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方面的意思哦!蜀黍高梁禾本科高梁属的1种。别名为蜀黍(古名)、芦穄、芦粟。
玉蜀黍,又名玉米、包谷、珍珠米、玉棒子、玉高梁、玉麦、粟米等,潮汕人则称为“燕美人”。在诸多名号中,显得格外别致、文雅。
玉米是一种很普通的作物,要是在收获季节,只花几分钱,就能“美人”在握,一慰 渴慕之情。可是在几百年前,普通士庶想一睹“美人”芳颜,却是望断秋水,难上加难的事。
玉米原长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辗转流传至欧洲和中亚。明朝嘉靖年间,据说才由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来中国,所以又有“西番麦”,“西天麦”之称。由于物以稀者为贵,它最初是皇帝的专利品,故有“御麦”之称。后来才在华北一带种植,但“种者也罕”(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三)。一直到清代,才推广到南方。
从外地引进的东西,一般说来,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其原来称呼。据此,“燕美人”三字,当系“玉米仁”之讹读。但平心而论,这个讹读实在妙不可言。试想一下,那金灿灿或白莹莹的颗粒,多象丽人的金钗、皓齿;而匀称苗条的果身,薄如蝉翼的外皮,又恍若处于的腰段和随风飘曳的罗裙。更何况,玉米刚引进时,被视为珍品,只有鹅油蒸饼、熏鸭烧鸡一类的美肴才配得上和它摆在一起,借以点缀。既有迷人的外观,又有高贵的身价,确实非‘美人”而莫属。再者,玉米既从华北传来,华北古称燕赵,因此,以“燕美人”代称玉米,也就约定俗成,沿延至今。
当然现在网上蜀黍(“叔叔”的谐音)一般指出现在和LOLI有关的"邪恶"论坛.指那些喜欢LOLI带有拐带和推倒LOLI倾向的男人!
故事核心是让人们不要浪费资源;
传说,大禹王治大水锁住了淮河水神后,洪泽湖一带,老子山脚下一马平川,变成个好地方。年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麦子、高粱、谷子起根到梢都长满穗子。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吃不清,用不尽,下雨下雪都变成白面糖水。
人不知足,生活好了就奢费,白面馒头处处抛,拿着大饼给小孩垫屁股。有一天,水母娘娘到洪泽村卖水,有点饿了,她变个乞丐老妇人,想讨点饭吃。走过一家,走过两家、三家,家家把馒头喂猪喂狗也不给她。她又到一家,主人拿出几块大饼,她刚伸手去接,哪晓得那大嫂竟转手把大饼垫在小孩屁股底下,说:"给小孩当尿布,软软和和,给你吃管什么用?"水母娘娘一气,上苍就把这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派五谷神下界,叫把麦子、高粱、谷子等穗子统统橹光!下面改下雪,下糖水改下雨。这下九夷之地要临大难了。
在五谷神撸庄稼穗子那一天,小猫、小狈、小兔子都跪在地上求。小狈竖起了尾巴说:"给我留下尾巴大的一穗就够我吃一辈子了!"五谷神就给它留下一穗高粱;小猫也竖起了尾巴说:"也给我留下点吧!"五谷神就给它留个谷穗;小兔子翘起那秃尾巴说:"也给我留这么大!"五谷神就又留个麦穗。那时小老鼠只顾吱吱叫,胡打闹,稻子见五谷神来了,吓得躲在水底。玉米刚被五谷神掰下几个棒子,就逃到一个山上去了。轮到撸豆子了,那大豆、小豆角子戳手、五谷神说:"凡是豆子都不橹了吧!"所以,各种豆类至今还起根到梢长满角子。
有一天,小猫、小狈、小兔子、小老鼠在一起比功劳。小狈说:"我求的高粱穗子最大,我劳苦功高!"小猫说:"我求的谷穗比麦穗大,功劳也不小!"小兔子说:"我还求个小麦穗,小老鼠什么也没求呢!'比着,比着,吵起来了,结下冤仇,狗就撵兔子,猫去逮老鼠,猫见狗嗤鼻子,狗见猫怒视睛,它们之间一直不和好。
菜谱名称 《中国益寿食谱》之益寿食物--玉蜀黍(玉米) 所属菜系 其它菜系 所属类型 菜谱 玉蜀黍为禾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又名玉米、玉麦、红颜麦、薏米包等。
味甘性平。具有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功能。
现代研究证实,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维生素E还可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玉米中还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参与下,生成谷光甘肽氧化酶,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
玉米中含的硒和镁有防癌抗癌作用,硒能加速体内过氧化物的分解,使恶性肿瘤得不到分子氧的供应而受到抑制。镁一方面也能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促使体内废物排出体外,这对防癌也有重要意义。
其含有的谷氨酸有一定健脑功能。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
俗称玉米、苞谷、棒子、珍珠米等。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原产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历史4500~5000年 。
但其起源和进化过程仍无定论。中国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传于15 世纪初传入。分布于北纬58°至南纬40°之间的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都能种植。以北美洲最多,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
在世界各类作物中,玉米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谷类作物之首。种植面积和产量以美国第一,中国次之,巴西居三。
中国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中国可分为6个玉米种植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玉米植株形态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
根为须根系,分胚根和节根。花为单性,雌雄同株。
子粒为颖果,由果皮、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子粒有黄、白、紫、红或呈花斑色。
玉米喜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
玉米为短日照的四碳植物 ,在砂壤、壤土和粘壤土均能生长 ,pH6.5~7.0最适宜。耐盐碱力较差,以氯离子为害较大。
玉米全生育期90~150天。可分为苗期、穗期、花粒期3个生育阶段。
根据子粒形状、胚乳淀粉性质及稃壳大小,可分为马齿型、硬粒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粉质型、有稃型7个类型。 品种改良先后采用穗行选种、混合选种、品种间杂交和自交系间杂交等方法。
自交系间的杂交种,其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中国各玉米区的主要种植制度: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部分地区为一年一熟春玉米区;华北平原以一年二熟夏玉米为主;西南和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高寒山区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丘陵山区以一年二熟夏玉米,平原和浅山区以一年三熟秋玉米为主。栽培方式有单作,或与豆类、薯类间作和麦垄套种等。
适期早播对其增产十分重要。根据肥、水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密植,保证足够苗数和穗数是高产的关键。
玉米需氮、钾较多,需磷较少,并可利用上茬剩余磷素,但土壤有效磷量低于10ppm时,施磷显著增产。对锌肥敏感,缺锌时生长受抑制。
全生育需水量5600~6100毫米/公顷。苗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期增多,抽雄开花期最多,灌浆成熟期较多。
