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小男孩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叮嘱他等会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小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小男孩儿,微笑着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小男孩接过方粮,愣住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高兴地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小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小男孩哭了,说:“校长,我错了,他虽然不对,但我也不能去打他,你罚我吧。”
陶行知听了小男孩的话后,又掏出一颗糖,和谒地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对于古代和当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指引导向,关于历史典故,写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发生的主要事件,陈述的也是时代的记忆和历史背景,无论是人或者食物,都有着他独特的意义所在,还有就是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思想,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历史大环境来说,都潜移默化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进行熏陶。
下面我就来梳理几个有教育的历史典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1、“运筹帷幄”这个成语的典故:刘邦当上了皇帝以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于是在招待的时候刘邦就问文武百官自己和项羽的区别,这个时候的文武百官就纷纷得夸赞刘邦这个君王很大仁大义。但是刘邦却说在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在关于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在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却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因为刘邦可以很好地运用三位俊杰,能够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所以刘邦才能够得到天下。
2、“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很有教育意义,从侧面说明了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很好的毅力和坚持,不能够因为一件小事就放弃自己心里面所坚持的东西,要达到心里面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去争取和努力,这样别人才能因为心里面的这份坚持的毅力和不肯放弃的决心打动。
3、“孔融让梨”更多的是赞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有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互相谦让的礼仪文化,每个人不仅要去坚持这样的传统礼仪,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里面博大精深的东西不能够丢,我更要去发扬,传承。
4、“司马光砸缸”,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多种方法,还有就是去明白生活中有许多新奇的东西,这些方法要加以运用。而且遇到事情的时候需要勇敢的站出来,而不是选择去逃避,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关于中华文化历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好多的成语里面包含的典故都很好地对现实社会有教育的意义,关键要去发现和吸收。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秦朝末年 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冲入关中,攻进咸阳。项羽入关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把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 公元206年,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人去修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出主力队伍在这条路的要塞关口加紧防范,阻止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它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敌军主力调至栈道一线后,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舌 存 齿 亡:李耳小的时候很少说话,但他善于思考,凡事非要想出个道道才行。 一天,李耳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玩。
这里有一棵大槐树,几个人合抱也搂不住。他们觉得这树太强大了,遮住好大一片荫,几个人爬上去摇晃也摇晃不动。
在树的下面长着一片细长的小草,由于常年晒不上太阳,又黄又瘦,随着微风摇来摇去,非常细弱。 突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面上,大树在狂风中悠悠地晃动身躯,似乎在说:“我是多么强大呀!什么也不怕。”
不一会儿,随着一道刺眼的闪电,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大槐树断了,露出白白的断茬。躲在一边的孩子们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雷雨过后,李耳他们来到大槐树倒下的地方,看见那些小草迎着阳光,顶着露珠挺立着,似乎更加神气了。 李耳陷入了沉思。
李耳回到家里,将看到的情景给老师商容叙说了一遍。年迈的商容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李耳摇了摇头。
商容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李耳点了点头。“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弱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李耳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大声回答:“舌正因为柔软才长期存在,齿正因为刚强而先落,老师,是这样的吗?”商容笑了。
“你算是悟出这个道理了。不仅舌齿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交给了你,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李耳听着老师的教诲,联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青石板却被水滴凿出了一个个洞;想到许多争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而谦卑有礼的人则得以保存;一些本来体魄强健的人,因忽视了调养,反而早逝了。他又想到人死后变得四肢僵硬,人们给他穿寿衣都比较困难。
然而新生的婴儿,那手臂和小腿看上去多么柔软,多么弱小,但是却一天天长大起来。 李耳后来把这个道理总结为这么几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东床快婿: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的。相传他七岁时学习书法,这是当时士族子弟的必修课之一。
他的父亲王旷长年在外为官,曾任丹阳太守、准南内史等职,又早早离去,少年王羲之不善言辞,平日里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他。可是他十三岁时所发生的一件事,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刮目相看。
有次,他随众人一起去见史部尚书周凯,周凯一见之下,问答之间便对这位清隽少年大加赞尝,认为非同一般,故在同坐的几位客人中对他另眼看待。当时的风俗,以”牛心炙”为待客食物中的上品。
当下人奉上”牛心炙”,别人都还未动,周凯先亲手割下一块来给王羲之品尝,这是格外的礼遇。在高官家中的客坐上所得的宠遇,使这位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重的少年立刻知名。
他的族伯、重权在握的显赫人物王敦也对他说:”你是我们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将来声望不会在名士阮裕之下。”阮裕也把羲之看作是”王氏三少”,即王家最优秀的三个子弟之一。
两晋时期,名门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相互联姻是一个重要的联结方式,琅琊王氏与宗室司马氏也有联姻关系。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向王导要求在王氏诸少中挑选一个做女婿,王导自度。
1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2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3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呵呵 ,打完收工~~呼~~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参考资料:全程教育网
也叫断织之诫。
断织之诫
成语 断织之诫
发音 duàn zhī zhī jiè
解释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孟子典故——人兽不远,仅在一心
牛山上的树木曾经十分茂盛,由于它临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养月息,雨露滋润,不是没有嫩枝新芽长出来,然而随之又受到牛羊的践踏,所以才变成现在那光秃秃的样子。人们看到它那光秃秃的样子,还以为它从来没有长过成材的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对于人们来说,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了吗?他们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头对于树林一样,天天都去砍伐它,这能茂盛吗?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养,天亮时又得到一点清明之气,这时,他内心的好恶与人便接近了一点,然而白天的作为又把它扰乱泯灭了,内心不断地遭到扰乱,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气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别人看见他像禽兽一样,还以为他不曾有过善的素质,这难道是人本来的情况吗?所以,如果能得到应有的养育,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生长,要是失去了应有的养育,那就什么东西也会消失。所以孔子说,'把握就存在,放弃就会消失,出入没有一定,没有谁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说的啊
吃一堑,长一智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