原来,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所不在。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
就是那两块普通的水果糖和那两张纯朴的笑脸,让玛丽亚做了一个一生骄傲的选择——留在中国西部,做一名帮贫助困的志愿者,播撒的快乐和幸福。后来,玛丽亚和村里人一起劳动,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还帮着山村招商引资,办起了一个山产品加工厂,让那里的山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村民感激地称她是“幸福天使”,她却笑着说自己只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兜里的两块糖,她还要感谢大家呢,因为与他们在一起追求、奋斗的那些日子,让她发现自己原来还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让她品味到从前所没有品味到的无比的甜蜜。(二) 今天,小蛐蛐非常高兴!你们猜它碰到什么好事啦?噢!原来小蛐蛐今天早上在小路边捡到了一颗又大又圆、美味多汁的葡萄。
可是因为葡萄太大,小蛐蛐力气太小,它根本拿不动,也推不动。这时候,树上的一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给它出主意,它说:“你一个人搬不动,何不叫你的朋友们来帮帮你呢?” 小蛐蛐一听,心里想:“这可不行,万一它们帮我抬回家了我还要分给它们吃,那我不就没的吃了吗?” 这样想着,小蛐蛐拒绝了小麻雀的主意。
中午,它实在是太饿了,就打算先回家吃个午饭再过来。小蛐蛐刚走没多久,一只小蚂蚁路过这里,看到了这颗大葡萄,它不知道这颗葡萄是小蛐蛐的,于是就想把它带回家,可是这颗葡萄很大,小蚂蚁很小,这可怎么办?树上那只热心的小麻雀又准备给小蚂蚁出主意了,可是它的话还没说出口,小蚂蚁就高兴的自言自语:“既然我一个人搬不动,那我可以叫来我的好朋友们帮忙啊!到时候再和它们一起分享!” 说着,它就叫来了好朋友们,小蚂蚁们一起用力推,“嘿哟!嘿哟!”很快,就将这颗葡萄推回了家。
它们一起品尝着美味的葡萄,真棒啊!等到小蛐蛐吃过饭再来的时候,发现葡萄早已不见了踪影!(三)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在村里非常的出名,一是因为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是个远近闻名的奇童;二是他年纪小小,就懂得尊老爱幼,一段让梨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
当时,孔家有七个孩子,孔融上有五个哥哥,下还有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日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全家上下齐聚。
酒足饭饱之后,一大盘酥梨端来,放在了桌上,哥哥和弟弟都争着抢大的吃,只有孔融默默的站在一旁,大家便问他为何不吃梨?孔融谦虚的说:我是年龄最小的,理应让哥哥们先拿大的。”“那你为何又让着弟弟呢?”“我比他大,理应让他先拿,我最后拿一个最小的。”
兄弟们听了,都羞愧的无地自容。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其他族人也交口称赞孔融小小年纪就有谦让之美德,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果然如父亲所说,孔融文才甚丰,为建安七子之首,更成为东汉有名的文学家。
(四)小海马 金灿灿的阳光照进了森林里,小树小草还打着呼噜呢,美美的睡着懒觉。小白兔在苹果树下,看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让它忍不住直流口水,可是这棵苹果树太高了,小白兔蹦啊,蹦啊,可是就是摘不到,这可急得小白兔直跺脚。
就在这时,小象来了,看到着急的小白兔,他连忙问它:“小白兔,你有什么事吗?我可以帮助你。”小白兔赶紧对小象说:“小象,你看到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了吗?我太矮了,摘不到那个苹果。”
小象看到了这个美味的苹果,它也想要尝尝味道,“小白兔,我能帮你把果子摘下来,那你能分一半给我吗?”“那好吧。”小白兔噘着嘴,不高兴地答应了小象。
可是心里却想:“我才不要把这个美味的苹果分给它。” 小象的鼻子又长又大,不一会儿,它就把苹果摘下来了,“给你小白兔,你快分我一半吧。”
小象看着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擦了擦口水。可是,当小象把苹果给小白兔的时候,小白兔却马上跳到草丛里藏了起来。
小象怎么找也找不到小白兔,他生气地朝草丛喊道:“小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