玉米不耐涝,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果穗包叶变黄,基部黑色层形成,籽粒变硬时收获。
玉蜀黍病害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茎腐病等。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采用药剂防治。
子粒含淀粉73%、蛋白质8.5%、脂肪4.3%左右;含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较多。玉米子粒主要供食用和饲用,可烧煮、磨粉或制膨化食品。
工业上用制酒精、啤酒、乙醛、醋酸、丙酮、丁醇等。玉米淀粉制成的糖浆无色透明,果糖含量高,可制糖果、糕点、面包、果酱及饮料。
穗轴可制糠醛;茎秆可造纸和隔音板;果穗苞叶可编制手工艺品。子粒可作精饲料。
蜡熟期收获的茎叶、果穗,是牲畜特别是奶牛的良好青贮饲料。饲用时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均高于大麦、燕麦和高粱。
玉米又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属禾本科玉米属。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位。
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山东省莱西市为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玉米籽粒根据其形态、胚乳的结构以及颖壳的有无可分为以下9种类型。
1.硬粒型 也称燧石型。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
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由、红、紫等色。籽粒品质好,是我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食粮用。
2.马齿形 又叫马牙型。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
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
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
《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
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
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
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让我们把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按照年代先后来观察一下:广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辽宁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湾1717年,贵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并不能代表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广西的记载早于甘肃或云南三十年左右,早于陕西六十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另外,江苏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二十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这就很难想象玉米先由陆路传到我国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后再向东传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人那时侨居南洋群岛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传入我国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传入我国后一二百年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显然不同的现象。关于甘薯的传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而关于玉米的就没有。
甘薯一开始就吸引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的特别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对于玉米,仅仅在高粱条下附注说:“盖亦从他方得种”,一点也没有谈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虽然多,一般都很简单,大都只是提到了物产中有玉米,或者记叙了一些玉米的异名、性状等,关于推广情况及其重要性的记述也只有少数几条。
总之,玉米没有受到知识分子对甘薯那样的重视。尽管如此,玉米却在默默无闻中早就传入中国,比甘薯早了半个世纪,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广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这个现象反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
例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年,1776年)说:“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又如河北《遵化县志》(光绪12年,1886年)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
可见发展的迅速。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
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现在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产量远远超过谷子,往往仅次于小麦,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
1949年国共内战大局已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守台湾。“云南反共救国军”的残军——李文焕第三军和段希文第五军共千余人流落在了泰缅边境。
1961年,在各方压力下,台湾当局下令撤回在缅甸盘踞的国民党军队。撤退令下达后,3军官兵多为离缅甸咫尺之遥的云南镇康县人,不愿意远离故土去台湾。5军军长段希文则据称收到了台湾密令,让部队留守边区。两支缺乏依靠的部队最后飘零到泰国北部,入驻泰国清莱省美斯乐地区。美斯乐开始从原始山林向现代市镇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泰军久攻盘踞在泰北的苗共、泰共,七年无效。泰军于是要求三五两军协助围剿。1981年,泰北孤军帮助泰国最终打败泰共后,之后,泰国国王普密蓬及皇后前往曼谷医院探望,询问伤兵时发现他们听不懂泰语,国王才知道这些士兵的来源。普密蓬国王遂御赐参战者约800人以泰国居留权。
1984年,泰北孤军逐步向泰国政府交出武器,战士全部退役成为纯粹的农民。 1961年,段希文带5军入驻泰国清莱省美斯乐地区。美斯乐开始从原始山林向现代市镇转变。
如今的美斯乐已成为一处国际知名的金三角山区观光区。当年5军第一次进驻美斯乐时,面对的是野兽出没的莽莽丛林。他们用茅草盖房,用煤油点灯,后来到清莱买了1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美斯乐才第一次接触了电灯。
进入美斯乐的第一年,5军等待着台湾的援助。泰国、台湾都持观望态度。毫无准备的5军陷入了困苦之中,严重时甚至“日食一餐,衣不蔽体”。他们开始在山林中种植玉米和稻子。 段希文将军墓,位于泰国北部美斯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