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出自:孟子[先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相传此菜出于〔清〕光绪末年的“天一坊”饭庄。据陆辛农《食事杂诗辑》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纵兵行抢。流氓地痞趁火打劫后,来至“天一坊”大吃大喝。叫茶时,误将“青虾炸蹦两吃”呼为“罾蹦鱼”。侍者为之纠正,叫菜人恼羞成怒,欲要闹事。照应人(主持饭庄服务的“堂头”)劝告说有此菜,“说此侍者新来不识,责其入告灶上。人正惊讶,照应人急入,使择大活鲤,宰杀去脏留鳞,沸油速炸,捞出盛盘浇汁,全尾乍鳞,脆嫩香美,从此乃有此菜至今。”陆氏并有诗云:“北箔南罡百世渔,东西淀说海神居,名传第一白洋鲤,烹做津沽罾蹦鱼”,以纪其事。
“敲竹杠”的典故
封建时代的官吏,要一清如水,一点不贪,怕是找不到的。“水至清则无鱼”,用在这里恰好。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觉得唐氏评点大不同于一般的“注”,而像一篇篇的学术随笔,丰富有趣,又随意轻松。其中就涉及这类事。说到曾家的老九,曾国荃。他善战勇猛,攻克金陵,立了天下第一功。但是也贪。抢了财宝就运回湖南老家买田置房。据云湘军整个都是如此,把金银财宝装到竹筒里带回家。后来朝廷就令关卡人员查,每见运竹筒者,就敲一敲,听其声,以检查。“敲竹杠”一词,实是由此而来。说得有趣。且说曾国藩的小女曾纪芬,高寿九十二,她后来写回忆录,述及曾府往事。她说,其九叔忠襄公“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歌,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这意思是,在家买田买房,是向朝廷表示自己没有大志,没有野心,只求以后过好日子。此乃“自晦”之意。唐浩明的一段评点写得很好,录之如下:“购置良田美宅,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对钱物的贪恋,但在当国者看来,却正是无大志无野心的表现。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三国志》的陈登传里有一则故事。刘备有一次对许汜说,您有国士的名声,当今天下大乱,应当忧国忧君才是,但您只一个劲儿地买田起屋,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可供采纳。这可是陈登所不喜欢的事。后来辛弃疾据此典故写了几句词:‘求田问舍,怕因羞见,刘郎才气。’曾纪芬拿这段典故为其叔遮掩,认为曾国荃,是以求田问舍来表明他无政治野心,借此清除当国者的猜忌而求自保。真是这样的吗?怕未必。”其实曾老九表现其政治野心的地方已经太多了,这不说。“评点”说到李鸿章之贪,更是太多。“李家后人至今保存着李鸿章去世后,其子孙遗产分配的合同。合同中提到李家在合肥、巢县,六安州、霍山都有大量田产,在扬州有当铺,在庐州府、江宁、扬州、上海等地有大批房产。合同中只提到不动产,至于金银财宝等动产部分还不知有多少。”这是在评点曾国藩同治三年致曾国荃信里说的,曾氏原信里还说道:“有自沪来者,言其署中藏珍珠灯、八宝床、翡翠菜碗之类,值数十万金,其弟季荃好货尤甚”。这就是清代名臣、封疆大吏的一般情况。曾国荃自己应当说很好,不贪。但他信中也言及给官员送礼,北京一行,送银万余两,这可并不是他自己掏腰包。而且家里的大宅子盖起来,怕也不是只靠薪俸所能办到。“评点”随手写道,当时民间有一联语,云:“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宰相就指李鸿章,他是安徽合肥人;司农指翁同和,他是江苏常熟人。翁氏是有名望有功劳的开明人物,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为光绪皇帝起草过变法的诏书。他在当时也还是较为清廉的官吏,把他写在此联内,我想,也许是为了凑成联语的对偶。他并不以贪著名。
古代政界人物以“求田问舍”表明“自晦”,真也有点意思。“评点”引辛词“怕因羞见,刘郎才气”一句里的“因”字,诸书均写为“应”,所引似误。我想就此补充一例。那就是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里的两句。诗云:“一事避君君慝笑;刘郎才气亦求田?”诗有自注,说“俭岁,有鬻田六亩者,予愿得之。友人来问此事。”收成不好,有人要卖六亩地。龚氏想买。怕朋友来问,他就写了这诗作答。他有“刘郎才气”,却也想求田。他没说“怕应羞见”,但是没向朋友讲,怕朋友笑话,也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贪官一买百亩千亩,他那六亩算什么?花的是官俸;还不知后来究竟买到没有。有点儿酸劲儿。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处《老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鱼羊为鲜 “鱼羊为鲜”这典故,据传还是我国厨师鼻祖彭祖所创。
烹调方法是将适量的羊肉(带骨)和鱼肉(鱼头也可)切成段(块)合熬,既可无羊肉的膻味,又具助阳补精血之功效。 4.关于双鲤鱼。
. 汉以前,“双鲤鱼”就是古代的信封。 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书信。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汉代文书以简牍为主,简牍由竹木制成,长度大约为汉尺l尺。
为防散乱、泄密,将简两块对合,文字向里,外面结绳处加上封泥。 到汉末,个别书信已有用纸的。
后来,信封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现代的信封大体相同,但写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写字,而且由于写信的对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
