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的铭文有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铭文,是一个周宣王时代的完整的册命。
1、政治历史价值:
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这段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价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3、书法价值
鼎身铭文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费声骞在《古代碑帖鉴赏》这样介绍毛文:笔致谨严,字形整齐有致。相异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纵,结字略带长形,显得劲挺瘦劲,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中国的齐国道学奠基人,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兵家鼻祖。与楚国道学奠基人鬻熊和儒学奠基人周公旦,同为周武王身边的开国重臣,周初四圣之一(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史佚)。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大肆分封功臣,姜子牙以伐纣第一功臣的身份,第一个得到分封,建立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始祖,开创了齐国八百多年的历史。
左宝贵,字冠廷,山东省费县地方镇(今平邑县地方镇)人。
1837年10月18日生于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父名世荣,母杨氏,皆早年下世。
他“幼失怙恃”,又“乏恒产以谋生理”,不得不与其二弟宝贤、三弟宝清依附鳏叔世宏生活,饱尝了人间疾苦。稍长,因得罪本村恶少不得不背井离乡,靠摆地摊当皮匠挣钱糊口,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1856年,左宝贵因打伤缝马靴不给钱的官兵,被迫携两弟投效江南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回族人民历史上形成的尚武习性和英勇刚毅精神,练就了他强壮的身躯和坚强的意志,陶冶了他刚勇骠悍的性格。
他作战勇敢,摧锋直前,因而屡受提拔,声誉日起。 行伍出身的左宝贵,和历代封建社会中许多“壮怀激烈”、武功赫赫的名将一样,爱国爱民,为人正直。
但他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社会,缺乏文化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唯知“功名只应马上取”,忠君报国。为维护封建王朝,1856—1868年间,他“转战楚、淮、皖、齐、燕、苏”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诸战役。
太平军围困扬州时,他突出重围驰赴六合江北大营传递军书。与捻军作战中,率部急驰援解安徽蒙城县围。
1872—1891年,先后镇压了热河朝阳县东荒一带人民起义、大东沟一带伐木工人起义、庙儿沟金矿工人起义,以及哈力套改一带“马贼”、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等。在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他“驱驰锋镝,艰苦备尝”,每战必躬先陷阵”,“身先士卒”,往往“飞军冲入,东荡西决,多次身受重伤”,“濒于危者屡矣”,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士的赏识和清政府的极大信任。
1860年,“署两江总督薛焕檄宝贵以把总回江北招募并管带六起劲勇”。1865年,“奉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檄,赴前敌管带忠勇营”。
1867年,奉命“管带河间练军”。1871年,“管带古北口练军马队后营”。
1872年,“都统崇实檄宝贵统练军马队。”1876年,奉命“招募奉字军,以宝为翼长……复募贵字营并靖边各队。”
盛京将军崇实、岐元、庆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先后以“营务严肃,谋勇兼全”,“勤明忠实,骁果耐劳,晓畅兵事,谋勇兼优”等考语入奏朝廷,把他视为卓越的军事干材。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等曾先后赏给他六品军功,颁赏奖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赐予铿色巴图鲁勇号,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等等,给予他极大的荣誉。
他由偏裨而跻身镇将,官至“建威将军,记名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以客军驻防奉天(今沈阳),被称为“关外一日不可少之大员”。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国,同时向朝鲜扩张其侵略势力,并伺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894年3月,朝鲜全罗道爆发东学党起义。
6月4日,清政府应朝鲜政府邀请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遣海军陆战队8000人在仁川登陆。
6月10日,日军占领朝鲜首都——汉城,6月底侵朝日军骤增至1.2万多人。日本政府肆意干涉朝鲜政务,胁迫朝鲜国王与中国断交,战争迫在眉睫,而当时应邀驻防朝鲜牙山的清军只有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率领的6营3000人。
驻守奉天的左宝贵,一直密切注视着日本侵略者的动向。他清醒地看到朝鲜是中国的门户,中朝两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
当日军进占仁川后,“宝贵即派员至汉城出探绘图,为进兵之计”。并“禀请添军置炮,预备不虞。”
建议积极作好反侵略战争准备。7月底,清政府电令左宝贵率奉军援朝,其时左宝贵早已整装待发。
他挑选精壮的马步6营约3000人随其出征,一路上星夜前进。于8月6日赶抵平壤。
左宝贵一到平壤立即进行部署,一面派侦探化装成朝鲜百姓向前深入150多公里,搜集敌情;一面又于8月24日派出一支骑兵冒着大雨接应牙山溃军。 平壤是朝鲜北部重镇,也是王室的旧都,它背靠峰峦重叠的高山,面向波涛滚滚的大同江,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到8月底,聚集在这里的清军计有左宝贵的奉军、丰升阿的奉天盛军、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号称“四大军”,加上从牙山逃回的叶志超部芦防军等,共计35营1.6万余人。8月25日,叶志超谎报军情,饰败为胜,被清政府委任为平壤清军总统。
他对平壤战守漫无布置,致使清军坐失良机。 9月10日左宝贵得知日军逼近平壤,赶往叶志超处与诸将面商对策。
“左主战,叶主退守,意见不合,”诸将依违参半。叶志超称“敌人乘势大至,锋芒正锐。
我军子药不齐,地势又不熟,不如整饬各队暂且退之,养精蓄锐,以图再举。”左宝贵坚决反对。
他说:“奉命东征,誓当为国宣力,”“力即不及,义不可挠”。力主凭借坚城固守。
争辩时他“怒发上冲,须眉皆竖”,愤然斥责“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叶志超理屈词穷,不得不“唯唯谢过。”
于是各军划分防区,做坚守打算。14日晚,日军朔宁支队和元山支队抢占平壤城北山头数座,左宝贵亲自率军出城争夺。
因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皆占优势,未能取胜,乃入城以炮仰攻。当天夜晚,叶志超再次准备弃城北逃,左宝贵得知后,派亲兵把其监视起来。
15日凌晨,日军发起。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尧舜禹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
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
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
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