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里讲得很清楚,所谓“姽婳将军”,就是美女将军,典出《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说的是某朝封疆青州的恒王爷最喜女色,选了许多美女玩弄。其中有一个名叫林四娘,虽说不是什么歌舞影视明星,但武艺很精。恒王觉得,嗨,这样搞很刺激呀,就提拔她统辖诸姬习武,呼之为“姽婳将军”。后来一干“黄巾”“赤眉”流贼余党乌合为“犬羊之恶”, 恒王带兵去镇压,居然被他们杀死了。当地文武官员都吓得准备献城投降,唯独这林四娘坚强不屈,居然带领众美女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战斗牺牲。她的英雄事迹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因此,我们应该认为这是发生在前朝(或许就是当朝)的一桩暴乱事件,这林四娘乃是一位维稳的美妾英模。
那么,贾政为什么要激赏这位美妾英模,宝玉为何也会作诗赞美呢?原文里也交代得很清楚。
其一,这是因为朝廷要表彰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林四娘这位维稳美妾英模,贾政当然要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当时贾政道: “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 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几个拍马溜须的宾客听了,都又笑道:“这原该如此。只是更可羡者,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也,真可谓‘圣朝无阙事’”。贾政点头道:“正是。” 于是他在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段千古佳话之后,还把宝玉、贾环、贾兰儿孙三人都叫来,要他们也写英雄颂英雄学英雄,并且逐句指导宝玉写了那篇《姽婳词》。
其二,这是因为贾政当时的思想有些滑坡了的表现。贾政满口称赞这林四娘“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其实心底感兴趣的还是“风流”二字。他之所以要公然激赏这另类英雄,不过因为自己原本风流成性,只是后来皇上赐了个官儿才假装一本正经;可是在官场里混了这么多年却长进不大,于是就有些灰心了,压在心底的风流劲儿也就故态复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对此曹雪芹交代得很明白,他说:“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其三,宝玉之所以能遵命写出那篇《姽婳词》,并不是改变了他对封建社会文谏武战只不过是想图取个人功名的看法,而是因为这赞美女子的活儿很对自己的胃口,而且他已经懂得了写这类命题歌功颂德诗文的诀窍,尽管添油加醋虚与应付。曹雪芹在这段文字中也讲得清清楚楚,他说:“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你看,这不把贾宝玉当时的写作心理交代得很明白吗?这同我们现在一些新闻记者和机关笔杆子炮制先进典型的心理是差不多的。
由此看来,曹雪芹写这段文字还是符合他一贯写实的笔调,也符合贾政和宝玉的人物性格和发展逻辑的,并非什么败笔。只不过这段文字嵌在此处,在故事情节上显得不大自然、看起来有些唐突。这也许是抄写时过错了地方,这种事在抄本中是常有的,只要再通部整理一下就可以解决。
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贤文”出自汉初名将李广,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
唐朝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就是描写李广将军的神力把箭射入石头中的故事。李广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射,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
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70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单于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多次打击他,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诗作名句)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陈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做饮酒赋诗之事。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建康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萎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所以后庭花也被称作靡靡之音,亡国之曲。杜牧有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拼音:ē yú féng yíng
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出处:《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
示例:其时京师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谄事令孜。(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词性:贬义成语;古代成语
近义词:阿谀奉承、阿其所好
反义词:刚正不阿、守正不阿
英文:greasiness
法文:flatter et flagorner
俄文:подхалимство
解 释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出 处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教训他的两个学生说,子路、冉求,你们两个人在季家当辅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人家不服你的气,你的政治道德无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没有来结交纳好。在国内则弄得分崩离析、意见分歧,表面上看是整体的,内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这种情形是守不住的,因为内部分崩离析,难以自保,只好向外发展,转移人家的视线,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孔子说,你们因为许多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在我看来,你们很危险,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所以后世内部发生祸乱,就用 “祸起萧墙”这句话。在文学上典故,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