5.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说“水清无鱼”。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语出《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
这道菜的诞生在上百年前,地点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的小村落扁担铺。话说有一年,徽州府调来了个姓苗的酷吏当知府。此人嗜鱼成性,食不离鱼,且爱吃活蹦乱跳的鲜鱼,尤其是鳜鱼,这可就难坏了他手下的衙役们。因为徽州境内重峦叠嶂,水流湍急,难产大鱼,徽州人吃鳜鱼都要从贵池、铜陵等沿江地区靠肩挑运进,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时间。由于当时没有保鲜设备,鱼一腐烂就只好丢弃,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产。商人只有在气候转凉时,才到江边去购鳜鱼,用木桶盛装,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际干道挑往徽州山区贩卖。
扁担铺地处池州至徽州府际干道的中段。一出扁担铺就到了徽州地界,翻过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栈岭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这一年,经常给苗知府运送鳜鱼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气转凉了,就雇了八个杨家庄的杨姓挑夫到江边去收购活鳜鱼,然后赶紧往回赶,一则是交差,满足苗知府的食鱼欲,二则自己也想赚一笔钱好好过个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后天气热了起来,鳜鱼在桶中开始窒息。王小二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赶,到了扁担铺住店后,王小二打开桶盖看看,不少鱼已经窒息而死了,散发出一股臭味。王小二着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贵池重买,钱由哪个出?自己要血本无归了。所幸这王小二脑瓜子灵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鱼刮鳞剔腮,剖肚剔肠,然后在鱼身上抹上一层食盐杀杀臭味,这样不至于亏本。为试鳜鱼“腌鲜”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几条大鳜鱼叫扁担铺一饭店厨师煎烧。厨师放了佐料红烧后,大家试着尝了尝。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吓一跳。大家认为虽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众挑夫饭后继续赶路,将“臭”鳜鱼尽快挑到徽州府,众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长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馆的厨师。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没有忙着去衙门复命,而是将八个挑夫挑的16桶臭鳜鱼全部交给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请来城里的诸多厨师,洗净臭鳜鱼,然后配姜、蒜、椒、酱、酒、笋等佐料精烧细制,又写了一条“徽菜珍品风味鳜鱼应市,本店免费品尝”的横幅拉出来,立即吸引了许多顾客,不少达官贵人、市井人家应约而来,品尝“风味鳜鱼”。大家吃过鱼后,都连连道好,问王家兄弟是用什么神奇的佐料烧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说苗知府没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贵池购买的鲜鳜鱼,早已对鱼馋涎欲滴,正在这时,王小二从府前街端了一锅“风味鳜鱼”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顾不了多问,张口一尝,道:“风味鳜鱼,名不虚传!”原来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苗知府吃了还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问要吃鲜鳜鱼的事了。臭鳜鱼由此声名远扬,一跃而登上徽菜谱。
自此以后,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开了一家“风味鳜鱼馆”,做贩卖烹饪一条龙生意,用“风味鳜鱼”品牌招揽顾客,生意红红火火。而那八位杨姓挑夫,也因为熟悉和掌握了臭鳜鱼的腌制方法,在扁担铺这个地方开设了一家杨记鳜鱼馆,从此一开就是百年历史。
成语:卧冰求鲤(卧冰求鲤)
— 汉 典 Zdic.net —
--------------------------------------------------------------------------------
【解释】: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事亦见《晋书·王祥传》。又记 王延 为继母叩凌求鱼, 楚僚 为继母卧冰求鱼,故事略同。后遂以“卧冰求鲤”为孝亲的典实。亦省作“ 卧冰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交亏。” 宋 梅尧臣 《胡夫人挽歌》:“谁复向寒月,卧冰求鲤鱼?” 明 沈受先 《三元记·及第》:“忆昔卧冰求鲤,泣竹笋生,第恐难成。” 聂绀弩 《谈鲁迅先生的》:“至于专门讲些繁文缛节,如所谓昏定晨省,冬温夏凊之类,或作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卧冰埋儿之类的,正和挖空心事来虐待父母的人一样,连一个也没有。” 峻青 《海啸》第三章:“我一定对你老人家克尽孝道,即使卧冰求鲤,割股事亲也决不在话下。”
