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xiē
【名】
(形声。从木,契(qì)声。本义: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
同本义〖wedge〗
楔,櫼也。——《说文》
复楔齿缀足。——《礼记·檀弓》
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淮南子》
又如:木楔,竹楔
楔形物〖sth.resemblingawedge〗
楔貌如轭上两末。——《仪礼·既夕礼》
又如:光楔;雷楔
门两旁的木柱〖door-posts〗
枨谓之楔。——《尔雅》。注:“门两旁木。”
楔
xiē
【动】
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driveawedgebetween;wedge〗
楔齿用角柶。——《仪礼·士丧礼》
又如:楔齿(古时人初死,用柶撑其齿使不闭合,以便于饭含柶礼器);墙上楔个钉子;建筑工人把木隔板楔在顶部的结构上
安插〖plant〗。如:上院楔乎政府与下院之间
投;发射〖project〗。如:楔了一排子手榴弹;楔炮
楔形文字
xiēxíngwénzì
〖sphenogram;cuneiformwritting〗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都使用过
楔子
xiēzi
〖block;wedge;peg;prologue〗∶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
在后轮后面放进楔子
〖wedge〗
楔形文字中的楔形笔划
楔形文字…乍看只是一种无意义的、乱糟糟的楔子
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儒林外史》
◎百楔 xiē
〈名〉
⑴(形声。从木,契(qì)声。本义: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
⑵同本义 [wedge]
楔,櫼也。——度《说文》
复楔齿缀足。——《礼记·檀弓》
大版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淮南子》
⑶又如:木楔,竹楔
⑷楔形物 [sth.resembling a wedge]
楔貌如轭上两末。——《仪礼·既夕礼》
⑸又如:光楔;雷楔
⑹门权两旁的木柱 [door-posts]
枨谓之楔。——《尔雅》。注:“门两旁木。”
稷 #jì
【释义】①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②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稷 <;名>
(形声。从禾,畟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稷谷)
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
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又如:稷食(稷米煮的饭。泛指粗粝的饭);稷饭(以稷谷为饭);稷馈(古代以稷为主的祭礼)
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稷jì
⒈〈古〉指一种谷物,一说是黍属,一说是粟(谷子)。
⒉〈古〉迷信指"谷神"(以稷为百谷之长)。
稷zè 1.太阳西斜。
契 偰 xiè
<;名>
通“楔”。楔子 [wedge] 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齐民要术》
人名 [Xie,a person's name]。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
[编辑本段]契
(生卒年不详),子姓,名与字正在研究中,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以下是契出生的传说。
简狄生契
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简狄,小女儿叫建疵,两人都长的非常得美丽动人。同时也住在九重高的瑶台上,每到进餐时,就有人在旁边敲鼓作乐。有一天,帝喾打发一只燕子去看简狄她们,燕子飞到她们的面前,回旋著,嗌嗌地鸣叫著,一时惹动了她们的欢喜,她们都争著去捕捉这只飞鸣的燕子,终于被她们用玉筐盖住在了里面。停一会儿打开玉筐一看,燕子从玉筐里飞逃出来,已经向北飞离,不再飞回,里面却遗留下两颗鸟蛋。简狄和建疵失望的歌唱着说:“燕燕飞去了!燕燕飞去了?之后,简狄吞食了燕卵而生契。
协助大禹
直到了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治水,那时虞舜也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禹总算治好水了,同时也封契于商(今陕西省-商县),虞舜又下命契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等于现今的教育部部长),也开始治理商,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
锲而不舍
【拼音】:qiè ér bù shě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示例】:夫固谓一人~,则行美于本性矣。 ★章炳麟《菌说》
【近义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反义词】: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坚持不懈
【成语故事】:战国末期赵国哲学家荀况在《劝学》中讲到:学习同镂金石一样,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有成效。
出处是一句谚语:人家偷驴,他拔橛子。
橛子,短木桩。别人偷毛驴,他去拔拴驴子的短木桩。指别人做了坏事,自己无意识地去收尾,被当做坏人的替罪羊。他并不是主犯,只是无意间参与了犯罪,属于“人家偷驴,他拔橛子”之类的过失,不该处罚太重。
典故: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两个贼人,都想偷一家农户的驴子。
结果,其中一贼先行下手,把驴子从拴驴的木橛子上解下缰绳,偷走了驴子。另一个贼子来了以后,见驴子不见了,就依据“贼人入室不空手”的盗贼逻辑,开始动手拔楔入地下橛子。
可没等他得手,就被农户抓住,以偷驴之罪欲将其扭送官府。见此情景,这个贼子有口难辩,只好认栽,乖乖地陪了农户的驴子,还饱受了众人的奚落。
从此,“人家把驴牵走了,他在后面拔橛子”的笑话就这样产生了。意在提示一些无知而愚蠢的人们,不要犯低级的浅显的类似错误,更不要将错就错或错上加错。
扩展资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片中的主人公乔安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乔安山在行车途中救助了被汽车撞伤的梁老头,由于老头的子女不肯交纳医疗费,反被梁家亲属冤枉为肇事者。除了妻子,连亲生儿子也一时间站到对立面。乔安山周围,几乎无人相信,现今社会还有雷锋式的乔安山这样无私无畏的人。
乔安山在电台的真情流露唤醒了目击证人的良知,终于在挺身站出来为乔安山同志作证,与此同时,公安干警把肇事司机抓获归案,才真正还这位活雷锋一个清白。不然的话,乔安山这位“拔橛儿”者,很可能就能为“偷驴”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开雷锋的日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4秒