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后生可畏典故原文】:
《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 意指青年人前程远大,成就将超过年长的人,值得敬佩。孔子在勉励他的学生求学上进时说,青年人是可怕的,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那就不值得害怕了。
【例句】: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吏部尚书何晏甚奇之,题之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主谓 青年必能超越先辈,令人敬畏。《论语·子罕》:“~。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褒义。多用人形容青年实力。→风华正茂 ↔马齿徒增
解释 后生:后辈、下一代。指青年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说:“青年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怎么知道将来还 不如现在呢?如果四五十岁还没有名声的话,也就不值得害怕 了。”北宋经学家邢昺注释说:“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积累学行, 成就道德,他们确实令人敬畏,哪里知道日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 道德文章会不如今天的我呢?如果年少时不积累学行,成就道德, 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这时候即使打算硬着头皮 来充电,也终究成就不了大的道德,所以已经不值得害怕了。”
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二 是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后生可畏,前提是后辈、下一代应 该首先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育搞得好,青年人的前 途才会一片光明;同时, 青年人必须在年少时就进 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 才能超越现在。如果到了 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的话, 那就说明教育没有成功或 者自身没有努力,已经没 有什么希望了。
含有鱼字的成语故事 词 目: 鸢飞鱼跃 发 音: yuān fēi yú yuè 近义词: 鱼跃鸢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释 义: 鸢:老鹰。
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
出 处: 《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示 例: 清水池塘傍茅舍,~竹万竿。
(陈毅《由北京到广州》诗) 词 目: 鱼游釜底 发 音: yú yóu fǔ dǐ 释 义: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出 处: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鱼游釜底,燕处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频于外殆,我同胞其何以异是耶?” 示 例: ~难持久。★清·洪楝园《后南柯·宫议》词 目: 鱼目混珍 发 音: yú mù hùn zhēn 释 义: 比喻以假乱真。
出 处: 《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词 目: 鱼龙曼延 发 音: yú lóng màn yán 释 义: 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
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 词 目: 鱼龙百变 发 音: yú lóng bǎi biàn 释 义: 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
出 处: 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示 例: 昌黎(韩愈)文无不根据经典,而议论仍未尝袭前人陈言,故下笔如~。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词 目: 鱼烂取亡 发 音: yú làn qǔ wáng 释 义: 鱼烂自内而发。比喻因内部腐败而自取灭亡。
出 处: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即微外国债主之干涉,而鱼烂取亡之气象,犹岌岌不可终日也。” 词 目: 鱼贯雁行 发 音: yú guàn yàn xíng 近义词: 鱼贯而入、鱼贯雁比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连续而进 释 义: 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出 处: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所隶之舰即可成队合操,水师之鱼贯雁行,即陆军之步伐止齐。” 词 目: 鱼沉雁杳 发 音: yú chén yàn yǎo 释 义: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 处: 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示 例: 源(刘源)出门年余,~。
★清·王韬《凇滨琐话·刘大复》词 目: 似水如鱼 发 音: sì shuǐ rú yú 释 义: 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多指男女情人。出 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鱼。”
明·张凤翼《红拂记·传奇大意》:“李靖人豪,张姬女侠,相逢似水如鱼。” 示 例: 《正旦唱》这厮只因饱暖生淫欲……《正旦唱》便休想~。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 词 目: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发 音: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释 义: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频繁中断,不能长期坚持。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示 例: 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词 目: 清水无大鱼 发 音: qīng shuǐ wú dà yú 释 义: 指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出 处: 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词 目: 白鱼赤乌 发 音: bái yú chì wū 释 义: 为祥瑞之兆。
出 处: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示 例: ~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词 目: 鱼沉鸿断 发 音: yú chén hóng duàn 释 义: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 处: 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词 目: 鲍鱼之次 发 音: bào yú zhī cì 释 义: 卖咸鱼的店铺。
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次”。
出 处: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以上内容是成语故事:含有鱼字的成语 内容提要: 含有鱼字的成语 词 目: 鸢飞鱼跃 发 音: yuān fēi yú yuè 近义词: 鱼跃鸢飞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释 义: 鸢:老鹰。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
形容万物各得其所。 出 处: 《诗经·大雅·旱麓》:。
应该是丽鱼。丽鱼在繁殖时期,因把卵和幼鱼照顾得非常妥善而闻名。外形美丽,性情却极粗暴,常为争夺地盘而打斗得非常激烈。被称为杰克日布塞的种类更是粗暴,在产卵期常把别的鱼类杀死。体形微小的非洲丽鱼能够运用逻辑推理,通过观察其他同类公鱼之间的领地之争来决定自己应该向谁发起攻击并能够胜出,以提高自己在鱼群中的地位。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这一研究报告说:“这种推理又称作传递性关系推理,是人类在幼儿时学习的本领。研究发现,灵长类和大鼠也会作出这种推理。然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非洲丽鱼也具备这种本领。这在科学界尚属首次。研究人员通过对水族箱里8条脸上长有黑色条纹的非洲丽鱼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和试验,发现在鱼类中也具有这种本领。试验显示,公丽鱼仅通过观察就能得出自己胜出的几率。从进化的观点来看,这为它们节省了时间和体能。”
丽鱼因复杂的交配及生殖行为而著名。通常包括求偶、筑巢、维修和保卫巢以及保护幼仔。有些种类以口含卵孵化,卵不是置于巢内,而是含在亲鱼的口内直到孵化。处于繁殖期的丽鱼,产卵量不大,但能用自己的大嘴容纳所有的受精卵。雌鱼将卵含在口内,迎着水流游动,使卵既有一个安全的孵化场所,又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期间,亲鱼为了防止把快要出世的孩子咽到肚里,连续十几天不吃不喝。随着胚胎的发育,母鱼的两颊被挤得极度膨胀,有的竟使头部变成了畸形也照样紧含不舍。这种口孵行为常见于罗非鱼属(Tilapia)的很多种以及某些其他东半球的属。在许多一般缸养的知名种类中有︰焰口丽体鱼(Cichlasoma meeki),口内和喉、胸部呈鲜红色;双斑丽体鱼(Cbiocellatumtum),体型颇大,暗色而具蓝绿色斑点;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尾鳍基部有具橙色环的黑斑;盘丽鱼(Symphyso-don discus),体很高,具蓝色条纹。这一类的另一人们喜爱的缸养观赏鱼是天使鱼属(Pterophyllum)。著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为非洲盛产种类,已引进很多地区作为食用鱼养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